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3 20:5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證券時報)
9月23日,高端母嬰品牌BeBeBus的母公司不同集團(BUTONG GROUP)正式登陸港交所,截至當天收盤,股價漲超40%,市值突破93億港元。
卓泳/攝
不同集團2018年在浙江寧波成立,2019年,BeBeBus品牌首款嬰兒車產品正式上線。經過數年發展,如今公司產品已全面覆蓋親子出行、親子睡眠、親子餵養和衞生護理四大關鍵場景,構建起完整的母嬰產品矩陣。
財務數據顯示,不同集團近三年營收、淨利潤與毛利率均實現逐年增長,旗下四大場景的產品中,絕大多數毛利率介於40%—60%之間。值得關注的是,該公司背后匯聚了天圖投資、高榕創投、經緯創投等一批消費賽道的知名投資機構,資本陣容堪稱豪華。
「儘管整體人口出生率下降,但我們的產品聚焦‘家庭CFO’、走差異化路線,這是支撐業務穩步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不同集團聯合創始人&CEO沈凌在上市現場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差異化創新驅動業績連年增長
在不少年輕媽媽心中,BeBeBus的產品是「設計佳、顏值高」的代名詞,她們也願意為這份品質與顏值承擔高溢價——這正是當下新一代年輕父母的消費心態。2018年,BeBeBus敏鋭捕捉到這一羣體的消費需求變化,加之當時市面上符合該需求的高端母嬰品牌多被國際品牌佔據,品牌順勢定位高端,推出多款高顏值、強品質的母嬰產品,迅速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走紅。
不同集團招股説明書顯示,BeBeBus用五年時間,將產品版圖從嬰兒推車、安全座椅、嬰兒牀、餐椅四大核心品類,快速擴張至覆蓋親子出行、睡眠、餵養及衞生護理四大場景,在中高端育兒產品市場站穩腳跟,取得強勢市場地位。
2024年,中高端育兒產品市場佔整個育兒產品市場的份額為23.6%。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GMV計,在中國中高端育兒產品市場中,BeBeBus在中國育兒產品品牌中排名第二,擁有4.2%的市場份額。
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4年,BeBeBus實現收入5.07億元、8.52億元及8.84億元,其經調整淨利潤由997.4萬元增長至7357.2萬元,增長超6倍;毛利率則分別為47.7%、50.2%及49.5%,而公司旗下四大場景的產品,絕大多數毛利率都介於40%—60%之間。
在競爭擁擠的母嬰賽道,疊加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態勢,不同集團為何能在紅海中突圍、實現業績連年增長?沈凌給出答案:差異化創新是核心驅動力。「本質上是我們不斷創造新的價值需求,這體現在設計細節、功能創新等方面。」她表示,不同集團始終以「創造不同」為使命,一方面用心構建差異化產品矩陣,另一方面敢於打破常規、重塑產品定義。
針對近年出生率下降的趨勢,沈凌補充道,公司聚焦「家庭 CFO」——即消費能力強、消費頻率高的品質人羣。儘管整體出生率下降,但這類品質人羣的規模並未明顯減少,且其消費決策受經濟環境影響較小,能為企業產品提供穩定的市場需求支撐。
投資陣容豪華 天圖、高榕、經緯等悉數在列
翻開不同集團的投資人名單,陣容堪稱豪華。公開信息顯示,公司自成立以來已完成4輪融資,天圖投資、高榕創投、經緯創投、泰康人壽等知名機構均在列。
其中,天圖投資是BeBeBus的首個外部投資方。據悉,天圖投資在BeBeBus成立僅一年后便出手投資,並在后續A+輪融資中追加投資。此外,天圖投資還為品牌引薦各類資源,同時依託自身消費生態圈與投后品牌加速營,助力BeBeBus進一步強化品牌資產。
天圖投資合夥人李康林透露,天圖團隊十多年前就開始深度研究母嬰賽道,覆蓋了大量初創企業,對「什麼樣的品牌值得投資」已有清晰判斷,卻一直未找到符合畫像的公司;BeBeBus的出現讓團隊眼前一亮,因此快速做出投資決策。
高榕創投則是不同集團最大的機構股東,2020年底曾聯合領投公司A+輪融資,並在后續輪次中繼續參與投資。高榕創投合夥人韓鋭這樣評價不同集團及創始人汪鉑言:「汪鉑言是典型的湖南創業者,‘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這九個字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或許還該加上‘不信邪’三個字。相伴五年,我記憶里,汪鉑言和我們討論任何事時,只關心‘對不對’,從不説‘難不難’。」
經緯創投同樣在2020年底參與了不同集團A+輪融資,並在2021年繼續跟投B輪融資,是公司第三大機構投資人。經緯創投管理合夥人王華東表示:「母嬰耐用品賽道正迎來國產品牌替代進口的系統性機遇。自經緯投資后,不同集團團隊以產品創新為根本,精準抓住新興渠道與媒介變革的紅利,實現了跨越式增長。」
IPO前,高榕創投持股9.8%,為最大機構股東;天圖投資、經緯創投和泰康人壽分別持有9.24%、7.84%和5.15%的股權。
此外,不同集團的基石投資者包括波司登集團關聯的信庭基金、百億級私募機構上海通怡投資,以及來自新加坡的Great Praise Investment,總認購金額達1500萬美元。
港股新消費崛起 消費投資或迎退出窗口期
經歷2021年高點后,國內消費投資進入數年沉寂期,一級市場不少知名機構對消費領域態度謹慎,部分曾主打消費投資的機構甚至裁撤相關部門與團隊。
但2025年的港交所卻迎來消費企業上市熱潮,呈現熱鬧景象:年初蜜雪冰城上市首日市值破千億港元、創下港股紀錄,海天味業作為調味品龍頭以2190億港元市值登頂消費IPO榜首,還出現一天三家企業(周六福、聖貝拉、穎通控股)同台敲鍾的擁擠場面,泡泡瑪特更實現市值突破3100億港元、一年暴漲超10倍的資本神話。此外,港股還將迎來老鄉雞、八馬茶業、鳴鳴很忙、巴奴火鍋等新面孔。
不難發現,相較於A股,港股消費板塊包含國潮、互聯網消費平臺、服務消費等「新消費」領域的稀缺資產,填補了A股結構性空白。有分析指出,新世代更願為情緒價值買單、注重性價比,潮玩、社交、視頻、遊戲、飲料、餐飲等新型消費業態多選擇在港股上市,逐漸形成聚集效應。
這一態勢不僅讓港股迎來消費股的黃金時期,也為此前在消費領域佈局的創投機構提供了重要的退出渠道。比如,在消費賽道,泡泡瑪特、蜜雪冰城、老鋪黃金這港股「新消費三姐妹」背后,就有紅杉、高瓴等知名機構,他們都在這波港股資本市場盛宴中獲得豐厚的回報。
「很多消費品早就具備上市條件了,現在港股市場迎來高光時刻,正是他們登陸資本市場的好時機。」一名消費賽道的投資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