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3 19:35
(來源:經濟日報)
轉自:經濟日報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A股IPO市場迎來新變化。
具體來看:輔導端,科創板新一輪深化改革激活了優質企業的資本化預期,商業航天、量子計算等賽道的獨角獸企業陸續開啟IPO進程;受理端,年內已有185家企業IPO申請獲受理,較2024年全年的76家實現倍增;發行端,今年並未出現大規模擴容,截至目前,A股新上市公司數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過會企業數量略有增長。
受訪投行人士預計,在政策、市場、企業的多方協同下,IPO發行有望延續當前穩中有進的節奏。其中,硬科技等賽道將繼續成為市場焦點,具備核心技術、清晰商業模式的優質企業更易獲得市場認可。
硬科技獨角獸企業陸續開啟輔導
近日,中國證監會網站披露,微納星空在北京證監局申報上市輔導備案,輔導機構為國泰海通。該公司主要從事衞星整星、地面站產品的研發與製造業務,圍繞衞星解決方案可為客户提供包括論證、設計、製造、測試、發射、測運控在內的「一站式」星地一體化交付服務。
微納星空並非個例,商業航天領域已有多家獨角獸企業於近期啟動IPO輔導。7月29日,藍箭航天在北京證監局啟動輔導備案,擬在科創板上市,由中金公司擔任輔導機構;8月1日,屹信航天在江蘇證監局完成輔導備案登記,輔導機構為民生證券;8月13日,中科宇航在廣東證監局完成輔導備案登記,輔導機構為國泰海通。
在業內看來,在政策帶動下,今年是頭部企業角逐商業航天「第一股」的重要時間節點。今年6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提出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分析稱,在科技創新領域擁有核心資質與顯著影響力的企業,是第五套上市標準的適用對象。
除了商業航天,量子計算行業也有獨角獸企業啟動IPO進程。證監會官網顯示,9月15日,本源量子在安徽證監局完成輔導備案,輔導機構為中信建投證券。本源量子技術起源於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聚焦量子計算產業生態建設,是中國首家將量子計算正式推向商用領域的企業。公司核心產品包括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量子計算雲平臺、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本源司南」等。
從已有信息看,本源量子尚處於虧損狀態,預計同樣將採用第五套標準上市。此前科創板上市公司宏力達宣佈擬以自有資金1598.15萬元,受讓本源量子0.2323%股份。交易披露,本源量子2025年一季度實現營收2858.44萬元,淨虧損1787.40萬元。
「科創板將更加精準服務技術有較大突破、持續研發投入大、商業前景廣的優質科創企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與先進製造、低空經濟、生物醫藥等領域的不少企業尚未盈利,但具備‘硬科技’屬性,此類企業將率先受益。」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夥人湯哲輝告訴記者。
受理明顯回暖
再看IPO受理端,截至9月22日,年內A股共有185家企業IPO申請獲受理,2024年全年則是76家。
與此同時,IPO市場的「撤單潮」有所降温。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以審覈日期為計,截至9月22日,年內合計89家擬上市公司主動「撤單」,撤單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逾七成。
東北證券投資銀行管理總部相關負責人分析稱,當前IPO市場「受理增,終止減」的趨勢,是政策、市場、企業多方協同的結果。
政策端,監管層錨定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主板強化「大盤藍籌」定位,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則為不同創新企業提供多元路徑,科創板重啟未盈利企業上市標準;北交所四年來市場建設水平持續提升,對優質企業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市場端,2024年第四季度起A股企穩回升,硬科技、新質生產力賽道受關注,二級市場的回暖帶動了一級市場及IPO整體回暖。
企業端,擬上市企業自身不斷提高經營質量和保薦機構申報前嚴把質量關等,從多個維度提升了與申報板塊定位的契合度,更好地提前落實了各項申報要求,從源頭提升了申報質量,減少后續終止的可能性,為資本市場輸送了新鮮血液。
發行未出現大規模擴容
不過,從審覈端來看,年內IPO發行呈理性放量之勢,並未出現大規模擴容。以上市日期為計,截至9月22日,今年以來A股共有71家公司發行上市,過會企業數量為53家;去年同期共有69家公司發行上市,過會企業數量為37家。
今年8月,在證監會例行發佈會上,針對近期市場對「科創板、創業板包容性增強會否造成IPO大規模擴容」的擔憂,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李明表示,證監會將繼續嚴把發行上市入口關,做好逆周期調節,不會出現大規模擴容的情況。當前,全球主要市場都在主動適應科技發展趨勢,加大制度機制創新,在持續吸納優質企業、改進監管服務的同時也促進了二級市場的活躍和走強。
展望后市,王驥躍認為,IPO的發行節奏預計將温和提速,並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不會出現大幅度變化。
前述東北證券投行負責人分析稱,當前IPO市場發展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總體要求和資本市場建設方向,預計市場活躍度有望延續,契合國家戰略導向的優質企業將通過IPO等方式持續獲得資本市場支持。
具體而言,硬科技等賽道將繼續作為市場焦點,其中具備核心技術、清晰商業模式的優質企業更容易獲得市場認可。「暫時不具備IPO條件的優質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被併購、在新三板掛牌等方式獲得資本市場賦能。當然,市場各參與方也應持續關注風險,做好風險管理工作。」該負責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