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航空科技助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全球首個國際標準立項

2025-09-23 22:48

9月18—19日,國際標準化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第一屆年會在北京召開。由中國提出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全球首個國際標準提案《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文物防震——總體原則與要求》已正式立項。

由中國主導組建的文物防震國際標準工作組(ISO /TC349/WG1)同步獲批,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特級專家,航空工業規劃總院首席專家、總結構師葛家琪作為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首個國際標準的提案人被選為該工作組召集人。國際標準是全球技術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掌握了標準制定權就意味着掌握了行業發展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國際標準提案的立項以及工作組的成立標誌着中國在相關領域實現了從技術創新到標準引領的跨越。

▲葛家琪接受中央主流媒體採訪

按照國家文物局部署,文物防震工作組召集人葛家琪近年來帶領團隊,針對強地震頻發的我國西南、西北等地的20余個博物館中的近2萬件館藏文物,實施了防震保護項目。其中,3個博物館的1245件文物經歷6.2級以上強地震考驗,文物無一受損,證明了我國館藏文物防震技術的可靠性與國際先進性。

館藏文物防震是涉及地震災害學、建築力學、機械力學等跨學科的交叉融合技術。規劃總院具備航空發動機試車台等大型國防試驗裝備的跨學科科技攻關技術理念和成功經驗,以此為基礎,開展了建築、設備和文物保護等跨行業聯合技術攻關,突破了館藏文物一體化防震的理論方法瓶頸和風險控制關鍵技術。

世界主要的文明古國均處於歐亞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文化遺產防震保護工作受到全球主要國家的高度關注。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國、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在內的9個國家明確將派專家參與國際標準編制工作。文物防震國際標準工作組將成為該領域全球頂尖專家交流合作的核心平臺。工作組未來將聚焦於館藏文物防震及古建築文物防震領域的國際標準研究與編制工作。作為召集人,葛家琪將負責協調各國意見、領導技術討論,共同建立一套科學、統一、高效的通用保護準則。

目前,文化遺產防震保護國際標準工作組已具備成熟的理論方法體系、成功的實踐經驗和廣泛的國際專家系統。葛家琪和工作組將深入探索如何將國際技術標準轉化為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為全球文化遺產防震技術協同創新、提升防震安全能力,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010年,規劃總院成立了由葛家琪領銜的文物防震保護技術團隊,已完成包括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在內的20余項防震保護工程。2014年,葛家琪主持工信部「博物館文物展陳防震裝置」產業化項目,2015年編制完成《館藏文物防震規範》行業標準,2018年主持國家文物局課題《博物館文物防震技術及裝備適用性評價研究》,2020年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館藏文物一體化防震關鍵技術研究》,2023年建成「文物防震實驗室」和地震模擬振動台等基礎設施並被國家文物局授牌為重點科研基地。在葛家琪的帶領下,團隊不斷探索新的技術發展方向,研究範圍進一步擴大至古城牆、古建築、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目前正在有序開展「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磚石質古塔結構穩定性評估技術與應用示範》研究工作。

(來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

(中航重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