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用户量大降約4800萬,騰訊加持的輕松健康還「輕松」嗎?

2025-09-23 11:1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阿爾法工場)

導語:剝離「輕松籌」后的輕松健康集團用户流失近 4800 萬,毛利率、保險營收佔比都出現下滑,依靠「AI醫療」轉型能否成功?

摘要:

1、用户大減:輕松健康集團用户量大幅減少,公司正處於新舊業務過渡期,未來成長性有待觀察。

2、單一大客户依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佔比在六成到七成,單一客户風險較高。

3、市場前景:「AI醫療」發展前景被看好,但市場集中度較低,搶佔市場份額需趁早。

騰訊、IDG中國、陽光保險、德同資本等投資人一併支持的輕松健康集團,近日在港交所二次遞交申請書,繼續IPO之旅。

但更新的資料顯示,公司在剝離傳統優勢業務「輕松籌」后,用户流失數量進一步加大,保險業務權重隨之下降。

與此同時,輕松健康集團欲靠AI與保險業務「撐起」上市故事的做法正遭市場審視,尤其是持續下降的毛利率,AI技術帶來的盈利能力還不夠明朗。

參考輕松健康集團的同業競爭對手來看,如水滴公司(旗下水滴籌,美股上市)、平安健康(港股上市)的資本化路徑顯示,互聯網健康平臺因業務合規性、外資結構等因素,更傾向境外上市。

01 剝離輕松籌后,用户從7000萬到2200萬

輕松健康集團前身為2014年成立的「輕松籌」,由原IDG中國區副總裁楊胤創立,2020年更名為輕松健康集團。

輕松籌早期以「0服務費」大病眾籌切入市場,2016年推出保險業務「輕松保」。2024年,民政部指定水滴籌、輕松籌、暖心惠民為個人求助平臺,其他平臺退出。

不過,由於輕松健康集團註冊於開曼羣島,屬於外資企業。A股上市對境外註冊企業存在嚴格限制(如《境外上市備案管理辦法》),且其核心歷史業務「輕松籌」涉及個人求助,屬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領域。

所以在2024年6月,輕松健康集團為符合外資准入政策,主動剝離輕松籌業務至非上市主體,專注健康科技,轉型「AI+健康服務」赴港上市。

但引發市場關注的是,在剝離「輕松籌」等業務后,公司失去了原先的一個重要流量入口與用户黏性來源,用户數量出現大幅下降。

輕松健康集團公開的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5年6月30日止的3年及6個月,輕松健康集團的活躍用户數量分別為70.5百萬名、69.1百萬名、65.1百萬名及22.7百萬名。

輕松健康集團的活躍用户數量從超過7000萬大幅降至2270萬,減少約4800萬活躍用户,降幅高達67%。

在輕松健康集團的定義中,所謂「活躍用户」全稱是「註冊用户中特定年度的活躍用户」,特指「於該年度內登入或執行瀏覽或完成交易等操作的用户」。從字面上理解,這個定義對於「活躍」的認定,還是比較寬松的。

輕松健康集團分析稱,活躍用户下降,主要是由於用户流量更加分散於微信等多個公眾平臺上,微信目前是我們與用户互動的主要公眾網域渠道。

但輕松健康集團又稱,用户如需購買保險或健康產品或享有會員福利,則必須註冊並登入帳户。

剝離具有強黏性的「輕松籌」業務,對輕松健康集團港股IPO而言,確實是一把「合規與商業訴求」並存的雙刃劍,AI能否幫助輕松健康集團撐起港股IPO?

02 AI轉型產出未明,毛利率大降

為填補流量缺口,輕松健康集團將轉型希望寄託於AI 技術,推出自研大模型 "輕松問醫 Dr.GPT" 和 AIcare 技術棧,應用於疾病早篩、保險風控等場景。但技術投入與實際產出的匹配度遭遇行業質疑。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輕松健康集團研發投入分別約為5281.7萬元、6138.9萬元、7203.7萬元,雖然研發金額持續上漲,但這是建立在公司整體營收上漲的基礎上,其研發佔比則是持續下降,分別為13.4%、12.5%和7.6%,2025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比則只有5.4%。

輕松健康集團介紹稱,公司組建了一個由90名成員組成的專門研發團隊,成員具有AI、數據科學和計算機工程等相關領域的背景和經驗,佔員工總數的約43.3%。

截至2025年6月30日,輕松健康集團已註冊58項發明專利和39項軟件著作權,已完成6個算法在網信辦的備案。

但這些專利貢獻的產出情況,目前並不明朗。技術產出比,往往是投資者普遍關注的核心情況,輕松健康集團卻並未給予介紹。

而從財務指標來看,輕松健康集團雖然整體營收上漲,但淨利潤卻沒有同步上漲,而是出現明顯波動。此外,輕松健康集團的毛利率還持續下降。

據IPO資料顯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3年及6個月,輕松健康集團營收分別為3.94億元、 4.9億元、9.45億元和6.56億元,而淨利潤分別為淨虧損910萬元、盈利 9720萬元、900萬元、8600萬元;而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輕松健康集團的毛利分別為3252萬元、3915萬元、3616萬元及2132萬元,分別佔同期毛利率的82.6%、79.9%、38.3%及32.5%。

參考輕松健康集團2025年上半年的營收和毛利率,其營收大漲84.7%至6.56億元,但同期毛利率則由49.4%下降至32.5%。

IPO文件顯示,毛利率下降較大的主要是綜合健康服務包和篩查相關推廣及諮詢服務,前者毛利率由93.6%下降至40.4%,主要是由於增加外包服務的採購;后者毛利率由93%下降至51.6%,主要是由於更大規模商業化篩查相關推廣及諮詢服務,現場執行成本更高。

03 保險業務持續下降,還計劃投資出海

2014 年,輕松健康集團前身輕松籌成立之時,憑藉公益眾籌的精準定位迅速打開市場,通過社交裂變模式積累海量下沉用户,完成早期流量原始積累。這一階段核心團隊以互聯網運營和公益領域人才為主,商業模式依賴平臺抽成與廣告收入。

2019-2023 年進入中期業務拓展期,輕松健康集團推出"輕松保" 保險平臺,構建 "健康 + 保險" 雙輪模式。期間完成多輪融資,2017 年 C 輪獲 IDG、騰訊等 2800 萬美元投資,2020 年 D 輪融資 6600 萬美元,團隊規模從百人擴張至千人,技術研發團隊佔比提升至 30%。保險業務收入一度佔比超 80%,成為營收主力。

從目前業務結構來看,輕松健康集團的數字綜合保險服務最早於2016年12月推出,在過去貢獻了大部分收入,2022年、2023年、2024年佔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1.5%、66.7%、34.0%;而截止2025 年 6 月 30 日上半年,這一比例降至22.9%。

這同樣和「輕松籌」的剝離有關。

2024 年啟動上市籌備后,為推進資本化進程,剝離輕松籌業務並優化股東結構,2025 年 1 月向 Genesis 和陽光人壽回購股份,代價分別為 350 萬美元和 684.77 萬美元。IPO 前股權結構顯示,創始人楊胤通過直接持股和投票代理安排控制 38.94% 投票權,IDG 資本持股 17.75%,陽光人壽持股 10.56%,騰訊持股 0.91%,形成 "創始人絕對控制 + 知名機構加持" 的股權格局。

目前,輕松健康集團的業務主要包括數字綜合健康服務和數字綜合保險服務,其中,健康服務的產品包括數字醫療研究協助、綜合健康服務包;保險服務的產品包括篩查相關推廣及諮詢服務、保險經紀服務、保險技術服務。

輕松健康集團的主要客户為醫藥公司、保險公司、企業客户、個人客户。2022 年至2025 年上半年,在總體營收中,來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別佔比75.4%、71.7%、65.6%及65.9%,而來自最大客户的收入佔比分別為35.1%、25.3%、22.9%及25%。

截至2025年6月30日,我們的市場已提供來自58家保險公司合作伙伴的合共294款保險產品。截至2025年6月30日,數字綜合保險服務 已服務58家保險公司合作伙伴,覆蓋約26.2百萬名投保人及約29.2百萬名被保險人,實現總保費收入人民幣54億元。

於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我們所銷售的保險產品的年化保費總額分別為人民幣13億元、人民幣12億元、人民幣10億元及人民幣5億元。

這一變化直觀反映出輕松健康集團的保險業務規模在逐步縮減,與此前其業務重心向健康服務轉型的戰略調整相呼應,保險業務在整體營收中的權重正持續下降。

不過,輕松健康集團並未放棄保險業務,而是正在計劃尋求戰略聯盟、投資和收購,以推動海外擴張計劃。

輕松健康集團表示,「我們計劃開發專為大灣區用户量身定製的健康及保險服務,在香港、澳門和若干海外地區為中國內地用户提供健康服務,並與香港的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健康保險產品.......亦計劃擴展至新加坡及東南亞國家,以銷售我們的健康服務及產品。

輕松健康集團的選擇標準是年度營收規模在5000萬元至5億元之間,或擁有獨特的技術、監管或跨境業務優勢。截至2024年12月31日, 符合上述標準的公司超過十家,但輕松健康集團尚未確定任何具體的收購或投資目標。

輕松健康集團剝離眾籌后的「AI+健康服務」定位,與港股科技板塊估值邏輯更匹配,而A股對盈利穩定性(如連續三年盈利)要求更高,與其淨利潤波動(2022年虧損、2024年微利)現狀不符。但剝離傳統優勢業務后,其活躍用户顯著下降,顯示出「合規合格」與「商業閉環」之間的矛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