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4 09:23
轉自:北京日報客户端
9月11日晚上7點30分,家住豐臺區吉利雙星小區的張女士下班后來到社區居委會,和社區、物業及其他居民一起討論小區安全出行的問題。
「樓下總是停滿電動車,出行通道被堵得水泄不通,出門得從車縫里穿行,太不方便。」「小區空間太小,雖説只有2棟樓,大約200户,電動車卻有110多輛,確實需要停放空間。」「現在人車混行,安全隱患比較大。」協商會上,居民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
「既要打通出行通道,也得滿足大家的停放需求。」看丹街道科學城第一社區黨委書記曹海青説。工作人員推來白板,大家在上面塗塗畫畫,一起設計改造方案,最終決定將路側空地向東挪移,通道加寬1.8米,並增設軟隔離,為行人提供專屬通道,同時規劃電動車停放區,實現人車分流。
晚上,居民與工作人員一起商量改造方案。
「七點半議事廳」會議順利結束。
曹海青告訴記者,社區有8個小區,其中,豐澤街小區1號至3號院是典型的老舊小區。由於歷史遺留問題,這三個院落一直使用臨時電。隨着家用電器增多,功率越來越大,電壓不穩導致夏季用電高峰期頻繁跳閘。停電時,孩子在家學習只能打着手電、點着蠟燭。「我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啟動電改、施工改造等各項細節涉及全體居民,施工問題、配電室選址等很多細節都需要居民共同討論。」可社區的現實情況是,由於地處地鐵9號線與16號線交會處,又鄰近科技園區,人員流動性大,居民白天上班,很難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爲了拓寬議事的參與人羣,保證工作日上班的居民也參與到社區事務中,於是我們把協商會挪到晚上七點半,打造了‘七點半議事廳’。」
「這個小小的改動,對我們太友好了。社區里的事兒都和我們息息相關,我們不是不想參與,只是白天真沒時間。現在大事小情我們都能參與進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豐澤街小區居民李女士説,大家下班后一起溝通協商,配電室從原來離樓約10米調整為27米外,施工期間的噪音擾民、破拆道路等問題也逐一化解。今年3月中旬,電改工作基本完成。而「七點半議事廳」這一議事形式因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歡迎,被保留了下來。
吉利雙星小區道路正按照七點半議事廳的協商方案進行改造。
曹海青説,目前「七點半議事廳」已成為響亮的議事品牌,在全社區的8個小區推廣開來。小區斷網問題、停車問題、蚊蟲問題、居民間的矛盾糾紛等,都在晚上的溝通中一一化解。
【治理亮點】
社會節奏加快,不少社區面臨居民議事協商參與度低的問題,實現全齡居民的共商、共治、共建、共享成為一道難題。科學城第一社區提供了一種解題思路。「七點半議事廳」將議事時間從「社區上班時間」轉變為「居民下班時間」,一個開會時間的小改動,卻是推動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一大步,進一步暢通了居民反映問題的平臺和渠道,將協商議事真正落到了實處。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