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3 17:1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彭新
OpenAI或將牽手立訊精密、歌爾股份進軍AI硬件。
受OpenAI發力AI硬件領域、蘋果iPhone 17首發銷量超預期等影響,立訊精密連續兩日股價大漲。9月23日,立訊精密盤中股價報65.12元,創歷史新高,近一個月累計漲幅達51.6%。
9月19日,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道稱,人工智能巨頭OpenAI已與中國「果鏈」龍頭企業立訊精密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開發一款面向消費級AI設備。據瞭解,該款設備目前仍處於原型開發階段,預計能與OpenAI人工智能模型深度協作。
據悉,OpenAI計劃開發的AI硬件包括智能眼鏡、數字錄音筆和可穿戴徽章等「伴侶型」設備,首批產品預計於2026年底或2027年初推出。這些設備將深度整合OpenAI的AI模型,實現環境感知和新型人機交互。
對上述合作消息,立訊精密方面未予迴應。不過有產業鏈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證實,目前OpenAI已就具體項目與國內供應鏈展開合作。
據悉,OpenAI與另一家果鏈巨頭歌爾股份正在接觸,歌爾股份為其供應揚聲器等零組件。對此,另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前述OpenAI硬件的設計方案大概率採用歌爾股份的MEMS硅麥器件。目前包括AirPods、AirPods Pro、Meta Ray-Ban及小米眼鏡等產品,均與歌爾股份展開解決方案合作。
9月22日,歌爾股份股價開盤大漲,當日收漲7.73%,但在9月23日,歌爾股份股價下跌2.82%,回吐部分漲幅。
花旗分析師王曉瓊在近日發佈的報告中稱,OpenAI開發邊緣設備的舉措可能會推動蘋果供應鏈中的中國硬件企業發展。她指出,OpenAI正致力於打造人工智能驅動的「伴侶型」設備,其中可能包括智能眼鏡、數字錄音筆和可穿戴徽章,首批設備預計將於2026年底或2027年初推出。這一動作,除了利好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外,藍思科技、瑞聲科技等蘋果供應鏈企業也將受益。
OpenAI的硬件野心
立訊精密與歌爾股份近期的股價波動,其根源在於市場對OpenAI搶佔AI硬件入口戰略的反應。OpenAI憑藉其大模型能力進軍硬件領域的戰略雄心由來已久,今年更是動作頻頻。年初以來,OpenAI已經從蘋果招募了20多名消費硬件方向的員工,其中包括多位在蘋果效力超10年的核心人才。今年5月,OpenAI以65億美元收購蘋果前設計總監Jony Ive創立的io Products公司。
對於OpenAI與Jony Ive的合作,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表示,其最新產業調查顯示,雙方共同開發的一款新形態AI硬件將在越南組裝出貨,若進度順利,將於2027年量產。同時,在產品形態上,現階段樣品外觀小巧精緻,近似iPod shuffle音樂播放器,使用場景之一為掛在頸部。該設備配備相機與麥克風以感知外界,但不具備顯示功能,需要連接手機與PC獲取計算與顯示能力。
由於該合作還在早期階段,硬件相關設計與規格在量產前仍可能調整。郭明錤認為,「實體/物理AI」已被市場普遍視為下一波關鍵趨勢,OpenAI與Jony Ive此次合作再次印證這一方向。
事實上,OpenAI對AI硬件的佈局早在2023年已初露端倪。彼時,OpenAI CEO奧特曼投資由前蘋果團隊創立的Humane,並提供模型支持。2023年11月,Humane發佈無屏可穿戴設備AI Pin,主打語音與手勢交互,可處理信息查詢、日程管理等。
然而,AI Pin上市后口碑失利,面世即「翻車」,續航與發熱表現不佳、功能場景有限,且699美元售價疊加每月24美元訂閲,退貨率居高。最終,Humane以1.16億美元被惠普收購。這一失敗經歷,似乎成為OpenAI轉向「自主設計+深度整合」自研道路的關鍵催化劑。
對於OpenAI向智能硬件發力,華泰證券認為,硬件是OpenAI「核心AI訂閲+開源端側生態」佈局的重要一環。中國供應商在全球生產資源上的佈局有望持續受益,未來兩年中國硬件生產商在AI基礎設施、機器人和AI端側新品推動下景氣度將上行。
消費電子產業鏈迎智能化機遇
種種跡象顯示,在OpenAI、Meta等巨頭的帶動下,多家初創公司以新產品為先鋒,正掀起AI新硬件浪潮。Meta在AR/VR領域佈局已久,目前正憑藉AI技術和硬件設計能力搶佔智能眼鏡市場頭部位置。9月18日,Meta在美國舉辦年度開發者大會Meta Connect,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與Ray-Ban聯名的智能眼鏡Meta Ray-Ban Display。據Meta介紹,與此前的智能眼鏡相比,Ray-Ban Display最大變化是在經典太陽眼鏡造型中加入一塊彩色單眼顯示屏幕,讓用户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消息通知、地圖導航、實時翻譯等信息。Meta CEO扎克伯格稱其是「超級個人智能」的理想形態。
初創公司亦在AI硬件上快速試錯。深圳Plaud AI宣佈硬件累計銷量突破100萬台、年營收超1.8億美元,稱僅次於Ray-Ban Meta、位居全球第二。其於2023年以卡片式錄音筆Plaud Note切入,支持磁吸手機背面記錄通話與環境聲,依託大模型完成轉寫;2024年又推出「AI錄音膠囊」,形態向手環/衣領夾擴展。其商業模式為「硬件含每月300分鍾轉寫額度」,無限量需年費239.99美元。教育賽道方面,網易有道推出AI答疑筆Space X,疊加自研大模型,強化數理推理、複雜問題拆解與「板書」講解等功能。
結合AI能力的智能硬件形態眾多、用途各異。Omdia研究經理陳秋帆對記者表示,消費類硬件正從功能導向轉向以服務與體驗為核心的入口型產品,與手機和 PC 相比,貼身佩戴類設備具備更強的交互性和連續體驗,多品類之間的協同作用進一步釋放其市場潛力。多設備的組合使用能夠構建完整的連續體驗,為用户創造更強的價值閉環,正釋放更大市場空間。
Omdia預測顯示,2025年,全球可穿戴腕帶設備出貨量預計將突破2億台,在健康與運動管理領域繼續鞏固核心地位。同時,智能戒指等新興形態展現出更高的增長潛力。智能音頻設備出貨量則預計超過5億台,仍是消費類硬件中規模最大的品類。展望至2030年,可穿戴腕帶、智能音頻兩大品類有望維持中高個位數的複合增長率,成為市場穩定增長的支柱。此外,2025年也被視為智能眼鏡的關鍵起點,Omdia認為,在輕量化和實用化功能的推動下,該品類有望逐步培育新的增長點,並在2030年實現千萬級出貨。
IDC中國研究總監潘雪菲則認為,在具備AI能力的消費類硬件(不包括手機和個人電腦)形態中,智能眼鏡和機器人可能是兩類最有潛力、最具顛覆性價值的產品類型。其中,智能眼鏡主要涉及兩類產品:一是帶有獨立數據處理芯片且不具備顯示功能的智能眼鏡形態,比如音頻眼鏡以及搭載攝像頭的音頻眼鏡;二是包含可實現增強現實、擴展現實、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的智能頭戴顯示設備,即AR/VR產品。而消費級機器人主要指基於計算機自動控制,具有1個及以上自由度或具有擬人化情緒表達能力、能夠連接到網絡,主要用於教育、清潔及陪伴等家庭場景的智能產品。
以智能眼鏡為例,潘雪菲進一步指出,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這里主要涵蓋「四大類」廠商:互聯網廠商、大型智能硬件廠商、科技創新廠商和傳統眼鏡廠商。各自都具有優勢:互聯網廠商在大模型和軟件應用生態上具有先發;大型智能硬件廠商擁有成熟的硬件定義/設計經驗及完整生態和渠道體系;科技創新廠商更專注於智能眼鏡和機器人等解決方案與場景深耕;傳統眼鏡廠商在光學設計、佩戴舒適度與零售渠道方面具備基礎優勢。
市場玩家陸續聚集,新類型AI硬件形態百花齊放,展示了消費電子產業鏈的智能化機遇。實際上,近幾年,在全球AI硬件賽道上,許多中國企業依託完整供應鏈、快速迭代與成本控制,在AI眼鏡、可穿戴、機器人等品類率先突圍,迅速拿下市場份額。
為迎接市場機會,供應鏈已做好準備。立訊精密近期在智能硬件領域動作頻頻。9月17日,立訊精密宣佈與美國邊緣AI芯片企業PIMIC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開發基於先進AI芯片技術的新一代可穿戴產品。這項合作將重點優化設備的超低功耗性能和緊湊機械設計,預計相關技術將很快應用於無線耳機、AI/AR眼鏡等產品。
而歌爾股份的聲學、微電子、光學等精密零組件被應用於與AI相關的語音交互、傳感、光學顯示等智能終端功能中;其生產的智能穿戴、VR/AR、智能耳機等產品也存在與AI相關的應用場景。前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客觀來看,智能眼鏡和高端TWS耳機方案最成熟的都是歌爾股份,也是智能硬件領域一家不太可能繞得過去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