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營收相差200億!與伊利差距越拉越大,蒙牛到底做錯了什麼?

2025-09-23 09:1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侃見財經

  蒙牛的困境,階段性地得到了緩解。

  今年年初,蒙牛對此前收購的兩家公司計提了約48億元的一次性減值。

  上述操作,直接導致蒙牛2024年淨利潤從前一年的48.09億元下跌至1.045億元,同比大跌近98%。

  對於這次大額計提減值,外界給出的解讀是爲了輕裝上陣,整體來看,這種説法並非沒有道理,從管理層的角度而言,蒙牛剛剛完成換帥,減值計提的確可以卸掉過往的重擔。

  但減值之后,輕裝上陣的蒙牛卻並未迎來像樣的反彈,可見資本市場並未完全認可。

  據此前披露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蒙牛乳業實現營收415.7億元,同比下滑6.95%;實現淨利潤20.46億元,同比下滑16.37%。拉長周期來看,這已是蒙牛連續兩年中報業績負增長。

  除了上半年業績負增長之外,更糟糕的是蒙牛和伊利之間的差距正越拉越大。從營收來看,上半年伊利實現營收619.3億元,領先蒙牛200多億元;從市值來看,截至最新收盤,伊利的總市值約為1752億元,而蒙牛的市值約為594億港元,伊利的總市值已是蒙牛的三倍。

  從這份半年報來看,蒙牛的經營狀況確實不樂觀。

  具體到各項業務,今年上半年蒙牛的液態奶、冰激凌、奶粉、奶酪以及其他業務,分別實現營收 321.9億元、38.8億元、16.8億元、23.7億元以及14.5億元,營收增速分別為-11.2%、15.0%、2.5%、2.3%以及16.9%,可以看到核心的液態奶業務,在今年上半年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

  當然,蒙牛上半年液態奶業務營收下滑,也並非全是自身原因,跟大環境也有一定關係。尼爾森IQ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液態奶銷售額同比下滑7.5%,6月降幅進一步擴大至9.6%。全國的液態奶都開始賣不動了,蒙牛的液態奶業務自然難免承壓。

  除了蒙牛之外,今年上半年伊利的液態奶業務同樣也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上半年液態奶的營收為361.3億元,增速為-2.1%。

  實際上,蒙牛和伊利之間最大的差距並不在液態奶業務上,真正的差距是在奶粉業務上,而這也是導致其業績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

  根據財報,今年上半年蒙牛的奶粉業務營收僅為16.8億元,而伊利的奶粉業務營收高達165.8億元,伊利奶粉業務的體量是蒙牛的接近10倍。

  現在往回看,蒙牛如今在奶粉業務上的困境,其實是蒙牛自己一手造成的。在2019年之前,蒙牛的奶粉業務以君樂寶為主,2010年蒙牛集團斥資4.692億元收購君樂寶51%的股權,成為君樂寶最大的股東。2014年,君樂寶正式進軍嬰幼兒配方奶粉領域,憑藉過硬的品質和親民的價格,僅3年時間君樂寶整體銷售額就成功突破了100億元。而據媒體統計,到2021年時君樂寶營收超過200億元,一度位列中國乳業四強,僅奶粉這一品類銷量就突破10萬噸。

  如果蒙牛能夠一直持有君樂寶,其奶粉業務不但不會被伊利拉開,甚至還能壓伊利一頭,可惜蒙牛還是賣掉了君樂寶。

  2019年,蒙牛乳業宣佈出售所持有的君樂寶全部51%的股權,作價超過40億元人民幣。在出售君樂寶的公告中,蒙牛明確表示這是爲了「專注於明星乳製品的發展戰略」,希望將資源和精力更集中在覈心業務以及高增長、高利潤前景的高端乳製品品牌上。而這筆收入也給蒙牛帶來了非常不錯的收益,2010年蒙牛以4.692億元收購了君樂寶51%的股權,九年后以40.11億元的價格出售這些股權,獲得了近9倍的投資回報。

  不過,雖然獲得了不錯的財務回報,但現在往回看,賣掉君樂寶仍是蒙牛乳業這些年來最大的失誤。一方面,當時的君樂寶仍在快速發展之中,發展前景良好;另一方面,君樂寶可以為蒙牛帶來超過100億元的營收,沒有了君樂寶的支撐,蒙牛業績失速難以避免。爲了彌補賣掉君樂寶后在奶粉業務上的缺失,蒙牛以超過70億元的高溢價收購澳洲奶粉品牌貝拉米,但后續貝拉米的發展卻並不及預期,今年年初蒙牛對貝拉米進行了大額的計提減值。

  賣掉君樂寶后,蒙牛開始物色能與其比肩、滿足高毛利、高增長指標的品牌。

  或許是迫於業務壓力,蒙牛最終將目光鎖定在貝拉米上。

  2019年9月16日,蒙牛乳業發佈公告稱,擬以每股12.65澳元收購澳洲奶粉品牌貝拉米全部股份,同時,貝拉米獲准派付特別股息每股0.60澳元,總對價不超過14.6億澳元,即約78.6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71億元。

  對於貝拉米,蒙牛曾寄予厚望,但這筆交易最終沒能帶來預期的效果。

  財報顯示,2018財年,貝拉米營收為3.29億澳元,同比增長37%;貝拉米經審覈純利(税前稅后)分別為6120萬澳元和4280萬澳元;而到了2019財年,貝拉米營收為2.6億澳元,同比下滑19%;貝拉米經審覈純利(税前稅后)分別為3140萬澳元和2170萬澳元。對比來看,僅一年時間貝拉米的營收就下滑19%,稅后淨利下滑幾乎50%。

  收購完成后,貝拉米不僅沒有給蒙牛帶來助力,反而從次年就成了「拖累」。

  2021年和2022年,蒙牛對貝拉米分別計提商譽減值6.2億元和7.42億元,合計13.62億元;到2024年,蒙牛對貝拉米計提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高達11.55億元和34.9億元,考慮撥回以前年度計提的與貝拉米有關的税項,最終因貝拉米商譽減值對業績造成的影響為39.81億元,加上之前兩次的減值,蒙牛對貝拉米的減值總額已經超過5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今年年初的大額減值計提后,貝拉后續的影響正在減小。

  但從整體而言,蒙牛的困境還未結束,奶粉作為整個乳品行業中毛利率最高的業務,也是乳企切入全家功能營養賽道的重要起點,即便在貝拉米上折戟了,蒙牛依舊還是要繼續「死磕」奶粉業務,對於蒙牛而言,壓力不可謂不大。

  目前,奶粉市場競爭激烈,且競爭對手的處境都不錯,像以愛他美領熠系列為核心產品的達能市場份額實現顯著增長;菲仕蘭核心嬰配粉品牌美素佳兒在中國市場保持雙位數增長;雀巢中國嬰配粉業也實現了高個位數增長。此前,蒙牛集團正式向匯豐銀行與澳新銀行提交書面承諾,承諾持續支持旗下澳洲有機奶粉品牌貝拉米的業務運營。由此可見,蒙牛想要業績實現止跌回升,的確還要做更多的努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