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海外爆款低調回歸,Plaud再爆一次的勝算有多大?

2025-09-23 09:30

作者|黃楠

編輯|袁斯來

曾經不在中國大陸地區銷售的智能錄音筆Plaud,最終還是回到內地。

9月22日,Plaud在新品發佈會上正式宣佈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其中,Plaud Note Pro新品售價爲1299元;同期開啟預售的還包括Plaud NotePin S與Plaud Note兩款產品,分別售價是1249元與1149元。

從價格來看,三款產品定價均高於國內同類競品。此前釘釘此前發佈的DingTalk A1青春版定價499元、旗艦版定價799元,出門問問的TicNote電商平臺售價爲999元。

Plaud這次發佈會規模不大,沒有太多討論度,顯得很低調,與其在海外的高舉高打對比鮮明。

就在7月,官方數據顯示,Plaud全球銷量已突破百萬台規模,它首創的AI錄音產品在過去兩年中每年均實現十倍級的增長,截至2024年11月年化收入達到1億美金。對此,硬氪曾做過相關報道。(詳情見:不見投資人,年入1億美金,一款AI錄音機的10倍增長神話

Plaud之所以短期內迅速起量,源於其發現了一個不被重視的細分需求。在海外市場,一個典型的剛需場景是,蘋果手機用户線上會議頻繁,卻缺乏與之匹配的一體化錄音轉寫方案。用户往往需要先用設備錄音,再借助第三方軟件轉寫和分析。Plaud所提供的「硬件+軟件」服務可以有效填補上述市場空白。

更重要的是,Plaud在AI大模型出現后立刻作出反饋,吃下第一波AI錄音機的流量。

Plaud三款產品已在電商平臺開啟預售(圖源/企業)

Plaud雖然生於深圳,但過去幾年都在大陸以外的地區和國家銷售。

這是一個很明智的決定。當前中國支持實時轉寫的AI錄音筆佔比超35%;語音轉寫技術轉化率從2021年的68%、到2025年已升至87%,支持35種語言的實時翻譯功能成為高端設備標配。

這也意味着,Plaud所面對的用户不需要被教育。他們選擇眾多,對產品功能、體驗及性價比均抱有極為明確的高要求。

在多個強勢品牌盤踞、競爭高度內卷面前,新公司想做內地市場的硬件生意,難度直接會拉到最高級。

這次Plaud的中國發佈會表現剋制,也顯示出更多試探的意味。Plaud很清楚,憑藉其海外市場的表現,自己在小圈子里享有一定的品牌溢價優勢。但想在內地市場真正突圍,勝算未知。

品牌林立下的內卷市場

Plaud此番迴歸,面臨的競爭環境遠比海外複雜和激烈。

目前,國內AI錄音與轉寫市場已形成多元產品並存、覆蓋多類場景的競爭格局。除了傳統的專業錄音筆品牌,越來越多企業也依託自身優勢切入這一領域,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四類。

一類是科大訊飛、搜狗(現併入騰訊)等傳統技術廠商,在專業級錄音與轉寫市場依然佔據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們在對準確性、安全性與隱私保護要求高的場景中,仍是用户的首選。這些產品不僅支持多方言、專業術語的精準識別,還通常具備離線轉寫、數據本地存儲等合規保障,滿足司法記錄、學術訪談、媒體調查等剛性需求。

第二類是以釘釘、飛書為代表的辦公協作平臺,其產品形態包括 「生態內嵌型」與「軟硬一體」兩種模式。就在幾個月前,釘釘剛剛推出專屬錄音硬件設備DingTalk A1,可實現錄製內容自動同步至雲端、一鍵生成會議摘要並分配任務,而直接嵌入日常工作流。

釘釘DingTalk A1(圖源/企業)

第三類企業是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瞄準大眾便捷性場景,將AI錄音轉寫功能內置在手機系統原生功能中,僅通過手機自帶麥克風與系統工具,就能實現基礎錄音轉寫功能,並與自家雲服務、筆記應用打通,在產品生態端有先天優勢,能提供便捷的個人辦公輔助。

Plaud、出門問問等屬於第四類的AI技術企業。與擁有龐大生態體系的一線大廠不同,它們更專注於通過「硬件+AI」的垂直整合打造差異化體驗,主攻跨境會議、多語種訪談、新媒體內容生產等細分場景,試圖在巨頭主導的市場中,以更精準的場景定義和技術路徑尋找生存空間。

出門問問TicNote(圖源/企業)

在這樣高度分工、生態割據卻又需求細分的市場中,競爭並不是簡單地比 「誰的功能更多」,而是聚焦在「誰能更精準地解決某類用户的核心痛點」。

從Plaud Note Pro(以下簡稱「Pro版」)展出功能來看,其新品迭代主要圍繞在信息記錄、整理及智能交互層面的服務優化。

比如Pro版推出了「通話」與「現場會議」雙錄音模式,連續錄製時長從24小時延長至50小時,收音距離由原來的3米擴展至5米。同時,Pro版本增加了多模態功能,在支持音頻錄入的基礎上能關聯圖像、文本等,還可以標記關鍵信息。

此外,相較前代無屏僅通過指示燈提示狀態,Pro版在硬件上新增了1英寸的小屏,能實時查看錄音狀態、電量及同步進度。

Plaud Note Pro新增1英寸小屏(圖源/企業)

整體來看,Plaud Note Pro硬件結構整體延續了其爆款產品Plaud Note的設計,側重於細微功能的優化,但在本地化功能適配方面尚未展現出明顯創新。

據硬氪查詢Apple APP Store結果顯示,目前暫無專為中國內地地區用户設計的獨立應用程序,其所展示的版本功能更新仍停留在兩個月前。硬氪瞭解到,針對中國版APP預計將於國慶后正式上線。

爆品路徑能否複製?

近年來,「中國製造-海外銷售-轉回中國內地」的路徑,已經得到成功驗證。

從這個角度看,Plaud選擇以AI錄音筆Plaud Note率先在海外實現百萬級銷量、建立品牌認知,再回歸大陸,本身具備一定的戰略合理性。海外品牌資產和用户信任,可以為Plaud提供一定溢價基礎和早期關注度。

 「這是經典的出口轉內銷,品牌就上來了。既能借助全球化背書提升產品溢價,也可以通過海外用户案例降低國內用户購買的決策門檻。」一位長期關注消費科技賽道的投資人向硬氪表示。

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內地硬件廠商以打法兇狠著稱,擺在Plaud眼前的是一系列結構性挑戰。

硬件行業中有一個共識:一家公司不可能持續製造爆款。

硬件換機周期相比快消品更長,用户決策也更重。除非保持跳躍式升級,否則會很快碰到瓶頸。

但矛盾也在於此。硬件涉及複雜的生產。創新必須要考慮物理層面量產的制約。可以説,硬件企業都在帶着鐐銬起舞。

以Plaud為例,在Plaud Note爆火后,它們又推出了便攜式可穿戴的錄音設備Plaud NotePin。Pin爲了追求極致小巧與佩戴隱蔽性,採用藥丸形狀機身,雖然重量更輕,但卻嚴重壓縮了物理按鍵的合理佈局與操作面積。有使用過該產品的用户告訴硬氪,其啟動及停止錄音均需用力按壓感應區,且存在反饋延迟,易導致信息遺漏。

此前Plaud所推出的兩款錄音產品(圖源/企業)

也因為其體積太小,限制麥克風的孔徑數量、佈局間距和內部聲學腔體的大小,難以形成高質量的麥克風陣列。這種物理層面的不足很難靠算法補救,導致其在嘈雜環境下人聲捕捉效果差、消噪能力弱,僅適用於安靜室內。

Plaud Note Pin未能延續Note的強勁勢頭。根據Note和Pin在亞馬遜上的銷量來看,Pin的銷量表現較為平淡。

或許正因海外增長曲線見頂,Plaud才必須回到內地市場。

這里早已羣狼環伺。在日常使用中,華為、小米等國產安卓機廠商,早就將高質量錄音、實時轉寫等功能深度集成於原生應用之中。

在辦公場景,有釘釘、飛書這樣絕對的龍頭。對它們而言,硬件只是個入口,其核心優勢在於 「軟件定義硬件」。

「僅商務場景而言,國內辦公軟件生態已然成熟,Plaud這類新晉品牌想從分蛋糕就很難。」從事出海AI錄音軟件研發的創業者向硬氪表示,「用户的錄音操作習慣、紀要存儲路徑及協作方式均跟現有平臺深度綁定。即便Plaud在某一環節表現更優,也難以打破固有的工作流慣性。」

上述這些對手,不僅在功能層面與Plaud全面重疊;同時,它們憑藉其強大的生態捆綁和用户基礎,在數據連通、團隊協作和本地化服務上也具有先天優勢。在這一背景下,Plaud等這類獨立硬件企業的市場空間無疑會被擠壓。

Plaud Note Pro(圖源/企業)

當然,中國市場足夠廣闊。Plaud一開始針對的是iPhone用户,蘋果常年在中國區出貨量排在前五,有幾億存量用户。這羣人付費意願高,也願意支付體驗溢價,Plaud會有騰挪空間。

不過,這很考驗Plaud的定價智慧。此前Plaud海外版本所採用的「硬件預付費+AI服務訂閲」模式,一年訂閲費最低都要240美元;在缺乏強勢品牌認同與生態協同的情況下,內地用户顯然很難接受如此高的二次付費。 

因此Plaud在國內大幅降低了訂閲費,其在國內市場的會員服務劃分爲三個層級:標準版、專業版和卓越版。標準版免費,每月包含300分鍾轉寫時長;專業版年費為299元,每月轉寫時長為1200分鍾;卓越版年訂閲費用為899元,用户可享有無限制的轉寫時長權益。

與競品對比,釘釘DingTalk A1為用户提供每月1000分鍾免費轉寫+10GB雲存儲,其專業版年費599元、尊享版為1499元;出門問問TicNote的專業會員年費為578元、包含每月1500分鍾的轉寫時長,商務版年費1188元、月轉錄時長為6000分鍾。Plaud在中間檔位的定價具備一定競爭力。

然而,當前行業尚未進入激烈的軟件服務價格戰階段。未來市場走向,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頭部廠商的決策,是選擇維持現有服務體系,還是針對中高端細分市場推出更具針對性的定價策略,仍有待觀察。

Plaud的創始人許高是FA出身,也是連續創業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內地市場的殘酷,所以Plaud初期只在海外銷售。如今Plaud羽翼漸豐,有走上牌桌實力。這次迴歸是一次試水,也是Plaud能否突破增長天花板的賽末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