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智駕中國隊如何闖全球?

2025-09-23 22:23

轉自:北京日報客户端

今年,慕尼黑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IAA)的舞臺上,一股來自中國的「智駕力量」以前所未有的聲勢,改寫着全球自動駕駛產業的敍事格局。

在這場備受矚目的行業盛會上,中國智駕企業集體亮相,充分彰顯着全球化野心。輕舟智航正式啟動全球化戰略,與芯片巨頭高通Qualcomm達成深度合作,同時敲定在德國設立歐洲總部的關鍵佈局。Momenta宣佈將與優步攜手,於2026年在德國慕尼黑聯合啟動Robotaxi運營服務。地平線宣佈成立歐洲區總部,攜手全球頂級Tier-1及合資、外資品牌客户共同推進智能駕駛技術的全球落地進程。卓馭科技也宣佈正式面向全球發佈歐洲戰略。

從技術研發的「閉門造車」到全球化生態的「開門共建」,中國自動駕駛企業的「出海」路徑正變得愈發清晰。過去,中國企業更多是在國內市場打磨技術、積累數據;如今,它們主動走出舒適區,帶着經過本土市場驗證的算法、硬件與解決方案,在全球舞臺上尋找合作伙伴,拓展應用場景,也為全球自動駕駛產業的加速落地注入「中國動能」。

全球化:鎖定長期生存權的必然選擇

中國智駕企業加速推進全球化佈局,並非單純的市場擴張,而是在行業特性與國內競爭格局雙重驅動下的戰略必然,核心邏輯圍繞「規避單一風險、搶佔客户資源、突破發展瓶頸」三大維度展開,與車企「出海」「以銷量換規模」的路徑有着本質區別。

清華大學汽車系博士張抗抗分析,從商業模式來看,智駕企業作為技術供應商,對客户的「路徑依賴」與「客户單一性風險」遠超車企。車企「出海」的核心目標是銷售車輛、擴大產能與降低成本,而智駕技術的合作具有強綁定屬性,一旦某家車企選擇了特定供應商的方案,后續的系統適配、算法迭代、數據積累都會圍繞該供應商展開,切換合作方不僅需要承擔鉅額的技術改造成本,還面臨研發延誤與安全風險。

這種特性決定了智駕企業若僅依賴單一客户,極易陷入「被拿捏」的被動局面,而拓展全球客户能有效破解這一困境:一方面,拿下奔馳、豐田等跨國車企,相當於同步覆蓋其全球多個市場的車型需求,客户價值遠高於單一國家的本土車企;另一方面,當這些跨國車企進入中國市場時,也更傾向於沿用已驗證成熟的智駕方案,形成「一次合作、全球複用」的長期收益,為企業帶來遠超「賣一輛車賺一份錢」的穩定性。

國內市場的競爭瓶頸,則進一步倒逼智駕企業將目光轉向海外。當前國內智駕市場已呈現明顯的「頭部集中」態勢:合資車企多傾向與Momenta合作,國企、央企則以華為方案為主流,留給中小智駕企業的市場空間愈發狹窄。以某智駕企業為例,其技術能力已得到驗證,但因早期聚焦L4級自動駕駛研發,錯失了L2級輔助駕駛的市場窗口期,待轉向量產市場時,國內核心客户已被頭部企業搶佔,在國內客户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出海」成為「找出路」的關鍵選擇。此外,部分企業雖在技術上具備競爭力,甚至已切入大眾等車企的核心車型供應鏈,但面對國內市場的存量競爭,仍需通過全球化佈局挖掘增量,避免陷入「國內客户飽和、增長陷入停滯」的困境。

張抗抗進一步強調,更關鍵的是,智駕行業的「窗口期屬性」,讓全球化成為企業的「生死競速」。與車企「后發仍有機會」不同,智駕技術供應商的競爭具有「一次性圈地」特徵,每一輪新技術迭代都會催生新的市場格局,一旦錯過客户搶佔期,后續再想突破難如登天。這種殘酷性還體現在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上,車企即便銷量不佳,仍可通過收縮業務維持獨立運營,而智駕企業若客户量持續減少,不僅會喪失談判話語權,還可能陷入「訂單減少-研發投入不足-技術落后-客户流失」的螺旋下降中,最終面臨被收購甚至淘汰的命運。因此,全球化佈局對智駕企業而言,既是突破國內競爭困局的手段,更是鎖定長期生存權、避免被行業淘汰的戰略必需。

技術生態輸出成「硬核通行證」

誠然,當中國自動駕駛企業將目光投向全球市場時,其「出海」邏輯從根源上便與整車企業形成了分野:整車企業可依託單一車型的產品力打開海外銷路,而自動駕駛技術作為嵌入汽車產業的「智能大腦」,其價值實現高度依賴全鏈條的協同支撐。這種屬性的差異,不僅決定了自動駕駛企業無法像車企那樣以「單品輸出」模式立足海外,更推動其從「出海」之初就將「完整技術生態輸出」作為核心戰略。

從必要性來看,自動駕駛涵蓋了感知、決策、執行等多個層面的技術,還涉及與車輛硬件的深度融合以及與交通基礎設施的協同。例如,在車路協同領域,僅僅提供車輛端的技術,而沒有配套的道路端設施改造與技術支持,車路協同的優勢就無法發揮。只有輸出完整的技術生態,包括車輛自動駕駛系統、相關硬件設備、數據處理與管理系統以及與當地交通環境適配的解決方案等,才能在海外市場真正落地生根,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再者,構建完整的技術生態有助於提升中國自動駕駛企業在海外的競爭力。通過輸出完整技術生態,企業可以打造差異化優勢,區別於其他競爭對手。以文遠知行與雷諾集團在法國推出的無人小巴服務為例,文遠知行不僅提供了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還與雷諾在車輛製造、運營管理等方面協同,構建了從車輛生產到運營服務的完整體系,提升了服務質量與運營效率,從而在法國市場站穩腳跟。

小馬智行在與全球出行巨頭優步的戰略合作中,也充分展現了輸出完整技術生態的能力。小馬智行不僅擁有超4500萬公里的自動駕駛里程積累,在複雜場景運營方面也經驗豐富。其第七代車規級自動駕駛系統,採用100%車規級零部件,涵蓋固態激光雷達、英偉達Orin-X芯片等關鍵組件,具備10年60萬公里的設計壽命,安全性極高。與優步合作時,依託自身技術,結合優步的全球出行網絡、即時需求匹配及支付系統等生態資源,從技術到運營服務,打造了完整的自動駕駛出行技術生態,率先在中東市場落地,並逐步向全球擴展。

出海不「單干」 合作共建是主流路線

智駕企業的特性決定,單打獨鬥難成氣候,唯有攜手各方,構建生態,才能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因而,生態共建成為中國智能駕駛企業在海外開疆拓土的關鍵策略。

智能駕駛技術本身就是一個龐大複雜的體系,涉及傳感器、算法、通信、數據處理等多個關鍵環節,且各環節之間緊密相連、相互影響。一家企業很難在所有領域都具備絕對優勢,這就需要通過生態共建,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

以芯片與算法的協同為例,芯片提供算力基礎,而算法決定了如何高效利用這些算力來實現精準的環境感知與決策。中國的一些智能駕駛企業在算法研發上處於世界前沿水平,能夠快速準確地處理海量數據,但在芯片製造工藝等硬件方面可能存在短板。通過與擁有先進芯片製造技術的海外企業合作,雙方就能共同打造出更具競爭力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從市場拓展的角度來看,生態共建有助於企業快速融入當地市場。當地合作伙伴更熟悉本地的政策法規、消費習慣以及交通環境等,這些信息對於智能駕駛企業成功落地產品至關重要。以九識智能為例,其與阿聯酋國家郵政集團簽署合資協議,在阿聯酋設立企業開展L4級自動駕駛城市物流服務。九識智能提供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研發技術,而阿聯酋郵政則貢獻本地物流網絡資源。藉助這種合作,九識智能不僅快速進入了中東市場,還精準對接了當地物流配送的實際需求,有效提升了末端配送的效率與品質。

在剛剛落幕的德國IAA車展上,生態共建的趨勢體現得淋漓盡致。卓馭科技攜手德國汽車巨頭大眾亮相,雙方自2018年合作以來,已共同打磨兩代IQ.Pi‐lot產品。卓馭憑藉對本土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與技術創新力,成功打破「高階智駕是電動車專屬」的行業認知,在燃油車領域應用端到端網絡技術。大眾則利用自身在質量標準與整車集成方面的深厚底藴,為產品提供可靠保障。

協同發力 攜手整車廠打通全球路

把「完整技術生態輸出」作為「出海」核心戰略的背景下,與整車企業協同「出海」也成為智駕企業的共同選擇。這並非偶然選擇,而是對技術落地場景、市場準入門檻與商業價值放大的深度考量。畢竟,智能駕駛系統作為「智能大腦」,若脱離整車這一「軀體」,再完整的技術生態也難以轉化為實際產品;而整車企業雖擁有成熟的生產與銷售網絡,卻需先進智駕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這種互補性讓協同「出海」成為雙方共贏的最優解。

業內人士指出,首先,協同「出海」能解決智能駕駛技術的「場景落地」難題。智能駕駛系統需與車輛硬件如傳感器安裝位置、底盤控制邏輯深度適配,若單獨「出海」尋找適配車型,不僅成本高、周期長,還可能因車型規格差異導致技術性能打折。而與整車企業協同,智駕企業可在車輛研發階段就介入,將系統與整車設計同步推進,確保技術從實驗室走向量產車的無縫銜接。

其次,藉助整車企業的全球資源,智駕企業能快速突破市場壁壘。海外市場對汽車安全認證、本地化法規要求嚴苛,整車企業常年深耕海外,熟悉認證流程與法規細節,可幫助智駕企業規避合規風險,節省市場準入時間。

最后,協同「出海」能實現「一次研發,全球複用」的商業價值最大化。當智駕系統與某整車企業的車型綁定后,該車型出口到多個國家時,智駕系統無需重複適配,只需根據當地路況微調算法,即可同步覆蓋多區域市場,大幅降低邊際成本。

地平線與大眾的合作堪稱協同「出海」的典範。2023年,地平線與大眾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大眾不僅計劃在旗下多款車型中搭載地平線的征程系列芯片及配套智駕系統,還將藉助自身全球生產網絡,讓搭載地平線技術的車型出口至歐洲、北美等地。對地平線而言,無需單獨開拓海外市場,只需針對大眾車型的硬件參數優化算法,就能借助大眾的品牌影響力與渠道,將智駕技術推向全球主流汽車市場;對大眾來説,通過搭載中國先進的智駕系統,其車型在智能網聯領域的競爭力顯著提升,有效應對特斯拉、比亞迪等車企的衝擊。

掌握話語權 從參與者到規則制定者

值得欣喜的是,在全球智能駕駛產業格局中,中國智駕企業正加速擺脫「跟隨者」標籤,逐步成長為規則制定者,核心在於技術研發的深度突破與大規模場景實踐的雙重支撐。

以地平線為例,其征程系列芯片的研發歷經多次迭代,不僅在算力上持續領先,如征程5芯片AI算力達128TOPS,可滿足高等級自動駕駛對多傳感器數據處理的需求,更在車規級認證上實現關鍵突破,通過ISO 26262 ASIL-B(D)功能安全認證與TV萊茵ISO/SAE 21434汽車網絡安全認證,成為少數同時滿足國際嚴苛功能安全與網絡安全標準的芯片產品。這種對技術標準的嚴格遵循與突破,讓地平線得以進入寶馬、大眾等國際頂尖車企的供應鏈。而車企對芯片性能、安全性的高要求,也倒逼地平線在研發中不斷向國際最高標準看齊,進而具備參與甚至影響芯片領域國際標準制定的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複雜多樣的交通場景為智駕技術提供了絕佳的實踐土壤,百度Apollo、小馬智行等企業在國內數十個城市開展自動駕駛測試與商業化運營,積累了涵蓋擁堵路況、惡劣天氣、複雜路口等海量場景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優化了算法的泛化能力,更讓中國智駕企業對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種基於實踐的經驗總結,使其在參與制定自動駕駛數據安全、場景適配等相關規則時,能提出更具實操性的建議,比如在東盟地區牽頭起草《自動駕駛數據安全白皮書》,正是將國內數據安全管理的實踐經驗與東盟地區的數據監管要求相結合,形成了兼顧安全性與產業發展的規則方案。

而規則制定者的身份,又為中國智駕企業「出海」賦能。當企業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或通過權威國際認證時,其產品相當於獲得了「全球通行證」。如中國在東盟地區推動《自動駕駛數據安全白皮書》落地,不僅讓當地政府與企業認可中國在數據安全領域的管理理念,也讓中國智駕企業在該地區的合作中掌握更多主動權。百度在與東盟國家開展自動駕駛項目合作時,可依據白皮書內容制定數據採集、存儲與傳輸方案,減少因規則不明確導致的合作摩擦,同時還能吸引當地企業圍繞中國主導的規則開展配套研發,形成以中國智駕企業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進一步鞏固其在該地區的市場地位。

開疆不易 風險四伏如何突圍

中國智駕企業「出海」雖在規則制定與技術輸出上取得突破,但仍需直面多重風險與挑戰,張抗抗認為,其中地緣政治風險堪稱最大不確定性。

當前中歐關係雖處於相對平穩階段,歐洲因本土智駕技術研發進度緩慢、成本高企,對中國智駕產品的「性價比」需求強烈,部分歐洲車企甚至通過股權合作、團隊引入等方式深化與中國企業的綁定,然而,這種合作基礎易受地緣關係波動衝擊,若未來中歐關係出現摩擦,或將導致已進入供應鏈的企業面臨合作中斷風險。

更復雜的是,歐洲車企為兼顧美國市場,可能主動尋求「雙供應商」策略:在採用中國智駕方案覆蓋歐洲及其他地區市場的同時,另行尋找符合美國法規的本地或第三國供應商,這會直接削弱中國企業的供應商地位。

除地緣政治風險外,數據合規與安全審查也是中國智駕企業「出海」的重要挑戰。儘管中國在東盟牽頭制定《自動駕駛數據安全白皮書》,但歐洲等地對數據跨境流動、隱私保護的法規更為嚴苛,如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要求數據處理需獲得用户明確授權,且核心數據需本地化存儲。智駕系統運行中產生的實時路況數據、用户駕駛習慣數據若未符合當地法規,可能面臨高額罰款與業務暫停風險。

此外,市場競爭加劇與本地化適配難題也不容忽視。隨着全球智駕賽道玩家增多,歐洲本土企業如Mobileye與歐洲車企的深度綁定,美國科技公司如特斯拉、谷歌Waymo正加大對歐洲市場的投入,這意味着中國企業需面對「性價比」之外的品牌認知與用户信任度競爭,因此需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市場培育與品牌建設。

同時,不同地區的交通場景、用户習慣差異要求技術進行深度本地化調整,如北歐的冰雪天氣對傳感器抗寒性能的要求,東南亞的複雜路況對算法適應性的考驗等,若本地化改造不到位,可能導致技術落地效果不佳,影響市場口碑。

在全球智駕產業變革中,中國智駕企業走出了一條從技術輸出、生態共建到協同「出海」、標準制定的特色路徑。未來,中國智駕企業需在鞏固技術與生態優勢的同時,精準應對風險,持續深化全球合作,方能在全球智駕賽道上站穩腳跟。

來源:中國汽車報

作者: 郝文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