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隆基參股精控能源!光伏四雄搶灘儲能

2025-09-23 15:50

(來源:儲能網)

中國儲能網訊:當1300億市值的光伏龍頭隆基綠能悄然完成對蘇州精控能源的參股佈局,一場顛覆行業格局的戰略衝鋒已悄然打響——這不是簡單的跨界,而是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這四大光伏巨頭集體向儲能賽道發起的「破局之戰」。

在光伏主業深陷價格戰泥潭、利潤空間被持續壓縮的當下,儲能正成為巨頭們突破增長天花板的關鍵鑰匙。不同於傳統光伏業務的同質化競爭,儲能賽道不僅需要技術迭代,更考驗企業「光伏+儲能」的系統整合能力。

從隆基綠能此次的參股動作看,其瞄準的不僅是蘇州精控在儲能系統集成、電池管理等領域的技術積累,更是通過資本紐帶快速補齊儲能短板,為構建「光儲一體化」生態搶佔先機。

光伏四龍頭儲能佈局差異大揭祕

隆基綠能雖在儲能領域起步稍晚,卻以清晰的戰略路徑實現后發先至。除參股精控能源外,其全資子公司武威儲威新能源已構建起涵蓋儲能服務、新能源技術研發、電力高效節能技術攻關的全產業鏈佈局。

2025年4月,隆基與液流儲能科技達成深度戰略合作,通過單晶光伏技術與液流儲能核心技術的融合創新,在新能源項目開發、技術研發、智能運維三大維度形成協同效應。尤為關鍵的是,2025年初隆基獲頒「一種儲能系統和發電系統」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儲備體系已顯雛形。

晶科能源則依託「全鏈路貫通」的產業經驗,在儲能領域展現出強勁的執行力。其控股子公司晶科儲能科技已建成5GWh儲能電芯產線及系統集成工廠,2024年儲能系統出貨量突破1GWh大關,2025年更將衝擊6GWh+的產能目標。

晶科儲能產品矩陣實現源網側、工商業、户用場景全覆蓋,並在海外高利潤市場實現突破性增長,直接推動儲能業務營收佔比顯著提升。據晶科能源產品總經理吳殿峰透露,企業已完成從電芯生產到軟件算法、系統集成的全鏈條技術閉環,構建起難以複製的技術壁壘。

天合光能儲能業務呈現「全球多點開花」態勢。其儲能子公司天合儲能佈局江蘇常州、安徽滁州、江蘇鹽城三大生產基地,總規劃產能達24GWh。截至今年6月底,天合儲能系統累計出貨量已突破12GWh,預計2025年全年出貨將達8-10GWh。

晶澳科技自2022年啟動儲能業務以來,已形成「銷售-研發-生產-供應鏈」四位一體的全業務板塊協同能力。其推出的BlueStar户用儲能系統、BluePlanet工商業儲能系統、BlueGalaxy源網側儲能系統三大產品線,已實現了從家庭光儲到大型儲能電站的全場景覆蓋。

特別在工商業領域,晶澳儲能户外櫃產品憑藉交流側效率超90%、電芯温差控制在3℃以內的核心參數,確保滿功率穩定輸出,已在國內外分佈式能源、零碳園區項目中獲得廣泛應用驗證。

政策共振光伏跨界儲能迎來黃金期

國家層面密集出臺的儲能支持政策,為光伏企業跨界儲能提供了制度保障。2025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到聚焦工業園區、算力設施、商業綜合體、光儲充放一體化充電站、分佈式光伏、通信基站等應用場景,積極創新綠電直連、虛擬電廠、智能微電網、源網荷儲一體化、車網互動等應用模式。

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25年1-8月,國內共新出台了526項儲能直接或間接相關地方政策,涵蓋補貼、規劃、配儲、電價交易等全鏈條。例如安徽省明確要求2025年后首次併網的光伏發電項目按不低於裝機容量10%、時長2小時配置儲能;廣東省則通過峰谷價差擴大至1.2-1.8元/kWh,顯著提升儲能項目收益水平。

圖注:2025年1-8月國內各地新增發佈儲能政策分類 圖注:2025年1-8月國內各地新增發佈儲能政策分類

市場端,儲能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2024年全球新型儲能市場新增裝機規模為74.2GW/175GWh,同比+52.67%/+69.08%,中國、美國、歐洲三大市場裝機佔比在90%以上, 中國新增裝機佔比超過60%。預計2025年全球新增裝機規模將超過90GW/220GWh。

技術路線方面,磷酸鐵鋰憑藉成熟工藝佔據主流,但長時儲能領域液流電池、氫儲能商業化加速,第三代釩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循環壽命達2萬次。

賽道提速光伏企業如何構建護城河

置身能源轉型浪潮,光伏企業跨界儲能雖前景可期,卻需跨越多重壁壘。技術突破是首要命題——儲能系統需在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及安全性維度持續攻堅。以隆基參股的精控能源為例,其動力電源、智慧儲能、氫燃料電池系統佈局中,液冷儲能模塊化設計已實現交付周期大幅壓縮;晶科能源則通過電芯自研與系統集成,構建起從電芯到軟件的全鏈條技術護城河。

成本管控是另一核心戰場。通威股份金堂100MW/200MWh獨立共享儲能項目採用磷酸鐵鋰電池技術,依託光伏領域供應鏈優勢,電芯採購成本顯著低於行業均值;晶澳科技則通過規模化生產與垂直整合,實現户用儲能系統成本優化。收益模式亦從單一設備銷售向多元化服務轉型——寧夏200MW/400MWh共享儲能項目通過容量租賃模式,內部收益率(IRR)達8%-12%;山西AGC調頻項目調頻補償單價提升至0.8-1.2元/MW,IRR超15%。

生態協同能力成為破局關鍵。天合光能憑藉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龍頭的品牌力與渠道網絡,實現儲能產品全球出貨渠道共享及售后體系複用;晶科能源則依託海外高利潤市場渠道,快速打開儲能產品銷路。

在「源網荷儲一體化」趨勢下,光伏企業需構建「技術-場景-生態」的三角競爭力,技術端聚焦長時儲能與AI聚合能力突破,場景端深耕工商業儲能、零碳園區、交通基建等細分領域,生態端通過產能轉移、技術授權、城市合夥人模式構建壁壘。

光儲融合正在重塑能源未來

當光伏企業以「鏈主」之姿,將光伏積累的產業勢能轉化為儲能賽道的先發優勢,光與儲的「化學反應」正在電網中持續裂變——在破解了可再生能源間歇性困局,更催生出「發電-儲能-調峰-碳交易」的閉環生態。

而這一生態的構建,不僅是技術協同的勝利,更是產業邏輯的重要革新。

一審:劉亞珍

二審:裴麗娟

三審:潘   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