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股、港股,突然異動!發生了什麼?

2025-09-23 11:5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今日早盤,市場突變!

9月23日,A股和港股兑現情緒逐漸增強。創業板指衝高回落,一度翻綠,盤初一度漲近1.6%;上證指數一度跌破3800點,萬得微盤股指數跌逾3%。盤面上,一度僅有不足500只股票上漲。港股恆生科技一度下跌超2%。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分析人士認為,長假臨近,槓桿資金可能有避險需求,通常會出現一波平倉。這一點也可以從盤面上一些熱門個股衝高回落看出端倪。另一方面,最近美日歐等主要市場走勢偏強,也可能會吸引一部門資金迴流。再加上這些市場在國慶期間仍有開市,不排除一些資金提前做計劃。

  兩地市場皆調整

  今日早盤,市場突然調整。在早盤小幅衝高試盤之后,A股兑現籌碼突然增多,市場開始反覆殺跌。在10點30分左右,滬指、深成指均跌超1%,創業板指跌0.66%,酒店旅遊、房地產、醫藥醫療、軟件服務等方向跌幅居前,滬深北三市下跌個股近5000只。熱門板塊集體下跌,旅遊酒店、房地產、華為歐拉、華為昇騰等全線大幅下挫。

  相反,被市場視為「老登」的A股銀行板塊持續走強,南京銀行漲近5%,齊魯銀行建設銀行廈門銀行漲超3%,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跟漲。

  港股市場,跌幅也加大。香港恆生指數跌幅擴大至1%。恆生科技指數跌超2%,蔚來跌超7%,百度跌超6%,京東、舜宇光學科技跌超4%。數字貨幣、中資券商、輔助生殖、穩定幣等全線走弱。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令到市場早盤出現下跌行情?分析人士認為,長假前正常都會有兑現行情,特別是槓桿資金,都要對不確定性進行一些迴避。目前,融資余額已達2.4萬億元規模。雖然,與流通市值的比值並不算高,但其整體規模的確也比較大。若有風險因子觸發,也會有衝擊。因此,這也是資金的正常需求。

  另一方面,最近美股、日股持續新高,再加上巴菲特持續加倉日本資產,資金流可能會有一些蹺蹺板效應發生。而且,國慶長假期間,A股休市,爲了「不耽誤賺錢」,有一些外資可能會提前做一些規劃,進而選擇套現離場。

  而且,近期人民幣匯率也在7.1上方穩住,美元指數亦在97附近築底。多位美聯儲官員昨晚釋放「鷹派」信號,美國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表示,目前沒有太多理由進一步降息,預計2025年僅會降息一次。美國聖路易斯聯儲主席穆薩萊姆也對進一步降息表示懷疑。

  是否還有后勁?

  其實,A股行盤至此,雖然指數較強,但大部分股票已經走弱。截至昨天,走多頭格局的股票數量已經下降至不足1100只。所以,9月以來的賺錢效應應該也是下降的,指數調整應該也是對上述格局的一種反應。

  不過,全市場的風險偏好可能也未真正下降。今天,中國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一度跌0.6%,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跌0.23%。中國30年期國債活躍券2500002收益率一度上行1.7bp至2.10%,10年期國債活躍券250011收益率上行1.5bp至1.8025%。分析人士認為,國慶之后的市場可能仍有一段可以期待的時間窗口。

  今年以來的脈絡:一季度港股領先、二季度美股跑贏、三季度先A股后港股。三個市場間,既有「蹺蹺板」效應,也有映射聯動(如AI 算力)。接下來,空間多少,后勁來自哪?哪些行業更具價值?

中金公司認為,中國市場目前面臨的組合是:1)國內基本面加速轉弱、2)宏觀流動性或迎來拐點,3)海外流動性改善但預期先行,微觀流動性仍活躍,4)情緒和技術指標較極致。因此,整體市場或高位震盪,仍以結構為主,但難免會因輪動切換導致波動。當前AI相關硬件和應用預期仍較強。從擁擠度看,1)電商較高,互聯網仍偏低;2)創新葯已回落,但還不算很低;3)新消費在相對低位徘徊;4)銀行和保險已處於一年以來低位。策略上的選擇是「短期可能輸時間、但長期不輸空間」的方向。相反,長期正確的方向,如果擁擠度過高,也不妨適度獲利,可以有更好的持倉體驗,如3月底的互聯網和當前的電商。

  從三地市場的驅動力為出發點,今年以來美股雖然估值偏高會面臨擾動,但表現主要依託盈利,而A股港股的上漲則更多是估值主導,計入了較多流動性和對未來的預期,需要基本面來填補。兩者的共通之處,則在於AI結構的聯動和映射。

國金證券牟一凌認為,中國盈利基本面回升的牛市行情可能正在孕育。目前,降息后正在開啟新的場景轉換,兩類機會可以關注:一方面是流動性壓制解除后,6-8月滯漲的港股或有補漲行情;另一方面,成長投資會逐步從科技驅動走向出海。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