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環境企業業務多元化深度分析丨從2025年半年報看環保行業發展

2025-09-23 18:16

2025年半年報基本全部發布,本次納入深溪諮詢(和君諮詢生態環保事業部)觀察對象的一共有220家上市公司,其中有4家港股上市公司因財年或者其他原因未能披露半年業績,實際統計企業216家。

01

2025年上半年生態環保行業上市公司整體表現情況

首先來看整體數據情況,2025年上半年,生態環保上市公司的平均營收為13.1億,同比下降3%,平均淨利潤1.3億,同比上升0.6%,行業平均淨利潤率9.9%。從基本數據面來看,2025年上半年,生態環保行業發展平穩,行業進入穩定運營期

102家企業營收增長,佔47.2%,114家企業營收下滑,佔52.8%;115家企業淨利潤增長,佔53.2%,101家企業淨利潤下滑,佔46.8%。無論營收還是淨利潤,上升與下滑的企業基本都是對半開。其中,營收、淨利潤雙增的企業(剔除虧損企業)有64家,佔比29.6%。

145家企業盈利,佔67.1%,71家企業虧損,佔32.9%,也就是説,大約三分之一的環保上市公司處於虧損狀態。其中,盈利企業中,67家企業的淨利潤下滑,佔46.2%,這部分企業儘管仍在盈利,但盈利能力開始下滑。而虧損企業中,24家企業同比減虧,佔33.8%,22家企業虧損額度增大,佔31%,25家企業「業績變臉」,2025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淨利潤由正轉負,佔本期虧損企業總數的35.2%。此外,有13家去年同期虧損企業,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扭虧為盈。

02

從半年報看生態環保行業上市公司業務多元化總體情況

近年來,生態環保行業的發展處於典型的瓶頸期,從數據面來看,即使是最優質的環保上市公司,業績增長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在這種形勢下,不少環保企業開始探索轉型與升級。除去常規的提升運營、管理、科技等核心能力,向其他領域拓展,嘗試多元化業務發展也成為不少企業的選擇。那麼數年過去,生態環保企業究竟做了哪些嘗試?效果又如何?2025年半年報發佈后,我們特意做了一輪細緻的盤點,在此跟大家聊聊生態環保行業上市公司的多元業務發展情況。

首先聲明,我們在這里探討的多元化業務,不包括生態環保業務本身範疇的多元化,例如垃圾焚燒企業拓展了水務業務,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智慧環保等業務,本質上還是聚焦於環保業務範疇。常規的環保、節能、資源循環利用業務,我們均視為傳統生態環保大產業範疇,不視為多元化業務發展。

在此前提下,通過對216家上市環保企業半年報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以下有意思的數據和結論。

106家企業實施了環保以外的多元化業務拓展,佔比49%,換句話説,接近一半的企業已經或者正在嘗試環保以外的業務。其中,34家嘗試多元化的企業處於虧損狀態,佔總虧損企業的48%,近半數虧損企業嘗試通過環保以外的業務實現突破。從數據面來看,這些企業中有13家企業實現了減虧,其中相當一部分確實依託於多元化業務的發展。例如東方園林(維權),全面出清環保資產,通過併購赤壁威世達分佈式光伏項目,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為虧損144萬,相比於去年同期的12億鉅額虧損,已經讓大家看到了涅槃重生的希望。

並非是所有的虧損企業多元化業務獲得了成功,7家多元化虧損企業2025年上半年虧損額度反而在擴大。典型的例如節能鐵漢,2025年上半年虧損6.1億,去年同期為4.3億,根據其半年報,節能鐵漢正在原有生態、園林等典型生態環保業務基礎上,努力拓展雙碳諮詢等新興業務,但目前看來收效甚微——畢竟在鉅額虧損面前,小體量的雙碳輕資產類業務實在是杯水車薪。

那麼,生態環保企業具體在往哪些領域拓展?哪些領域獲得了生態環保行業更多的青睞?根據我們的統計,2025年半年報中生態環保行業上市公司提及的非環保領域業務可歸納為以下24個領域,具體熱度情況可參考下圖(數字為開展對應業務的企業數量):

從總體情況來看,生態環保企業拓展的領域五花八門,既有關聯度很高的新能源、能源、雙碳領域,也有農業、電子、消費、遊戲等弱關聯甚至無關聯領域。

03

生態環保行業上市公司業務多元化細分領域情況

從企業選擇的數量角度來看,新能源排名第一,共有43家生態環保企業選擇向新能源領域拓展。能源行業(包含傳統電力、供熱等)排名第二,成為27家企業的選擇方向。雙碳領域(包含雙碳諮詢、CCUS等)排名第三,共有11家企業選擇。此外,礦業(鹽湖提鋰、採礦等)、化工、農業等領域也有不少企業涉足。

其中,新能源領域內,風力發電、分佈式光伏、集中式光伏電站等新能源發電業務獲得的投入最多,儲能與氫能業務緊隨其后,然后是新能源正負極材料等業務。需要説明的是,新能源工程實際開展的企業數量應該遠遠超過半年報中作為單項業務之一提及的數量。總體來看,具有重資產投資、穩定運營的發電業務,最符合生態環保企業的原有業務特性,受到的關注程度最高。

能源領域內,利用有機質制生物柴油和供熱業務獲得的投入最多,然后是合同能源管理、裝備等業務。本部分業務與節能環保傳統業務關聯緊密,生物柴油業務範疇與資源循環利用、有機垃圾處置很難分割,垃圾焚燒產業熱電聯產供熱也屬於常見場景。

備受關注的雙碳領域,除去從源頭降碳的新能源領域擁有明確的商業模式以及體量以外,狹義範圍的雙碳領域仍然存在着商業模式、體量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儘管不少環保企業一直關注雙碳業務,但實質性開展業務的環保企業目前只有11家,遠少於新能源及能源領域。生態環保企業在雙碳領域內主要探索方向,一方面是諮詢設計計量等輕資產業務,另一方面是部分企業嘗試的CCUS,兩大類業務短期來看都難以帶來一定體量的增量。

除去上述熱度較高的領域,從單項來看,文旅、材料、鹽湖提鋰、機器人等熱門領域也獲得了不少行業內企業的青睞和投入。當然,也有部分企業在房地產、建材、家俱等傳統領域內嘗試開拓新天地

04

典型企業拓展情況

儘管開展多元化的企業數量眾多,但並不是所有企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下我們通過部分成績顯著的企業多元化業務拓展分析,為行業內企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案例一:匯綠生態與光模塊業務

匯綠生態(001267),一家位於武漢的傳統生態園林企業,2021年上市,集規劃設計、環境修復為一體,專注綠色環保、水生態及環境治理服務。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以園林、修復為主的生態領域近年來發展情況不盡如人意,匯綠生態受到對應影響,業績自2020年以來,呈現持續下滑趨勢,營收從8億左右下滑到2024年的近6億,淨利潤從近9000萬,下滑到低點時不足6000萬。

2024年6月,匯綠生態以1.95億元收購武漢鈞恆30%的股權。武漢鈞恆主業為光模塊,主要產品為光通信產品,覆蓋10G至800G速率,廣泛應用於AI(人工智能)、HPC(高性能計算)、IDC(數據中心)、光纖通信等領域,位於全球光模塊領域TOP20。

首輪收購后,2024年10月,匯綠生態向武漢鈞恆進行增發注資,以5000萬元獲得了5%的股權比例,持股比例上升至35%。2025年2月,匯綠生態以現金2.46億元向武漢鈞恆再次增資,持股比例增至51%,實現控股。2025年7月21日,匯綠生態公告擬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武漢鈞恆剩余49%股權,實現對武漢鈞恆的100%控股。

收購前,2022年,武漢鈞恆收入2.5億,利潤為虧損6618萬。2023年,武漢鈞恆收入4.35億,利潤2729萬。首輪收購后的2024年,武漢鈞恆收入6.7億,利潤6967萬。

2025年上半年,匯綠生態收入7億,同比增長159%,淨利潤6989萬,同比增長434%,半年業績,已經遠超2024年全年業績。其中,武漢鈞恆貢獻5.5億收入和超過1億的毛利——匯綠生態已經成功的從一家園林生態企業,轉型為一家高科技光通信企業。

得益於上述收購,匯綠生態的市值從2024年4月的不足30億,一躍升至近期的140億,漲了4倍有余。

案例二:龍淨環保向新能源突破

龍淨環保(600388),大氣治理龍頭企業,2000年12月在上海證交所上市,是大家熟知的環保產業的領軍企業。龍淨環保早年以除塵、脱硫脱硝、催化劑等典型大氣治理業務為核心。隨着大氣十條的逐步實施落地,大氣治理高峰過后,脱硫脱硝工程等項目開始逐步降低且趨向於低位穩定。作為百億級別環保企業,龍淨環保開始嘗試業務外拓,從2018年開始,陸續開拓了水務、垃圾焚燒、危廢處置、土壤修復等諸多相關業務。期間,龍淨環保收購了以水務設備為主的新大陸環保、以危廢為主的弘德環保、以垃圾焚燒為主的德長環保等等。

儘管龍淨環保在此期間多番嘗試,但數據顯示,在大氣以外的環保相關多元化業務並沒有實現對公司業績的有力支撐,各項業務貢獻的業績非常有限,且很難看到爆發式增長的趨勢,具體數據可以參考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即使是當初寄予厚望的水務設備(新大陸環保),營收規模始終在3億左右徘徊,近年來更是下滑至2億出頭。而危廢業務由於市場行情的變化,也只能逐步收縮。相對於百億營收的龍淨環保,找到一個能支撐企業大跨步發展、實現第二增長極的業務確實不易。

2022年,紫金礦業入主龍淨環保,新的大股東為龍淨環保帶來了更為廣闊的資源,龍淨環保隨即開始嘗試新能源業務,包括利用紫金礦業的礦山資源建立風光基地、籌備儲能業務的發展等等。2023年2月,龍淨電池5GW生產線在上杭新材料科創谷開工建設,並與蜂巢能源、億緯鋰能(維權)等龍頭企業持續展開合作。在已有紫金礦業礦山光伏基礎上,近期龍淨環保更是擬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改則縣麻米鄉境內,投資約23.91億元建設麻米措源網荷儲一體化能源站項目,在剛果(金)上洛馬米省的Lualaba河上擬投資3.99億美元建設140MW水電站項目,打造「風光儲充裝」新能源全鏈條。

短短兩年半時間,大力投入新能源賽道的龍淨環保收穫頗豐,為企業贏得了數十億的增量空間,新能源業務2025年上半年就貢獻了接近12億的收入。

新能源業務為企業注入新的增長空間,龍淨環保的市值也由2022年初的100億,增長到近期的超過170億,增幅70%,對於一家老牌環保企業屬實不易。

05

如何有效的實施多元化?

經過深度研究,我們對生態環保行業內企業的多元化業務拓展提供如下建議:

1、聚焦環保主業,在生態環保大行業中實施相關多元化,仍然是行業內企業的首選。

64家雙增企業中,有41家實施了生態環保領域以外的多元化,比例高達64%,但實際絕大部分雙增企業的增長動力來源均來自於原有環保業務的深度耕耘,以非相關多元化獲得高速增長的企業儘管亮眼,但實際屬於鳳毛麟角般的存在,例如上述案例中提到的匯綠生態、龍淨環保。獲得兩位數左右雙增的企業,例如城發環境美埃科技富春環保蒙草生態等等,其增長動力均來自於主業的發力。

2、符合行業、企業基因及文化的多元化更容易獲得成功。

生態環保行業本質上是依託於重資產投資、穩定運營盈利的低風險行業,行業內大部分企業的基因也刻有濃厚的風險規避的影子。新能源、能源行業成為生態環保行業企業扎堆湧入的原因即在於此。本質上,新能源行業的風光發電、儲能供電,包括熱力能源等等,均屬於與生態環保行業同質的重資產投資、穩定運營盈利的模式。生態環保行業企業切換到上述賽道,對商業模式、客户對象等等均相對熟悉,無需完全放棄過去積累,70家生態環保企業投入新能源及能源行業就是最好的例證。

3、基於企業自身核心資源與優勢的延展是多元化的另一個可能的方向,儘管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例如工業水、膜工業企業,向鹽湖提鋰方向實施多元化,就是依託自身在膜分離等技術上的核心優勢,憑藉對工業水領域多年的積累,在高濃度鹽水處理、結晶等方面的核心技術,向相關領域的拓展。即便是龍淨環保,也是在新的大股東紫金礦業的全面支持下,利用大股東的礦山資源,成功實現轉型。此外,基於客户資源的深度挖掘,滿足客户更多需求也是選擇之一,畢竟客户資源是企業最核心的資源,良好的客户關係下,能夠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價值服務,成功概率往往更高,行業內的典型企業例如盛劍科技,利用半導體客户資源,從簡單的VOC處理轉向循環利用后,向客户銷售電子耗材。

4、對自身業務鏈條的自然延展是多元化的可行方向之一,但要求企業具備較強的運營能力。

生態環保企業在前端完成生態治理后,其后端仍有不少可自然延展的鏈條。典型的例如生活垃圾焚燒,過去的商業模式主要依靠電力上網和政府補貼,但在綠電直連政策下,企業擁有將電能直接轉換成生產力的可能性,因此向大客户直接供電、在廠區內為智算中心等提供基礎服務等等就成為自然延展的可行業務,企業由過去向電網售電轉向拋開「中間商」的直售模式,成為能源基礎服務提供商。同理,生態修復企業、水環境企業在實施完生態治理后,文旅服務、生態開發,甚至農業都成為大家考慮的方向。無論后端資源如何延展,但這些選擇基本都跨出了生態環保領域,而且往往都需要長周期的運營,需要企業具備相應資源的強大的運營能力,畢竟隔行如隔山,例如文旅項目看着熱鬧,但實際去年全國盈利景區不到六成。

5、把握時代脈搏,向未來最有前途的行業靠攏是多元化發展的可行方向之一,但存在更高的不確定性。

新產業與未來產業,是我國的國家戰略,在這些賽道中,仍有不少的機遇存在,尤其是電子、儲能、機器人等代表更新一代生產力的領域。生態環保行業內不少上市公司已經開始在佈局相關的產業,或向這些產業靠攏提供深度服務,或直接下場參與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例如隆華科技大力拓展靶材業務,上海洗霸進軍以硫化物為突破口嘗試固態電池材料,京源環保建設雲計算中心提供算力服務等等。這些選擇大多數與高科技產業緊密關聯,一旦獲得成功,企業轉型必然大放異彩。但同樣的,這些領域的競爭也非常激烈,高技術含量意味着投入的風險也非常的高,能否獲得成功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

6、部分領域的發展需要時間和空間,需要企業能夠看準時機,精確投入。

並不是所有熱門領域,都能夠為企業立即帶來良好的增長及估值,而企業往往很容易「跟風」投入。例如雙碳領域,最大的受益方目前看是新能源,而CCUS的商業模式存疑,雙碳諮詢等業務體量較小很難支撐企業大規模轉型,目前大舉投入的企業,均未能在這些方面獲益。雙碳毫無疑問在未來是前途光明的,對於企業而言,則需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短期壓力。同樣的道理,氫能儘管作為未來能源之一,獲得大量關注,但實際產業化進程仍需較長時間,在電網改造、綠電直連、固態電池等多重可能性之下,貿然投入可能存在一定風險,已有數家投入氫能的生態環保企業目前看都存在一定的投入產出不對等風險,這同樣需要時間來消納。

7、完全不相關的多元化,建議企業儘量謹慎,防止精力耗散、主業受損。

生態環保企業拓展的24個大賽道中,不乏有房地產、貿易、消費品等領域,這些領域與生態環保行業完全無關,與企業積累資源與能力完全無關,僅僅是一些「湊巧」的原因,或者歷史原因,成為上市公司的業務之一。這部分業務,我們建議企業儘量謹慎對待,防止主業尚未穩定做好,輔業又耽誤大量時間,得不償失。

多元化業務,一直以來都是典型的「雙刃劍」。我們建議生態環保行業內的企業,理性看待多元化,在自身資源能力匹配、戰略思路清晰的情況下,對原有主業與新業務實施準確的定位,組織相關的資源,打造新的增長極,避免盲目多元化、跟風多元化,最后賠了夫人又折兵。

來源:和君諮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