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京東工業港股IPO獲備案,劉強東將收穫第6個IPO

2025-09-23 15:46

9月23日消息,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司日前發佈關於JINGDONG Industrials, Inc.(京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京東工業)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該公司擬發行不超過2.53億股普通股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上市進程顯示,京東工業於2023年3月首次遞表港交所,次月向中國證監會遞交IPO備案申請,后招股書失效。2024年9月,京東工業時隔18個月重啟港股IPO,並於今年3月更新招股書。

若順利推進,京東工業將成為京東序列里的第6個公開上市平臺——前五家分別為京東集團(2014,納斯達克;2020,港交所二次上市)、達達集團(2020,納斯達克)、京東健康(2020,港交所)、京東物流(2021,港交所)以及德邦股份(2022,A股借殼)。

京東工業的歷史,要追溯到數年前。

2017年,京東把面向企業客户的MRO(維修、運營、耗材)採購業務單獨拉出來,先放在企業業務事業部里孵化,隨后獨立成子集團。它的一個目的,是把京東最擅長的「多、快、好、省」翻譯成「B端語言」:讓央國企、民營工廠、能源公司、地鐵運營商這些大客户,也能像個人消費者一樣在線上下單、次日收貨、統一開票,同時還能把採購流程、審批節點、預算控制、供應商賬期全部數字化。

可以説,京東工業瞄準了「企業找貨、貨走企業、賬走財務」的全鏈路,當然,近年來京東工業也加大了在AI領域的投入。

今年5月,京東工業發佈了行業首個以供應鏈為核心的工業大模型「Joy Industrial」,並於9月亮相2025電子商務大會產業電商專場,基於行業痛點與需求,推出滿足京東工業及供應鏈上游供應商的需求代理、運營代理、關務代理等AI智能體,以及服務供應鏈下游企業用户的商品專家及集成專家等AI產品,並明確了打造汽車后市場、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製造、石油天然氣、電力電網等重要垂直行業工業大模型的目標。

京東工業太璞解決方案部總經理劉衍作在之前的一場大會演講時表示,京東工業大模型並非通用大模型的簡單遷移,而是基於京東在零售、物流、供應鏈領域積累的海量數據與實戰經驗,深度融合工業製造、能源、電子等細分行業的專業數據訓練而成的「行業專家型」AI引擎。它不僅具備強大的語言理解與推理能力,更內嵌了對工業品品類、技術參數、採購標準、供應鏈流程的深度認知,真正實現從「懂人」到「懂貨、懂產線、懂協同」的跨越。

業績方面,從招股書披露的數字來看,京東工業的收入曲線足夠陡峭,增長迅猛;但相較而言,利潤表現卻顯得有些「骨感」。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的複合年增長率達到20.1%。然而,其盈利能力依然是市場的關注焦點。根據招股書,公司同期的整體毛利率在16%至18%之間。這一數據遠高於市場傳聞,但其背后是不同業務利潤水平的差異:佔收入絕大部分的商品銷售業務毛利率相對較低,而高毛利的服務業務仍在成長中。

當然,其內在原因也不難理解:工業品本身單價高、價格透明,平臺抽傭率普遍不高。在供應鏈環節,留給京東工業這樣「服務型平臺」的利潤空間本來就不大。

在工業供應鏈領域,同樣引發外界關注的是賬期問題:通常而言,大客户內部審批流程長,普遍要求60—120天賬期,京東工業整體上要服從這一標準。這會帶來一個潛在問題:收入規模越大,應收賬款膨脹越快,財報也顯示,其2024年6月末應收款項已佔流動資產的一半以上,導致上半年經營現金流再度轉負。京東工業雖然強調「輕資產」,但實質上需要不斷墊付營運資本,現金流缺口只能依靠股東借款和循環銀行授信等方式填補,這也是不可忽視的經營現實。

可以預計的是,京東工業上市后的現金流健康度,也是二級市場最敏感的風向標。

毋庸置疑的是,京東工業正在成長為工業供應鏈賽道的「隱形冠軍」。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京東工業已提供約5710萬個SKU(庫存量單位),其供應網絡由超過12萬家製造商、分銷商和代理商組成。 在2024年上半年,其重點企業客户包括了約50%的中國《財富》500強企業和超過40%的在華全球《財富》500強企業。

京東工業前景可觀,但挑戰也不少:從行業整體情況來看,中國MRO市場規模雖大,卻長期散落在線下的「五金街」「機電城」里,線上滲透率仍處於10%左右的較低水平,理論上空間足夠「坡長雪厚」。但這個賽道不乏競爭者:震坤行、西域、鑫方盛等垂直平臺先發了十年,阿里旗下的1688工業品頻道也有相關佈局。

可以展望的是,京東工業如果能夠順利上市,融資后將擁有更多的「彈藥」和認知度,但在運營效率和現金流韌性等方面的競爭,或許纔剛剛開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