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3 17:43
來源:環球網
清晨,走進陝西省蒲城法院黨睦人民法庭,總能看見一位身形瘦高透着矍鑠的工作人員,時而在菜園里認真打理,時而俯身清掃院落,將庭院照料得井井有條。到了上班時間,這位工作人員又走進調解室,以温和的語氣、耐心的傾聽化解糾紛——他就是黨睦人民法庭調解員李本善,曾在部隊服役6年,后在黨睦司法所工作34年,擔任所長20余年,退休后懷着對調解工作的熱愛應邀來到法庭,用行動續寫着對司法服務的堅守。
「每次看着老百姓的矛盾在我手里化解,心里那股高興勁兒真是說不出來,在司法所干了一輩子調解,早就習慣了跟老百姓打交道,幫大家把煩心事捋順,心里着實高興啊。」在和干警們聊天時,李本善真誠地説道。
「都説有矛盾找老李,‘老李工作室’果然名不虛傳」。因老李調解工作突出,黨睦法庭接受羣眾意見反饋后設立「老李調解室」,在法庭專門設置辦公場所,打造「法官指導+老李調解答疑」的法庭工作亮點,為羣眾提供簡易、高效、平和、友好的糾紛解決途徑,今年以來,老李已成功調解案件90余件。
「老李的調解讓人心服口服,公平公正,化解了我的土地糾紛!」龍陽鎮老張提起自己的案件,對老李滿是認可。原來老張因為承包的土地界畔與老劉發生爭議,認為老劉在種地的過程中,將雙方的界畔往自家耕種的土地內移動,侵佔了自己耕種的土地0.18畝。雙方還因地畔子產生了肢體衝突,后因調解無果,來到法庭。
老李接手案件后,並未急於組織調解,而是先分別傾聽雙方訴求、認真研讀民法典等相關法律規定,再前往村干部處深入瞭解矛盾根源。待找準問題癥結后,他才約雙方一同到土地現場,通過拉尺測量精準確認雙方耕種的土地面積。在客觀數據面前,雙方心結逐漸解開,很快達成調解協議並重新明確地畔,最終在老李與法庭干警的見證下握手言和,鄉村也重拾往日和諧。這起看似普通的案件,背后藏着老李鮮為人知的付出:2次實地勘驗、1次走訪干部、2次「背靠背」調解,每一步都是為糾紛化解築牢根基。而這起案件,既是老李調解工作的縮影,又生動展現了法庭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的紮實成效。
問起老李調解的方法技巧時,他笑着説:「哪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就認準幾點——調解得揣着公心,待人接物得熱情、耐心,多站在羣眾的角度想問題,跟大家聊到一塊兒、説到心里去。老百姓相信法院,相信我們這些調解的人,矛盾才能順順利利解開。」淳朴的話語、淺顯的道理,老李是這樣説着,也是這樣做着,自2021年老李到法庭調解工作以來,已化解矛盾糾紛500余起。
老李不僅是調解能手,種莊稼的本事也不含糊。黨睦法庭距縣城10余公里,有的干警吃住在法庭,為吃上新鮮蔬菜,大家開墾了法庭里的三分空閒地,老李主動成了這片菜園的「管家」。經他悉心照料,小菜園一派生機,尖尖的青椒、青翠的大葱、油綠的韭菜、修長的西葫蘆……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陽光灑下時,菜園像披上了層金紗,與莊嚴肅穆的法庭相伴,讓法庭更接地氣。
現在的小菜園,不僅是干警餐桌上新鮮蔬果的來源,更成了老李化解矛盾、温暖民心的「助力站」。法庭受理的案件多是鄉村百姓事,不少羣眾習慣上午10點后趕來,常常一調解就錯過了飯點。每當這時,老李總會走進菜園,摘下幾顆紅透的西紅柿、脆嫩的黃瓜,洗淨后遞給當事人,解了他們的飢腸轆轆。
80多歲的王某某因贍養問題將四個兒子告上法庭,此前村組調解多次無果。贍養案件涉及人多,調解耗時長,眼看老人掏出隨身攜帶的干饃充飢,老李立刻去菜園摘來新鮮蔬菜。接過洗淨的蔬果時,老人滿眼感激,動情地説:「你真是個好人啊!」這一幕讓一旁的四個兒子也默默低下了頭。最終在老李的耐心調解下,案件順利達成協議:老人隨三兒子生活,其余三個兒子每月各付500元贍養費,超過500元的醫療費由四人平攤。
這份對羣眾的熱心,讓老李贏得了大家的信任,也讓調解工作事半功倍。黨睦法庭干警多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在老李的帶動下,大家空閒時總愛到小菜園轉轉——不僅能舒緩工作壓力、活動筋骨,還學會了種菜技巧,更在與土地的接觸中讀懂了民心。「下班后在菜園里乾乾活,一天的睏乏全沒了。腳下沾點泥土,心里才裝得下真情,我願做一名接地氣的‘農民法官’。」黨睦法庭法官助理趙世鑫表示。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如今,64歲的李本善依然每天忙碌在調解一線,不是在調解室學習法律法規、傾聽當事人的訴求,就是在進村入户調解的途中。用他的話説,雖然忙碌些,但過得很實在。他就像法庭的「標杆」,展現了基層司法工作者的初心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