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3 18:13
倒計時56天
2025(第十五屆)高工鋰電年會
暨十五周年慶典&高工金球獎頒獎典禮
主辦單位:高工鋰電、高工產研(GGII)
協辦單位:卡洛維德
總冠名:海目星激光
年會特別贊助:大族鋰電
專場冠名:英聯複合集流體、逸飛激光、華視集團、歐科工業空調
金球獎全程特約贊助:思客琦
時間&地點:2025年11月18-20日 深圳前海華僑城JW萬豪酒店
會議合作:陳女士 13560731836(微信同號)
中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兩家代表性企業——格林美與金晟新能,正同時推進在香港交易所的上市計劃。
作為已在A股上市的企業,格林美近期正式提交了「A+H」兩地上市的申請文件。
與此同時,由廣東李氏五兄弟創辦的金晟新能也再度更新其招股書,繼續其港股上市進程。
兩家公司在同一時間節點尋求國際資本,背后是行業進入規模化前夜的共同判斷。
然而,它們迥異的業務模式、財務狀況和發展軌跡,清晰地展示了在這個高增長潛力市場中並存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與擴張邏輯。
一體化產業鏈 vs 專業化技術服務
格林美與金晟新能的商業模式代表了行業內的兩種主要路徑,其戰略分野根植於創始團隊的背景。
格林美的創始人許開華教授是金屬資源再利用領域的科學家,這使得公司從基因上就傾向於技術驅動的全產業鏈佈局。
而金晟新能的李氏兄弟從有色金屬貿易起家,敏鋭地捕捉到鋰電回收的風口,更側重於在產業鏈的特定環節建立商業優勢。
格林美構建的是一個「城市礦山+新能源材料」的一體化產業閉環。其業務不僅覆蓋前端的電池及汽車回收,還將回收的金屬資源進行深度加工。
根據招股書,其主要業務板塊包括新能源材料、關鍵金屬資源、鋰離子電池及報廢汽車回收。
新能源材料是其收入支柱,但佔比正發生變化,從2022年的74.2%降至2024年的60.0%。
與此同時,得益於印尼Morowali生產基地的產能釋放,關鍵金屬資源業務的收入佔比從16.9%顯著提升至30.4%。
這種縱向一體化佈局,使其能夠通過下游高附加值材料的銷售,來部分對衝上游回收市場的價格波動風險。
此外,公司客户集中度呈下降趨勢,前五大客户收入佔比從2022年的43.6%降至2025上半年的23.1%,顯示其客户基礎在不斷擴大。
金晟新能則定位為一家第三方專業回收商。
其核心業務是將回收的退役電池和產線廢料,通過其宣稱的「全元素回收」化學工藝,提煉成電池級的碳酸鋰、硫酸鎳、硫酸鈷等化學品。
公司並不製造終端的電池材料,而是向產業鏈中游的材料廠或電池廠輸出高純度的再生原料。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技術專注,但也使其業績直接暴露在少數幾種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之下。
根據第三方機構的報告,按2024年產量計,金晟新能在全球鋰電池回收再生市場的產能與產量均排名第二,是最大的第三方回收企業。
財務表現與資本需求的差異
不同的商業模式和市場環境,直接導致了兩家公司截然不同的財務表現和資本需求。
格林美的財務數據顯示出規模企業的穩定性與周期性並存的特點。其營業收入從2022年的294億元穩步增長至2024年的332億元。
淨利潤則存在波動,2023年因鈷金屬價格下跌導致存貨減值增加、以及產品毛利率下滑等因素,淨利潤同比下降12.79%至11.6億元;2024年,隨着各業務板塊毛利率回升,淨利潤同比增長14.32%至13.3億元。
儘管盈利,格林美同樣面臨挑戰,其總債務水平持續攀升,從2022年末的160億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38億元。對於格林美,赴港上市更多是出於全球化戰略考量,為海外項目擴張和品牌國際化獲取資金。
金晟新能的財務狀況則更清晰地反映了近年來鋰鹽市場的劇烈動盪。
在2022年市場高點時,公司實現淨利潤1.51億元。但隨着碳酸鋰價格從高位斷崖式下跌,公司迅速陷入經營困境。
招股書顯示,產品價格的下跌不僅侵蝕了收入(從2022年的29億元降至2024年的21.6億元),更導致了大量的存貨減值損失。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累計淨虧損達9.59億元。
其現金流狀況也相對嚴峻,截至2025年6月末,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3661萬元,而一年內到期的借款高達18.1億元。
公司的估值也經歷了劇烈波動,據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其估值從2024年的120億元降至2025年的73億元,這也為其IPO前景增添了不確定性。
在2024年8月終止A股上市輔導后,轉向港股尋求上市,其核心動機是獲取資金以緩解流動性壓力、推進贛州新生產基地的建設,並優化其債務結構。
鋰電回收進入資本密集的擴張與整合期
儘管處境不同,兩家公司的上市行動共同指向一個明確的行業趨勢:
鋰電池回收市場即將迎來爆發式增長,而資本正成為抓住這個機遇窗口的關鍵入場券。
一方面,市場增長的確定性很高。據行業預測,伴隨2020年后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全面爆發,首批動力電池將在2025年開始進入大規模退役期。這是一個萬億級的潛在市場。
另一方面,賽道正變得日益擁擠和激烈。除了格林美、金晟新能這類先行者,電池巨頭的佈局已構成強大競爭力。
例如,寧德時代旗下的邦普循環,截至2024年末已具備27萬噸廢舊電池年處理能力,其規模和全鏈條整合能力給第三方回收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尋求全球擴張的格林美,還是力圖穿越周期的金晟新能,通過上市來獲得更充裕的資本儲備,都成為必然的戰略選擇。
它們的IPO進程,不僅是企業自身的資本運作,也預示着鋰電回收行業將告別早期的野蠻生長,進入一個更加考驗技術、規模、資本和商業模式韌性的整合與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