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22:01
(來源:新消費日報)
文 / 徐賜豪
編輯 / 梁又勻
劉強東即將迎來第六家上市公司。
證監會官網最新發布的備案通知書顯示,京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已獲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擬發行不超過 2.53 億股境外上市普通股,計劃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
若此次上市順利,京東工業將成為繼京東集團、京東健康、京東物流、達達集團、德邦物流之后,劉強東旗下第六家上市公司。
不過,京東工業的上市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其曾分別於2023年3月、2024年9月兩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但均以失效告終。直至今年 3月30日,京東工業第三次遞交招股書,再度衝刺港股IPO,美林、高盛、海通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而在此時劉強東在市場活躍度也明顯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久未公開露面的劉強東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闡述了京東的戰略佈局方向。他強調:「京東集團所有業務,我們只圍繞着‘供應鏈’展開,如果跟供應鏈無關的事情,我從來不碰。現在幾乎做到所有業務,100% 都是圍繞着供應鏈來做。」
估值達477 億元
紅杉中國、中東資本皆為背后股東
京東工業自 2017 年 7 月成立以來,便作為京東集團旗下子集團,專注於工業供應鏈技術與服務領域。成立之初,京東工業切入 MRO 採購服務賽道 ——MRO 即維護、維修和運營採購,主要覆蓋企業日常運營、設備維護及修理所需的非生產性物資採購。
發展至今,京東工業逐步擴展為覆蓋全鏈路的工業供應鏈技術與服務商。
據悉,公司通過名為「太璞」的全鏈路數智化工業供應鏈解決方案,提供廣泛的工業品供應和數智化供應鏈服務,以滿足客户的多樣化需求。「太璞」建立在公司端到端的供應鏈數智化基礎設施之上,涵蓋商品、採購、履約及運營。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京東工業已提供約5710萬個SKU,涵蓋77個產品類別。在2024年,京東工業的商品供應源自於由約121700家制造商、分銷商及代理商組成的廣泛且覆蓋全國的工業品供應網絡。
此外,隨着AI在各行業的發展,日前,京東工業正式發佈行業首個以供應鏈為核心的工業大模型Joy industrial。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源於京東體系,京東工業在發展過程中積極引入外部資本。
招股書顯示,2020 年京東工業完成 2.3 億美元 A 輪融資,由 GGV 紀源資本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CPE 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跟投;2023 年的 B 輪融資中,中東資本成為重要參與者,阿布扎比主權基金 Mubadala 與阿布扎比投資基金 42XFund 共同領投,資管集團 M&G、私募巨頭 EQT 旗下亞洲平臺 BPEA EQT(原霸菱亞洲投資)及紅杉中國跟投。此次融資后公司估值攀升至約 67 億美元,按當前匯率折算,約合人民幣 477 億元。
從 IPO 前股權結構來看,京東集團通過 JD Industrial Technology Limited 持有77.32%的股份;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通過Max I&P Limited持股3.68%;中東資本方面,阿布扎比投資基金 42XFund與阿布扎比政府旗下Mubadala 各持股1.57%;紅杉中國則持股1.37%。
京東工業在招股書中透露,此次IPO籌集的資金將用於增強公司的工業供應鏈能力,拓展跨地域業務,還將用於進行潛在的戰略投資或收購,以及滿足一般公司用途和營運資金需求。
2024年營收203.98 億元
從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2022 年至 2024 年,京東工業營收穩步增長,分別實現 141.35 億元、173.36 億元、203.98 億元。收入結構中,商品收入作為核心板塊,2024 年收入佔比高達 94%,服務收入則源於交易平臺、廣告及技術服務等,佔比較低。商品收入主要依靠 MRO 產品(涵蓋通用與專業的非生產原料性質工業用品)及 BOM 生產物料的銷售。
在盈利能力上,京東工業實現了關鍵突破。2022 年至 2024 年,淨利潤從 -13.34 億元一路攀升至 0.05 億元,直至 2024 年達到 7.62 億元,成功扭虧為盈。
對於盈利增長原因,海豚智庫創始人李成東向新消費日報記者分析指出,一方面得益於規模效應,通過擴大規模降低採購價格,推動利潤提升;另一方面,前兩年一筆期權費用計提也為淨利潤增長提供了助力。
不過,財務數據背后也隱藏着挑戰。營收增速方面,2022 年至 2024 年分別為 36.63%、22.65%、17.66%,呈現明顯下滑趨勢,表明業務增長的動力有所減弱。毛利率同樣面臨壓力,2021 年至 2024 年,銷售毛利率從 18.6% 降至 18.0%,又進一步下滑至 16.1%、16.2%,整體低於 2021 年水平,盈利空間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
此外,京東工業對京東集團的關聯依賴不容忽視。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自京東集團平臺獲得的收入(包含服務收入及京東五金城收入)依次為 67 億元、75 億元、81 億元,佔同期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47.1%、43.4%、39.7%。儘管佔比逐年下降,但依舊維持在較高水平,凸顯出公司在業務發展上對母公司平臺較強的依存度。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規定 IPO 需在遞表后 6 個月內完成聆訊,京東工業於 3 月 30 日遞表,截止日期為 9 月 30 日。然而截至 9 月 22 日,仍未收到聆訊通知。針對何時會提交更新財務數據的招股書這一問題,新消費日報記者向京東方面採訪,截至發稿,暫未得到迴應。
財聯社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