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3 15:4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牛刀商業評論
一場原定用於品牌調性造勢的户外菸花秀,意外將安踏集團旗下高端户外品牌始祖鳥推向輿論漩渦的中心。
這場由煙花秀引發的輿情危機,並非侷限於始祖鳥單一品牌,更迅速向母公司安踏集團傳導。
一方面,投資者在港股互動平臺密集提問 「事件對始祖鳥品牌溢價的影響」,擔憂其作為安踏 「利潤引擎」 的增長穩定性。
另一方面,行業分析師指出,此次爭議暴露出安踏對高端品牌運營的 「認知偏差」在通過併購快速獲取始祖鳥等國際品牌后,卻忽視了户外圈層對 「環保、低調」 的核心訴求,這種 「運營錯配」 可能加劇高端用户的信任流失。
就在半個月前的8月27日,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ANTA,2020.HK,以下簡稱「安踏集團」)發佈2025年上半年業績公告。
上半年安踏集團以385.44億元的營收成績單再次領跑中國運動服飾行業,經營利潤達101.31億元,同比增長17%,延續了其規模擴張的強勁勢頭。
然而在這份亮眼數據背后,一個值得深思的矛盾逐漸顯現。
從財報數據的「熱」到輿情危機的「冷」,始祖鳥煙花秀事件猶如一面棱鏡,折射出丁世忠多品牌戰略的深層挑戰。
當安踏依靠規模併購構建起覆蓋大眾到奢侈的品牌帝國時,如何在商業擴張與品牌初心之間找到平衡,已成為比營收增長更關鍵的命題。
畢竟,一場煙花秀引發的信任危機,可能需要遠比短期營銷投入更長的時間來修復。
多品牌戰略的冰與火:規模登頂后的協同困境
如今,丁世忠傾力打造的多品牌版圖已在中國運動服飾市場豎起 「半壁江山」——62.17% 的品牌營收佔比,足以印證其 「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 戰略的成功。
這套曾助安踏從代工廠逆襲為行業龍頭的核心密碼,歷經十六年佈局愈發清晰:2009年拿下FILA中國業務,撬開中高端市場缺口;2019 年天價收購亞瑪芬體育,將始祖鳥、DESCENTE 等奢侈户外品牌收入囊中,最終構建起 「大眾(安踏主品牌)- 中高端(FILA)- 奢侈户外(始祖鳥等)」 的金字塔品牌矩陣,形成覆蓋不同消費層級的競爭壁壘。
這份戰略紅利在 2025 年上半年依舊顯著。
FILA雖增速較巔峰期放緩,但仍以百億級營收穩住基本盤;更關鍵的是,始祖鳥等高端品牌以不足5%的營收佔比,貢獻了超15%的利潤,成為安踏利潤增長的 「壓艙石」。
這種「小營收撬動高利潤」的效應,看似完美詮釋了多品牌戰略的價值,卻在財務數據的深層拆解中暴露隱憂。62.17%的市場份額背后,是三大品牌陣營運營效率的嚴重失衡。
從庫存周轉這一 「運營晴雨表」 來看,安踏主品牌憑藉多年沉澱的供應鏈優勢,庫存周轉天數穩定在60天左右,處於行業優秀水平。
此外FILA因近年盲目擴張品類(從運動服飾延伸至休閒潮牌、童裝等),導致產品矩陣臃腫,庫存周轉天數攀升至92天,較主品牌慢53%,資金佔用壓力顯著增加。
始祖鳥則陷入 「高利潤與慢擴張」 的矛盾。
雖利潤率領跑集團,但核心產品線(如衝鋒衣、登山鞋)受制於產能瓶頸,渠道擴張被迫放緩,單店坪效增長已連續兩個季度停滯,高端市場的 「增量空間」 正被北面、哥倫比亞等對手蠶食。
這種 「利潤剪刀差」 與 「效率斷層」,本質上是丁世忠 「併購擴張模式」 的必然反噬。
通過資本手段快速整合品牌資源,安踏確實實現了規模的跨越式增長,但品牌間的協同效應遠未達預期。
主品牌的供應鏈優勢未能有效賦能FILA(如FILA部分產品仍依賴外部代工,成本高於主品牌);始祖鳥的高端技術(如GORE-TEX面料應用)也未下沉至中低端品牌形成技術聯動,反而因定位割裂導致資源內耗。
集團每年超20億元的研發投入,既要支撐主品牌的大眾產品創新,又要維護始祖鳥的高端技術壁壘,最終陷入 「兩頭用力、兩頭不討好」 的困境。
更嚴峻的挑戰在於宏觀環境的衝擊。
當消費降級壓力傳導至中高端市場,FILA的客單價出現3%的同比下滑,年輕消費者開始轉向性價比更高的國潮品牌。
而大眾市場中,李寧憑藉 「國潮 + 科技」 雙重標籤持續擠壓安踏主品牌份額。
2025年上半年安踏主品牌營收增速較李寧慢2.1個百分點。
至此,丁世忠的多品牌戰略已從過去的 「增長利器」,變成如今的 「平衡難題」。
如何在保住高端品牌利潤的同時激活中低端品牌增長,如何在規模擴張中避免運營效率滑坡,將成為考驗其戰略韌性的關鍵命題。
研發投入的轉化謎題:百億投入難破溢價瓶頸
「創新是安踏的生命線」,丁世忠這句反覆強調的戰略宣言,早已轉化為真金白銀的投入力度。
十年累計研發費用超200億元,2025年上半年近10億元的研發開支,不僅在國內運動服飾行業遙遙領先,更遠超李寧、特步等同行的同期投入。
依託這份投入,安踏已構建起以創新材料、運動科學、智能製造為支柱的技術體系,在碳納米管保暖材料、自適應緩震科技等核心領域拿下多項專利突破,甚至部分技術參數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但刺眼的研發投入與尷尬的品牌溢價之間,卻橫亙着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這成為丁世忠技術戰略執行中的核心悖論。
財務數據最能説明問題。安踏主品牌毛利率長期定格在45%左右,不僅與國際巨頭耐克55%的毛利率相差10個百分點,更落后於國內競爭對手李寧49%的水平。
即便搭載了最新自適應緩震科技的安踏冠軍跑鞋,終端售價不足800元,僅為耐克同類科技跑鞋(約1300元)的60%,「高技術低定價」 的怪圈始終難以打破。
這種 「技術難獲溢價」 的現象,本質上是安踏研發轉化鏈條的斷裂。
表面看,安踏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足夠紮實,但從 「技術專利」 到 「消費者感知價值」 的轉化環節卻嚴重缺位。
一方面,其技術傳播仍停留在 「參數堆砌」 層面,比如反覆強調 「碳納米管材料保暖性提升30%」,卻未能像耐克 「氣墊科技」 那樣,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消費者可感知的 「緩震、舒適」 等使用體驗。
另一方面,品牌故事化能力的不足,讓技術失去了情感共鳴的支撐。
相較於李寧通過 「國潮設計 + 奧運背書」,安踏的技術敍事顯得生硬割裂,既未能在Z世代消費者中建立 「科技即高端」 的認知聯想,也未能讓技術成為品牌調性升級的助推器。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丁世忠的研發投入策略雖具前瞻性,卻未能與品牌定位形成協同。
安踏主品牌定位於大眾市場,核心客羣對價格敏感度高於技術敏感度,即便投入巨資研發高端科技,也難以支撐終端提價。
而始祖鳥等高端品牌雖有溢價基礎,但其核心技術(如 GORE-TEX 面料)多依賴外部合作,安踏自研技術難以有效下沉賦能,最終導致 「大眾品牌用不起高端技術,高端品牌用不上自研技術」 的資源錯配。
這種研發與品牌的脱節,不僅讓200億元研發投入的價值難以最大化,更制約了安踏從 「規模領先」 向 「品牌溢價領先」 的戰略轉型。
客觀的説,丁世忠的對安踏研發投入策略雖具前瞻性,但在技術商業化、品牌故事化方面仍需補課。
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戰略撕扯:反向本土化的未解之題
丁世忠的全球化野心在多品牌戰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通過收購國際品牌實現 「曲線出海」,同時將國際品牌本土化運營獲取增量。
這一策略在FILA身上曾獲成功:通過將歐洲運動品牌改造為 「時尚運動」 定位,FILA中國營收從2015年的不足10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超200億元。
但2025年的市場變化顯示,這種模式正遭遇瓶頸。
一方面,國際品牌本土化面臨文化適配難題。FILA 試圖複製 「時尚運動」 成功路徑,但過度依賴明星代言和聯名營銷,導致品牌定位模糊,核心消費羣體流失。
另一方面,安踏主品牌的國際化進程緩慢,海外營收佔比長期低於 5%,遠低於李寧的12%。更值得關注的是 「反向本土化」 困境。
安踏收購的國際品牌在全球市場表現平平,亞瑪芬體育海外業務增速落后於中國市場,形成 「中國資金養國際品牌,國際品牌反哺中國市場「 的閉環,未能真正實現全球資源配置。
當始祖鳥在國內被炒成 「户外茅臺」 時,其在歐美市場的份額仍難敵哥倫比亞等本土品牌,反映出丁世忠在全球品牌運營上的能力短板。
要知道,安踏的增長悖論本質上是發展階段的必然挑戰。
丁世忠用十五年時間完成了從 「代工工廠」 到 「多品牌集團」 的跨越,但規模登頂后,企業需要從資源整合型增長轉向能力輸出型增長。
對於安踏而言,破局的關鍵在於三大轉型:
在品牌管理上,需從 「併購擴張」 轉向 「生態協同」。安踏應建立品牌間的技術共享平臺,將始祖鳥的户外科技下沉應用於 FILA,將安踏主品牌的供應鏈經驗賦能高端品牌,通過技術協同降低邊際成本。
在研發轉化上,要從 「技術導向」 轉向 「用户導向」,圍繞運動場景重構產品開發邏輯,讓科技投入真正解決消費者痛點。
在全球化佈局上,需從 「中國市場運營國際品牌」 升級為 「全球市場運營全球品牌」,利用亞瑪芬的海外渠道網絡推動安踏主品牌出海,實現雙向賦能。
丁世忠曾説:「中國品牌要有自信參與全球競爭。「 這種自信不應僅體現在規模數字上,更應體現在技術標準制定、品牌文化輸出的能力上。
安踏的下一步,或許不是繼續增加品牌數量,而是讓每個品牌都能成為技術創新的載體和文化表達的窗口。
這既是丁世忠戰略智慧的試金石,也是中國運動品牌真正走向全球的必由之路。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