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泰 | 光伏:美國市場搶裝潮起,本土製造趨勢升級

2025-09-23 07:0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

強政策推力重塑美國光伏市場——補貼期限縮短,本土保護升級

美國光伏市場正面臨着政策環境的重大轉變。「大而美」法案將美國光伏ITC/PTC補貼期限從2032年縮短至2027年,刺激了美國光伏裝機近兩年的搶裝潮,也帶來了長期需求的不確定性。同時,美國供給溯源本土保護加劇,貿易壁壘持續升級,FEOC限制進一步封鎖了中資光伏產能獲得補貼的可能性,雙反調查也從東南亞擴大至印尼、老撾和印度。一系列政策造成美國市場需求以及組件價格大幅波動,更迫使開發商加速轉向本土供應鏈,美國光伏市場供需均面臨着深刻的重構。

短期引發搶裝潮,長期需求增長依賴本土產能與價格競爭力

「大而美」法案新規下,美國集中式光伏補貼提前至2027年終止,帶來短期搶裝潮。供需雙因驅動下,美國組件價格一路水漲船高。若后續對印尼/老撾的雙反調查落地,而美國本土電池片產能掣肘仍未解決,未來美國組件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展望未來,我們認為美國光伏需求增長的長期驅動力仍依賴本土產能升級,實現無補貼狀態下的平價LCOE,以高收益率拉動終端光伏電站需求。

供應鏈重構下,中美光伏企業分化加劇

美國光伏本土化製造趨勢愈發明顯,美資本土產能優勢顯著,而中國供應鏈出口美國的空間正持續被壓縮。本土企業First Solar短中期直接受益於搶裝潮帶來的訂單量提升,PTC製造補貼保持不變,同時不受晶硅電池供應影響,相對受益明顯。而逆變器企業如Enphase和SolarEdge則受户用市場疲軟壓制,業績面臨一定壓力。對中國企業而言,雙反調查和FEOC規則對產品出口美國以及產能落地美國的經濟性打擊嚴重,短期可抓住2025年FEOC未落地的黃金窗口期搶發,長期可尋求技術授權、股權代持、混合供應等破局路徑。

不同於市場的觀點

1)美國長期需求增長的核心驅動已轉向本土產能升級與經濟性提升,疊加AI算力爆發催生的清潔能源配置需求,將支撐無補貼時代的可持續增長;2)中企退出風險被高估——美國電池片產能不足,依賴進口,且技術迭代滯后於中國,目前中企仍通過老撾/印尼轉口維持45%市場份額(2025年6月),長期通過技術授權和主權基金代持等模式有望形成新生態;3)First Solar(FSLR)的壁壘優勢未被充分定價,其CdTe薄膜技術規避晶硅供應鏈,獨家受益「大而美」法案前道製造PTC補貼(最高0.7美元/W),2026年本土產能達14GW,業績可見度較為清晰。

風險提示:貿易風險加劇,美國光伏補貼政策變動,美國光伏裝機不及預期。

概要

美國光伏市場正經歷政策驅動的重大變革,「大而美」法案的出臺重塑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軌跡。該法案將ITC/PTC補貼期限從2032年大幅縮短至2027年,同時升級貿易壁壘,擴大FEOC限制。美國啟動多晶硅232調查,以及將雙反調查範圍從東南亞擴大至印尼、老撾和印度。這一系列政策變化正在深刻重構美國光伏市場的供需格局,引發短期搶裝潮的同時,也為長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需求端,政策調整直接刺激了2025-2026年的集中式光伏搶裝潮。由於户用光伏補貼將於2025年提前終止,集中式光伏補貼也將在2027年終止,開發商爭相在補貼窗口關閉前完成項目併網。SEIA已將2025年美國集中式光伏裝機預測上調11%至48GW,預計2026年仍將維持高位。但搶裝潮后的2027-2029年,市場預期裝機量將回落至39-43GW區間。而長期需求增長將主要來自兩個關鍵驅動力:首先是AI數據中心等新興電力需求爆發帶來的清潔能源配置需求;其次是本土製造降本帶來的無補貼經濟性提升。

供應鏈重構下,中美光伏企業分化日益明顯。美國本土企業First Solar憑藉CdTe薄膜技術路線以及「大而美」法案補貼利好成為最大受益者。而中國企業的出口空間持續被壓縮,短期或只能抓住2025年FEOC未落地的窗口期搶發,長期則需尋求技術授權、股權代持等迂迴路徑。但美國本土電池產能嚴重不足,仍高度依賴進口,這為中國企業維持一定市場份額提供了機會。

不同於市場的觀點

1)市場擔心美國光伏需求在2027年補貼退出后將面臨下跌,但我們認為美國市場長期需求增長依賴本土產能升級與價格競爭力,同時不可忽略AI算力爆發帶來的清潔能源配置需求。

2)中企在美國市場的退出風險被高估,實際在前道電池環節美國仍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美國電池技術迭代滯后,完全「脱鈎」難以實現。儘管東南亞雙反導致組件進口驟降,但中企通過老撾/印尼轉口仍維持45%的進口份額(2025年6月);長期來看,技術授權模式和主權基金代持有望形成小規模新生態。美國光伏市場更可能走向保留關鍵環節限制,但默許中企通過第三方技術合作維持間接供應的新模式。

3)我們認為「大而美」法案后First Solar(FSLR)的超額優勢仍未被市場充分識別。「大而美」法案雖收緊終端項目補貼,但對前道製造環節的PTC補貼(最高0.7美元/W)仍保留,FSLR作為美國唯一具備規模化電池生產能力的本土企業,直接受益於每瓦製造補貼。且其CdTe薄膜技術路線完全規避了中國主導的晶硅供應鏈,在貿易壁壘升級下形成獨特護城河。公司2026年本土產能將達14GW,且薄膜組件溢價能力強勁,在搶裝潮中訂單可見度顯著高於同業。

政策挑戰加劇,能源政策轉向與貿易壁壘升級共振

美國對華貿易制裁措施覆盤

2011第一次雙反調查開始,美國對中國發起的貿易制裁措施大體可以分為個階段:

1)第一階段(2011-2015):2011年11月及2014年1月美國商務部先后發起兩次雙反調查,並最終決定向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出口的光伏電池片、組件徵收高額雙反關税,直接導致頭部組件企業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東南亞地區,由於產業鏈及時應對,在此期間美國光伏裝機未受到明顯影響。

2)第二階段(2017-2019):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為促使海外製造業迴流先后引用「201條款」、「301條款」發起調查。其中201條款面向包含東南亞在內的全球大部分的國家,2018年税率為30%,之后每年遞減5%,同時每年給予2.5GW的免徵限額。受此影響,2017-2018年美國裝機出現下滑,2019年雙面組件通過豁免申請后裝機重新恢復增長。2020年11月雙面組件豁免一度被特朗普取消,但在2021年11月又重新恢復。2022年拜登政府上臺后宣佈201關税再延四年,並保留了雙面組件的豁免權利。

3)第三階段(2020-2023):2020年3月,美國國會議員發起UFLPA法案,並最終於2021年12月經由參衆兩院投票及總統簽字通過生效。2022年6月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發佈暫扣令(WRO),禁止合盛硅業及其子公司生產的金屬硅以及相關衍生光伏產品進口,並在下半年扣押超過4GW的組件。自此美國全面禁止從新疆進口所有產品,除非證明與強迫勞動無關。而原本新疆生產的多晶硅供應量佔到全球50%,導致2022年美國光伏裝機因組件供給不足而出現下滑。

4)第四階段(2024-2025.7):2024年5月,美國商務部再次啟動對東南亞四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的雙反調查。2025年6月,美國商務部公佈東南亞四國雙反税率終裁結果,終裁的反補貼税率如下:柬埔寨最高,四家企業的反補貼税率高達3403.96%,其他均為534.67%;越南單列企業在68.15%至542.64%之間,其他企業均為124.57%;泰國有兩家企業為799.55%,其他均為263.74%;馬來西亞單列企業在14.64%至168.8%之間,其他企業為32.49%。反傾銷税率如下:柬埔寨為117.18%;越南除單列企業為52.54%~120.38%,其他企業為271.28%;馬來西亞除個別企業為81.24%,其他為1.92%;泰國除個別企業為172.68%,其他為111.45%。在此税率下,想要維持美國市場超額利潤水平需要依靠美國本土產能或繞道其他海外非東南亞四國產能。

5)第五階段(2025.7-今):2025年7月,美國太陽能製造與貿易聯盟向相關部門提交請願書,針對印尼、老撾的中資製造商及印度企業,列舉多項所謂非法補貼,指控印尼、印度、老撾產品的傾銷幅度分別為89.65%213.96%245.79%-249.09%美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已經啟動調查,預計將在2025年9月至2026年4月期間發佈初裁決定,若均證實,將對此等國家銷往美國的光伏產品徵收類似東南亞四國的反傾銷/反補貼税,進一步收窄中企繞道出口電池片/組件至美國的途徑。

美國本土清潔能源税收抵免政策——ITC/PTC補貼

對美國光伏行業影響最大的能源政策莫過於「清潔能源税收抵免」政策。該法案自2006年開始正式實施,經歷屆政府數次改革,20年間促使美國光伏裝機增長了兩個數量級。「清潔能源税收抵免」政策創建了一個激勵機制,有針對下游電站客户的投資税收抵免(ITC)和針對光伏製造環節的生產税收抵免(PTC)。

IRA時期

投資税收抵免(ITC方案:ITC允許投資者獲得其投資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成本一定比例的税收抵免。首次ITC補貼自2006年開始實施(《能源政策法案》),主要針對大型項目,抵免額度為投資成本的30%。該政策經多次延期后於2020年開始退坡(《2016年綜合撥款法案》):在2019年之前開工的項目繼續享受30%的抵免比例,在 2020年-2022年開工的項目退坡至26%。20228月拜登政府通過《通脹削減法案》(IRA,對ITC補貼機制進行重新設計,延長ITC補貼時間至2035年(2033年開始逐步退坡),並引入工資及勞動力要求,允許符合附加條款的項目繼續享受30%抵免比例,而不符合附加條款的項目則僅有6%。如果項目同時滿足本土製造/能源社區/環境正義等其他要求,每滿足一項額外補貼10%-20%。此外,户用光伏項目的ITC補貼統一為30%。

補貼升格條件方面,IRA本土製造要求規定對於光伏組件、支架、逆變器等產品來説,需要使用美國本土製造原材料佔比超過40%,而地面電站中的鋼架本土製造要求需要達到100%。能源社區包括三類地區:(1)可能因危險廢物存在而被開發商避免的地區(即「brownfield sites」,棕地),(2)化石燃料相關產業就業水平高的地區和(3)以前由煤電設施佔據的地區。

生產税收抵免(PTC)方案:IRA法案規定,在清潔能源生產合格設施投入使用后的10年內,每生產和銷售單位電力或單位功率,將按照製造環節不同獲得不同比例的税收抵免。此部分PTC製造端税收抵免政策相當有力,組件環節單瓦補貼7美分,疊加電池端單4美分的補貼。光伏產業鏈相關的具體PTC抵免政策如下:

「大而美」法案時期

補貼力度主要變化為:①户用光伏項目補貼原於2033年開始退坡,2035年補貼終止,現於2025年末所有補貼直接終止。②集中式光伏項目ITC以及PTC補貼原均於2034年開始退坡,2036年終止,現於2027年末直接終止。③光伏製造廠商PTC補貼力度不變,維持與IRA同水平。

補貼條件大幅收窄,拓寬FEOC範圍。除上述針對新能源產業鏈相關優惠政策時限的調整外,「大而美」法案還在原IRA及相關法案通過FEOC限制税收抵免政策取得條件的基礎上,引入了更大範圍的「被禁止外國實體」(Prohibited foreign entity ,「PFE」)的概念,涵蓋「特定外國實體」(Specified Foreign Entity)與「受外國影響實體」(Foreign-Influenced Entity)。一旦被「大而美」法案列入「被禁止外國實體」,則無論税收優惠是否到期,相關產品均將無法取得税收抵免的優惠。

政策實際落地執行有一定窗口期和緩衝時間。

根據現行政策,光伏項目開發商可通過「安全港」條款鎖定ITC和PTC税收優惠資格,2026年7月4日前均可申請安全港備案。在不同規定時間內完成安全港備案的光伏項目可獲得一定的投產運行緩衝期,以應對供應鏈延迟/審批延誤等突然情況,同時不喪失ITC和PTC税收優惠資格。觸發安全港的主要方式包括物理建設啟動、一定比例的成本投入等。在2024年內完成安全港備案的項目,在滿足本土製造比例40%的條件下,實際投產窗口期可至2028年底,仍可獲取税收補貼;2025年6月16日前內開工並完成備案的項目實際投產窗口期延長到2029年底,但6月16日后備案的項目本土製造比例要求提高到45%。2026年7月4日前開工並完成安全港備案的項目,投產窗口期可至2030年底,本土製造比例要求提高到50%,同時增加實質性協助不得超過40%要求。2026年7月4日后開工項目無法再申請安全港備案,需要在2027年之前投產並滿足其他條件纔可獲得ITC/PTC補貼。

對進口多晶硅的232調查

7月14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宣告啟動針對多晶硅的國家安全調查。美國商務部長預計將在 270 天內公佈調查結果。如果調查得出結論,受審查商品的進口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特朗普可以對這些進口商品徵收關税。

截至2024年底,海外硅料產能合計約15.2萬噸,可滿足約63GW的組件需求。其中美國現有本土多晶硅產能25GW,光伏組件需求50GW,除去薄膜組件產能(12GW),仍有10GW+的多晶硅需求缺口。

該調查主要影響美國以外海外硅料產能供應以及美國晶硅光伏組件價格,對中國供應鏈輸美無邊際影響。由於美國相關政策限制,自2022年6月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發佈暫扣令以來,中國硅料幾無進入美國的可能性。

短期存在搶裝潮虹吸效應,綠色能源配置驅動遠期需求

美國搶裝潮需求集中在2025年兑現,2027年后可能回落

25Q1户用光裝機下降,集中式光伏觀望情緒明顯。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太陽能行業新增裝機容量達10.8GW。儘管同比和環比均出現下降,但該季度仍位列歷史第四高。集中式太陽能新增9 GW,同比降7%。工商業新增486 MW(同比+4%),是唯一增長的細分市場,主要受加州NEM 2.0政策項目併網推動(淨計量電價計費模式截止前集中併網)。社區太陽能裝機244 MW(同比-22%),因緬因州淨計量政策截止和紐約州併網積壓緩解后需求驟降。户用光伏受經濟不確定性和税收抵免政策風險影響,裝機1,106 MW(同比-13%),創2021年Q3以來最低值。

法案對户用光裝機帶來負面影響,集中式裝機產生搶裝潮虹吸效應參考Wood Mackenzie與SEIA預期,「大而美」法案頒佈前后,市場對2025-2029年美國户用光伏裝機量預期分別下調18/30/29/29/19%;對2025-2026年集中式裝機量預期分別上調17/1%;2027-2029年集中式裝機量預期分別下調6/0/2%。

基準情景下年均新增43 GWdc,但2027-2029年或因政策不確定性年均降7%2030年后預計年均增3%美國光伏裝機集中式佔比較大,總體需求主要受集中式驅動。對比「大而美」法案頒發前后SEIA(美國光伏行業協會)對未來五年光伏裝機量的預測,ITC補貼窗口期的縮短促使2025-2026迎來搶裝潮,對2027-2029年的光伏裝機需求產生了明顯的虹吸效應。具體而言,目前市場預期2025年美國光伏總體裝機量有望來到48GW,而在「大而美」法案頒佈前,市場對25年美國光伏裝機總量預測均在40GW左右;26年預測基本持平;對27-29年美國光伏裝機量的預測則從45GW左右下降到39-43GW區間內。2030年后受AI與數據中心用電增長驅動,需求回升。

雙反裁定推升組件價格及光伏系統均價。據SEIA,截至2025Q1,所有細分市場組件價格上漲2-5%,主要源於美國商務部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光伏電池的雙反裁定帶來的供應鏈變化。户用環節受影響最顯著,組件價格上調引起平均系統價格上漲3%至3.36美元/W,工商業光伏系統價格同比下降2%至1.47美元/W,公用事業1.18美元/W。工商業以及集中式光伏系統價格未有明顯變化原因主要系TOPCon組件效率提升有助於節約電氣平衡設備成本,抵消組件漲價對總成本的影響。

組件價格仍面臨政策風險帶來的較大不確定性。據PV infolink報價,目前美國非本土光伏組件均價上漲至0.28美元/w,本土組件均價來到0.3美元/w區間,高點達0.4美元/w。對東南亞四國的雙反終裁落地后,美國光伏電池片主要進口來源轉向老撾及印尼(仍主要依賴中國產業鏈)。鑑於印尼、印度、老撾的光伏產品仍在被美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推進雙反調查中,若對此三國的雙反税率最終落地,美國光伏電池片供應將面臨較大缺口,光伏組件及光伏系統價格有進一步大幅升高的風險,亦對光伏發電經濟性有一定影響。

實際內在驅動1:AI/互聯網雲巨頭對清潔能源的配置比例需求

儘管特朗普政府以傳統能源為重點的政策對光伏電力終端需求造成一定打壓,但長期來看,人工智能和數據中心帶來的能源需求激增,以及燃氣輪機供應鏈問題的存在,我們認為配儲的集中式光伏仍為美國電力市場需求的重要配置部分。

AI數據中心驅動的電力需求將在未來5高速增長。Semi Analysis預期OpenAI需要3617個英偉達HGXA100服務器以支持ChatGPT的交互,包含28936個GPU,對應約564MWh/天的用電量。AI需求的增長也將驅動更多的進入者與持續的需求增長,以谷歌搜索為例,若每次搜索中都嵌入AI應用,則對應需要約40-51萬套英偉達HGXA100服務器以支持,對應約62-80GWh/天的用電量。根據信通院預測,到2028年/2030年,全球算力需求將分別達到30,000/100,000EFLOPS,對應全球電力需求在2030年將超過1000TWh。

北美互聯網與雲巨頭積極響應零碳目標美國科技公司一方面數據中心消耗的能源非常巨大,另一方面零碳目標約束較強,AI及科技產業的大公司都在致力於運營和供應鏈的綠色能源化。如亞馬遜表示到2040年實現零碳排放,蘋果公司則計劃到2030年實現碳中和,Facebook計劃到2030年實現「價值鏈」的零碳排放。

要在電力供給上追求清潔性,光伏配置必不可少據SEIA,美國光伏容量排名前十公司有六家為AI公司/科技巨頭,數字技術、AI產業對電力的需求尤其對光伏等清潔能源的需求可見一斑。其中Meta,亞馬遜,谷歌,蘋果擁有1.2-5.2GW不等的光伏容量,居於美國前列,2025Q1簽約項目達5.7 GW(同比+2%),Meta、亞馬遜和威瑞森等大企業購電協議佔55%。

光伏+其他多能源搭配是遠期適配AI電力需求的可選方案。在目前AI創造出的巨大電力缺口的解決方案中,SMR核電高能量密度,但部署周期較長,天然氣發電具有高效性和靈活性,可作為基礎能源快速響應負載需求,但長期來看碳排放較高,而AI科技產業公司大多面臨着較為嚴格的環境約束。光伏+多能源組合既能滿足AI數據中心對穩定供電的需求,又在碳排放和成本之間提供平衡,將是遠期數據中心能源戰略的重要選擇。

實際內在驅動2:光伏電站IRR收益率是否具有經濟可行性

ITC補貼取消削弱美國光伏項目收益率。我們在美國融資貸款利率為6.5%的假設下測算IRA補貼在不同水平下美國光伏大型地面電站資本IRR的不同表現。結果表明,在光伏PPA電價為48美元/MWh的情況下,當IRA補貼分別為30%/10%/0%時,美國光伏大型地面電站IRR分別為6.1%/3.8%/3.0%;在光伏PPA電價為60美元/MWh的情況下,當IRA補貼分別為30%/10%/0%時,美國光伏大型地面電站IRR分別為8.7%/6.1%/5.1%;在光伏PPA電價為66美元/MWh的情況下,當IRA補貼分別為30%/10%/0%時,美國光伏大型地面電站IRR分別為9.9%/7.1%/6.1%。

組件價格上漲亦對光項目收益率有所損害。以當前貸款利率6.5%,光伏PPA電價57美元/MWh計。當前組件價格為0.28美元/w,對應有IRA補貼的光伏項目收益率為8.1%,無IRA補貼的光伏項目收益率為4.6%。若組件價格受政策影響進一步漲至0.36元,27年前開工的有IRA補貼的光伏項目收益率為7.4%,28年后無IRA補貼的收益率僅為4.1%。考慮若印尼/老撾/印度雙反實施的極端情況,組件價格可能上漲超過0.4美元/w,屆時無IRA補貼的光伏項目收益率區間降至3.3%-3.8%。

美國降息預期對光項目收益率的影響較為有限。在組件價格28美分/W、PPA電價57美元/MWh的基準條件下,當貸款利率從6.5%下降至5.3%時,不同IRA補貼比例下的光伏項目IRR變化幅度均未超過0.2pct。無IRA補貼時,IRR僅從4.6%微降至4.5%;30%補貼情景下,IRR穩定維持在8.0%-8.1%區間。各補貼檔位的IRR波動幅度明顯小於補貼政策本身帶來的收益率差異,IRA補貼力度仍是決定項目經濟性的核心因素,降息的邊際影響相對稍弱。

受政策、供應鏈及需求推動,PPA價格短期或繼續震盪上行。短期受搶裝潮影響,2026年后開建的項目需在2028年前投運,否則失去税收優惠。開發商可能加速2025-2026年的項目簽約,推高短期PPA需求,有助於支撐價格,成本端組件價格上漲亦有影響。若政策進一步收緊(如FEOC限制擴大),漲幅可能進一步擴大。而長期來看,高需求市場數據中心、AI算力擴張持續推高電價,光伏PPA價格有望保持堅挺。政策限制州若出現社區反對或併網延迟情況,可能導致需求分化。

伏技術降本迅速,邊際成本低微,LCOE較傳統能源有顯著優勢。天然氣發電成本受燃料價格波動主導,發電成本高度依賴燃料市場價格,而近年來美國天然氣價格受地緣政治、供需關係等因素影響波動明顯,即便美國天然氣資源豐富,但開採、運輸、儲存等環節成本仍會傳導至發電端。而光伏發電以一次性投入為主,成本集中在設備安裝(組件、支架、逆變器),后期僅需少量運維費用,邊際成本趨近於零。不同於天然氣等商品依賴型能源,光伏發電是技術驅動型能源,過去十年光伏行業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驟降推動光伏LCOE迅速來到平價時代(過去10年組件價格下降超80%),其零燃料成本、低運維特性使其在LCOE競爭中具備天然優勢,經濟性超過傳統化石能源。

光伏PPA上漲削弱LCOE相對優勢,但較傳統能源仍有較大經濟性。縱向對比,對企業用户,若PPA價格漲幅超過其電力預算,可能推迟簽約,轉而購買現貨市場電力或短期綠證(RECs)以滿足ESG目標。部分企業可能轉向風電PPA或依賴現有煤電/天然氣機組。長期來看,光伏發電廠商需尋求技術降本 + 儲能配套提升競爭力,或提供更靈活的PPA模式(如混合購電)。橫向對比,光伏LCOE相對傳統能源仍有較大經濟性。

供應鏈重構下,中美光伏企業分化加劇

美國本土組件產能充足,其他環節較貧瘠,電池仍依賴進口

美國本土組件產能已可覆蓋國內需求。美國2024光伏組件產能同比增長190%,從2023年底的14.5GW增長到2024年底的42.1GW。25Q1新增8.6GW組件產能,總產能達51GW,已基本可覆蓋美國本土光伏需求。

本土電池產能仍是關鍵掣肘,仍需依賴進口。除組件外,美國光伏產業鏈其他環節產能較為貧瘠,目前除First Solar的10.6GW薄膜電池產能,僅有2GW晶硅電池產能,分別為Suniva的1GW佐治亞州工廠(2024年啟動),以及ES Foundry南卡羅來納州電池工廠(2025年1月啟動),其他計劃在年底前開始生產電池的廠商推迟或取消了投產計劃。美國光伏組件生產仍高度依賴進口電池片。

硅料及硅片產能建設尚未有進展2024年美國尚無公司完成規劃的硅片產能建設,多家公司取消了或縮減了相關產能規劃。2024年底,美國政府開始推進鼓勵本土硅片製造的政策,包括允許硅片製造商在45X PTC外額外獲得25%的48D ITC補貼,並納入安全港相關條例。硅料方面,REC Silicon的摩西湖產能由於多晶硅純度不達標,僅重新開放一年后即停產。

組件進口總量同比大幅下滑,雙反后主要來源轉向印尼/老撾

雙反前東南亞四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穩居美國光伏組件進口來源的前列,其中越南2023/2024年分別輸美4.88/19.28GW,泰國輸美4.11/13.37GW,馬來西亞輸美2.69/7.67GW,柬埔寨輸美2.37/4.84GW。2025年6月雙反實施,東南亞四國面臨高昂税率,輸美光伏組件驟減,以25年6月單月來看,目前光伏組件出口美國TOP5產地分別為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印度及馬來西亞,單月分別輸美1.42/0.88/0.63/0.52/0.26GW。

總量方面,2025年美國光伏組件產能大量釋放,美國組件進口量從2024年的平均每月3.8GW暴跌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每月1.1GW。由於面臨雙反税率最高,來自柬埔寨的組件進口在2025年下降為0。2025年1月-6月,美國光伏組件進口量分別同比下降67/58/40/46/42/30%。

光伏組件輸美中心從東南亞四國轉向老撾及印尼,主要仍為中企供應2025年Q1,來自印度尼西亞和老撾的組件進口份額已增長到34.6%,2025年6月這一比例擴大至58%。印尼及老撾產能仍主要由中企供應鏈主導,非中國供應鏈來源主要為韓國/印度的部分產能,佔比約14%。

光伏電池片進口量仍持續增加,老撾及印尼成長為主要供貨地

2024年,光伏電池片輸美居於首位的是韓國,共出口4.57GW至美國,由於2024美國組件產能尚不足以覆蓋國內需求,直接進口組件比例較多,因此電池片進口數量遠遠不及組件。韓國之下為東南亞三國,其中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分別輸美4.38/2.77/1.08GW,老撾電池片從年末開始出口美國,全年出口量居於第五位共計0.78GW。至雙反税率公佈后,老撾及印尼同樣成為光伏電池片輸美核心產區,出口量大幅增加,2025年6月單月老撾電池片出口美國1.38GW,印尼電池片出口美國0.83GW,此外泰國、馬來西亞、韓國亦有少量電池片輸美。

總量方面,不同於光伏組件,美國對國外電池片的需求持續快速上漲,以滿足國內組件產能的釋放。2023年美國光伏電池平均月度進口量僅為60MW,到2024年月度平均進口增至1.2GW,2025年翻倍至月均2.24GW。2025年1月-6月,美國光伏電池進口總量分別同比上漲14/233/99/270/122/152%。

美國絕大部分光伏電池片供應目前仍依賴中企供應鏈。老撾及印尼光伏電池產能出口能力快速起量,從2024年10月的71MW上漲至2025年6月的2.2GW,佔比63%。東南亞四國中馬來西亞與泰國仍保留少量電池片輸美,佔比31%,預計Q3該比例將進一步下降。目前供應美國光伏電池片大部分仍由中企供應鏈供應(94%),美國想擺脫中企電池片供應的掣肘仍面臨着漫長的技術突破與產能升級。

利好美國本土光伏製造企業,不依賴中企電池供應的製造能力為核心競爭力

具體公司分析,請見研報原文。

中企可短期抓住2025年窗口期搶發,長期尋求技術授權/股權代持等路徑

短期電池產能缺口無法快速添補,可搶抓政策窗口期輸美。雖然美國組件產能已基本可以滿足國內需求,但前道環節產能突破難度較大。中國目前主導全球80%以上的硅料、硅片產能,而美國本土電池產能僅能滿足其2026年需求的30-40%。2025年將是中國光伏企業搶發的黃金窗口期,非中國供應鏈比例要求尚未執行,中國企業可在窗口期內通過安全港條例完成訂單集中交付,同時利用現有豁免條款(如部分雙面組件關税豁免)擴大出貨。

長期中企輸美空間壓縮,不應期望過高,可尋求技術授權/股權代持等路徑曲線獲益。美國對中國光伏供應鏈的脱鈎決心明確且政策工具不斷升級,IRA新規將"外國敏感實體"擴大到所有中資持股25%以上企業(含第三國子公司),並嚴查技術授權的核心IP轉移,長期來看中國光伏企業在美國市場的空間有限。部分光伏中企已開始調整在美佈局。或可通過技術授權或主權基金代持維持部分供應。

貿易風險加劇。美國對光伏產品的貿易限制持續升級,包括擴大FEOC限制範圍、啟動多晶硅232調查,以及將雙反調查延伸至印尼、老撾和印度。若針對這些國家的雙反税率最終落地,可能導致美國光伏電池片供應缺口擴大,進一步推高組件價格,影響項目經濟性。此外,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擾亂供應鏈規劃,增加開發商的採購成本和項目延期風險。

美國光伏補貼政策變動。「大而美」法案已縮短ITC/PTC補貼期限,但未來政策仍存在進一步調整的可能,例如安全港條款變動、FEOC實際執行力度或本土製造要求提高等。若2026年后政策風向轉變,可能影響無補貼項目的收益率預期。此外,各州政策差異及併網規則變化也可能增加項目開發的不確定性。

美國光伏裝機不及預期。搶裝潮后,2027年起補貼退出可能導致需求階段性回落,若本土產能擴張或技術降本不及預期,裝機增速或顯著放緩。此外,高利率環境持續可能抬高融資成本,抑制光伏電站投資意願。供應鏈瓶頸(如電池片短缺)和併網延迟問題也可能拖累裝機進度,導致實際裝機量低於市場預測。

研報:《光伏全球巡禮美國篇:政策窗口開啟搶裝潮,本土製造趨勢升級》2025年9月20日

申建國 分析師 S0570522020002 | BSK177

邊文姣 分析師 S0570518110004 | BSJ399

周敦偉 分析師 S0570522120001 | BVE697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