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3 18:49
9月23日上午,隨着最后一節鋼樑精準吊裝就位,由中鐵廣州局承建的安盤高速天門特大橋順利合龍,該橋橫跨北盤江,橋面距江面高達560米,全長1553米,主跨達820米,建成后將成為峽谷地區世界第三高橋,同時也是全球最高的雙向六車道鋼桁梁懸索橋,標誌着我國橋樑建設技術實現新突破。
攻堅克難:突破峽谷施工技術瓶頸
北盤江峽谷地勢險峻、氣候複雜,給施工帶來嚴峻挑戰:崖壁陡峭,作業空間受限;晝夜温差超過15℃,影響鋼材與混凝土性能;峽谷陣風頻發,加大高空作業風險。項目團隊開展專項技術攻關,逐一破解施工難題。
針對鋼桁梁吊裝難度大的問題,項目研發了纜索吊智能吊裝控制系統,集成北斗定位、物聯網與自動控制技術,將跑車行走精度和吊點高程誤差控制在10釐米以內,並實時監測纜索吊三大索力、主塔偏位、捲揚機運行狀態及鋼桁梁平衡,全面保障吊裝安全。
合龍過程中,盤州岸重達260噸的J27節段需在受限空間內完成90度轉體。技術團隊通過多次模擬,採用四點起吊旋轉吊具系統,操作人員精準控制鋼桁梁以每分鍾18度勻速轉體,依託智能監測系統動態糾偏,僅用5分鍾實現高精度合龍。
為保護北盤江自然保護區生態,項目摒棄傳統落地支架法,創新採用永臨索夾與吊索結合的無支架起吊平臺,避免在谷底搭建大型支架,最大限度減少對原生態的干擾,為山區和生態敏感區橋樑建設提供了綠色施工樣板。
智能建造:提升工程品質與效率
天門特大橋建設全程貫穿「智能建造」理念,通過多項先進技術系統化應用顯著提升工程效率與質量:項目採用T梁智慧生產線,依託智能化温濕度調控將混凝土養護周期從7天縮短至1天,效率提升6倍,且關鍵指標優於國標;運用GPS靜態測量與機器人自動定位技術實現毫米級施工控制,保障橋面平整度;針對峽谷高温高濕環境,實施從原材料優選、配合比優化到攪拌加冰、實時温控的全流程混凝土質量管控,確保結構成型質量。截至目前,相關創新已獲9項國家專利及多項省部級QC成果,充分體現了技術創新對工程品質的硬核支撐。
通途惠民:賦能區域協調發展
天門特大橋連接水城區花戛鄉吳王村與野鍾鄉發射村,通車后兩地車程將由3小時壓縮至15分鍾,極大便利羣眾出行、就學與就醫。作為安盤高速關鍵控制性工程,大橋建成后將有效分流滬昆高速交通壓力,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升物流效率;同時有力推動北盤江大峽谷旅遊資源開發與沿線非遺文化傳承,帶動農家樂、民宿等產業發展;還將降低當地煤炭、礦產資源運輸成本,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目前,大橋已順利完成主體合龍,下一步將全面推進橋面鋪裝、護欄安裝等附屬工程施工。項目團隊將繼續秉持「開路先鋒」精神,確保工程高質量按期交付,向世界展現「中國橋樑」的硬核實力。
END執行主編丨李元、沈蘇責任編輯丨陳英棟內容來源丨中鐵廣州局中國中鐵融媒體中心(中國中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