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羣智諮詢:2025年上半年全球車載顯示面板出貨約1.2億片 同比增長5.6%

2025-09-23 17:42

智通財經APP獲悉,羣智諮詢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全球車載顯示面板出貨總量約為1.2億片,同比增長5.6%,其中前裝市場增長更為顯著貢獻佔88.5%。從季度數據來看,備貨節奏有所變化,一二季度基本持平,整體市場規模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既反映出汽車行業整體需求的韌性,也暗示着市場在經歷前期快速擴張后,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調整期。

汽車行業整體銷量增速放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車載顯示面板需求的大幅增長。但智能座艙成為車企核心競爭賣點,消費者對車載顯示的多樣化、高端化需求持續釋放,推動面板市場基本盤保持穩固。在智能化浪潮下,車企紛紛將智能座艙作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持續展現出獨特的發展態勢。

競爭格局來看,2025年的車載顯示面板市場競爭仍然激烈,市場呈現 「頭部高度集中、梯隊界限清晰」的特徵。其中第一梯隊京東方(BOE)及天馬(Tianma)「雙雄領跑」態勢顯著,第二梯隊企業則呈現 「差異化突圍」,部分中小廠商則憑藉細分領域優勢維持生存空間,具體表現如下:

京東方(BOE):作為顯示行業的領軍企業,京東方憑藉深厚的技術積累、龐大的產能優勢以及廣泛的客户資源,在車載顯示領域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生命力,上半年的出貨量約2160萬片,同比增長8.2%,佔據全球車載面板總出貨量18.1%的市場份額。並且其產品矩陣在a-Si LCD、LTPS LCD、Oxide LCD、OLED、Mini LED等多種顯示技術方向積極佈局,不斷推出高分辨率、大尺寸、異形化的創新產品,滿足汽車廠商對於智能座艙多樣化、高端化的需求。

天馬(Tianma):天馬專注於車載顯示業務多年,在技術研發和產品應用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尤其在中小尺寸車載面板市場的領先優勢,以及對客户需求的快速響應能力,天馬贏得了眾多汽車品牌的青睞,在車載顯示領域構建了堅實的護城河,上半年出貨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共計約2100萬片,同比增長24.7%,在全球車載顯示面板前裝市場出貨量持續大幅度領先,佔比近20%。同時,天馬積極拓展產品應用領域,從傳統儀表盤、中控屏,延伸至電子后視鏡、抬頭顯示(HUD)等新興車載顯示場景,再到汽車電子業務垂直領域拓展,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份額。

友達(AUO):通過收購 BHTC(Behr-Hella Thermocontrol GmbH)完成汽車電子產業鏈整合,推動車載業務從 「單一面板供應商」 向 「綜合座艙顯示解決方案提供商」 戰略轉型。這一轉型不僅助力其實現車載業務的技術創新與產品差異化,更強化了全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夯實了綜合服務能力,推動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2025 年上半年,友達光電車載面板出貨量達 1240 萬片,同比增長6.5%,高端產品佔比的顯著提升不僅拉動出貨量增長,更帶動車載業務營收大幅提升 。

LG顯示(LG Display):憑藉在車載顯示技術方面的深厚積累依託LTPS LCD及OLED產線,以及豐富的客户資源,在高端車載顯示市場佔據一席之地,上半年出貨約970萬片。同時,協同LG集團汽車電子相關業務,為客户提供更優的產品和服務,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日本顯示(JDI):在2025年上半年持續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出貨量縮減至890萬片,並且二季度大幅下滑至370萬片。長期的財務困境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對JDI的車載業務發展造成了較大影響。隨着其戰略的調整,工廠產線等固定資產的陸續關停或出售,競爭力恐將進一步受到擠壓,逐漸掉隊。

其他廠商如龍騰光電(IVO)、羣創(Innolux)、夏普(Sharp)、信利(Truly)、TCL華星(CSOT)、三星顯示(Samsung Display)等,則憑藉細分領域優勢或依靠成本控制和本地化服務,在市場中也各自發揮着獨特的作用,並尋求差異化突圍。

圖片

未來,車載顯示面板市場將陷入「短期需求脈衝式增長」與「長期發展不確定性」交織的複雜局面。為應對 2026 年外部環境與政策變化的未知風險,下半年車企大概率會加碼「衝量」 策略,這將在短期內拉動面板需求增長,但也可能透支明年市場潛力。據羣智諮詢預測,2025年全年全球車載顯示面板出貨量預計將保持4.0%增速,達2.4億片。

2026年汽車市場受政策、消費、供應鏈三重變量制約,大概率呈現「增速放緩、結構優化」態勢。面板廠商需高度警惕「被動擴產」風險:若為滿足車企短期衝量需求盲目擴產,一旦明年市場需求不及預期,極易陷入庫存積壓與價格戰困境,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對此,廠商需優化產能佈局,並構建「長單 + 彈性訂單」的柔性供應鏈,平衡短期需求與長期規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