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3 20:27
來源:風雲IPO
作者|虞灝
消費電子
三星、小米、OPPO背后的「隱形巨頭」年入千億。
試想一下,當你走進一家數碼賣場,在三星的最新摺疊屏、小米的高性能旗艦機或是OPPO的拍照機皇間搖擺不定,一個事實卻可能超乎你的想象,無論你最終選擇了哪個品牌,其背后的主板設計與整機制造,極有可能都源自同一家幕后公司——華勤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勤技術」)。
這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公司,正是這些一線品牌光環背后的「隱形巨頭」,它不生產自己的品牌,還以「原始設計製造商」(ODM)的身份,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安卓手機巨頭和主流PC廠商,提供從產品定義、研發設計到生產製造的全套解決方案,作為智能設備世界的「中央廚房」,悄無聲息地決定着我們數字生活的硬件基礎。
然而,這家公司背后的資本故事,卻遠比其生產線上的精密運轉更加波折與耐人尋味。2023年,華勤技術剛剛在A股成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千億大關,但僅僅一年之后,公司便火速啟動赴港二次上市的進程。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此期間,一則由公司內部員工持股平臺發起的、高達數十億元人民幣的高位減持計劃,引發了市場對其公司治理和股東利益一致性的質疑。
截至2025年9月22日,華勤技術報收101.98元/股,總市值1036億元。
01#
轉型后年入千億,
毛利率為個位數
在消費電子這片紅海中,單純依靠規模擴張的市場戰略已難以為繼,華勤技術近年來的快速增長,其核心驅動力在於一次深刻的戰略轉型——從傳統的消費電子代工,轉向技術含量更高、增長潛力更大的AI硬件領域。
圖源:華勤技術《招股書》
華勤技術的業務版圖可以用其「3+N+3」戰略來概括,第一個「3」指三大支柱型產品: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服務器;「N」代表基於三大支柱拓展出的移動終端及AIoT、計算業務及數據中心業務等多個產品系列;第二個「3」則指向三大創新業務領域:汽車電子、軟件業務和機器人。
圖源:華勤技術《招股書》
這一戰略的執行效果,在財務數據上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招股書》顯示,華勤技術的收入結構在過去幾年發生了極大的變化,2022年,作為傳統優勢業務的移動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貢獻了68.8%的收入,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這一比例已降至42%。
與此同時,「N」背后的以服務器為核心的計算及數據中心業務收入佔比則從28.6%飆升至50.2%,首次超越移動終端成為華勤技術最大的收入來源。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放緩、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華勤技術抓住了由人工智能催生的算力需求激增的機遇,也正是服務器業務的增長,推動其在2024年營收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099億元,並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高達113.1%的同比增長。
圖源:華勤技術《招股書》
人工智能的浪潮既是華勤技術轉型最大的助推器,但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
在該領域,市場長期被廣達、英業達、緯創等中國臺灣廠商主導。這些企業與全球主要的雲服務商和服務器品牌建立了數十年之久的合作關係,擁有深厚的技術護城河和強大的供應鏈議價能力,華勤技術作為后來者,儘管增長迅速,但毛利率並不穩定。
財報顯示,華勤技術的計算及數據中心業務在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僅為5.9%,顯著低於傳統的移動終端業務(8.8%)。整體毛利率2025年上半年降至7.4%。
而「3+N+3」戰略的最后一部分——汽車電子、軟件和機器人,代表了華勤對未來的長期押注。華勤技術已成立汽車電子事業部,並已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控制器等領域實現產品出貨,切入主流主機廠的供應鏈。機器人業務雖然尚處早期,但與具身智能的未來趨勢高度契合。
但是這些新領域的技術壁壘和行業門檻遠高於消費電子,特別是汽車電子行業,對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認證周期有着極其嚴苛的「車規級」要求,這對於習慣了消費電子快速迭代模式的廠商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應對這些挑戰的過程中,華勤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獨特的「ODMM」平臺化能力。《招股書》中反覆強調,公司不僅僅是ODM,更是「ODMM」,其中增加的「M」代表「Mechanical」(精密結構件)。通過戰略性收購上游供應商,華勤強化了在模具設計、金屬中框、散熱模組等核心結構件方面的自主研發和製造能力。
02#
赴港IPO前,
員工套現35億
華勤技術的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邱文生,是一位典型的技術派企業家。他出生於福建連城,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后在浙江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擁有紮實的工科背景。
1998年,邱文生加入中興通訊,成為其手機研究所的「元老級」員工,並一路晉升至全球移動通訊系統手機產品線總經理。2005年,邱文生離開中興創立華勤,華勤技術的《招股書》顯示,其核心高管團隊中,亦有多位擁有中興通訊的工作履歷。
華勤技術通過給三星、小米、OPPO等各大手機廠商代工,迅速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並於2023年8月8日在A股成功上市。
華勤技術上市后,邱文生也登上多個富豪榜單,《2023胡潤百富榜》顯示,邱文生以125億元的財富,在全國排名第471位,成為福建連城唯一上榜的企業家,成為「連城首富」。
圖源:胡潤網
2025年以來,華勤技術通過業務轉型等,在3到7月密集發佈了一系列「利好」公告——包括2024年總營收破千億、IPO節余資金獲批永久補充流動資金、以及斥資入股半導體公司晶合集成等。
公司股價也因此在2025年4月一度創下年內新高,市值重回千億關口。
然而就在股價重回新高之際,2025年7月26日,華勤技術發佈《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減持股份計劃公告》,公告內容顯示,因自身資金需求,海南勤沅、海南創堅、海南軟勝、海南華效、海南摩致擬於計劃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的3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4063.02萬股,不超過4%的股份。
五個員工持股平臺中,涉及華勤技術多位高管。其中,海南勤沅大股東張文國、崔國鵬,分別任華勤技術副總經理和副董事長兼董事;海南創堅大股東鄒宗信,任華勤技術副總經理;海南軟勝實控人陳曉蓉,任華勤技術董事;海南華效大股東鄧治國,任華勤技術董事、副總經理;海南摩致實控人吳振海,任華勤技術董事、副總經理。
圖源:華勤技術公告
減持公告后兩個月,9月17日華勤技術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遞交《招股書》僅兩天后,華勤技術終止了此項員工減持計劃。但此時減持計劃已快進行完畢,五家員工持股平臺已合計減持3895.5萬股,未完成的167.2萬股,減持總金額合計爲35.76億元。
根據華勤技術遞交的《招股書》,此次赴港上市,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產品的研發投入以及擴大並優化國內外的製造網絡,其余部分將用於全球性戰略投資與垂直整合和營運資金使用。
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華勤技術的海外收入持續佔總收入比重超過50%。
艾媒諮詢CEO張毅表示,幾乎所有選擇「A+H」模式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擁有海外業務佈局的需求。通過港股上市,這些企業不僅能夠募集更多資金,還能優化股權架構,進一步推動全球化佈局。
張毅進一步表示,中國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具有資金管理靈活、税收政策優勢和國際化程度高等特點。對於企業而言,香港市場在資金支持、品牌塑造和國際股東引入上能夠實現「三力合一」,這一點對未來龍頭企業的全球化發展尤為關鍵。
此時,華勤技術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它已成功地完成了從傳統消費電子向AI硬件的戰略轉型,實現了營收增長,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套現后又IPO的做法,則讓公司再次陷入爭議。你認為其描繪的「AI新故事」能否再次獲得市場的熱烈追捧,你對此有何看法,評論區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