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L2強標下,激光雷達與純視覺誰更勝一籌?

2025-09-22 20:01

在《智能網聯汽車組合輔助駕駛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標(下稱「L2強標」)徵求意見稿中,激光雷達首次納入強標體系中。激光雷達與純視覺兩大技術路徑再次掀起市場熱議。

長期以來,兩大技術陣營在成本、安全、反應時間等層面爭議頗多,伴隨今年智能化進程加速,國內車企、自動駕駛方案解決商等相關方在兩大路徑的選擇、分歧更為明顯。在視覺一派,特斯拉、小鵬等廠商已明確通過高算力芯片、高精度攝像頭提升自動駕駛技術;在激光雷達等多傳感器融合一派,華為、速騰聚創等仍堅持搭載激光雷達提高安全冗余等。

關注點一:激光雷達、純視覺兩種路徑,是否都能滿足強標提出的多場景安全?

針對強標提出的多場景安全要求,兩派從業者均向第一財經提及,在L2級別的輔助駕駛下,兩種技術路線都可以滿足L2強標,但具體執行細則上有所區別。

速騰聚創市場總監謝闐地向第一財經表示,此次L2強標不僅明確規定了激光雷達作為新型感知單元,有硬件一致性和失效檢測的要求,還從測試的角度給出了指引,通過夜間及隧道等複雜光線環境下的測試,肯定了激光雷達對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積極作用。

速騰聚創認為,在障礙物探測方面,以在高快速路上識別路面褐色紙箱避免碰撞為例,面對體積小、顏色深、RCS低的褐色紙箱時,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難以在較遠距離準備識別,激光雷達則能有效規避上述侷限。

另有激光雷達從業者表示,激光雷達和L2強標的關係類似文具和考卷的關係,激光雷達能夠在技術上更快速地達到強標的要求,完全拋棄激光雷達的解決方案可能會耽誤車企在其他領域的進度,從而產生更高的成本,對車企整體收益不見得是好事。

而有視覺方案從業者則認為,依靠迭代進化的AI模型、視覺感知和本地端高算力等結合上車同樣能夠符合強標要求,激光雷達是視覺的補充。該人士稱:「現階段,我們可以通過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其他傳感器搭配攝像頭同步感知。」他還表示,在夜間環境下,搭載了激光雷達的車輛和純視覺的車輛識別能力差不多,前者一樣「看」不清。

關注點二:激光雷達、純視覺兩種路徑,誰的安全性更高?

近期,特斯拉CEO馬斯克再次提到,激光雷達等雷達會由於傳感器間的爭用降低駕駛的安全性。如果激光雷達與攝像頭數據不一致,該聽哪一方的?這種傳感器的不確定性導致風險增加而降低安全。

另有純視覺方案從業者告訴第一財經:「幾年前算力和模型沒有到達今天的水平時,激光雷達的信號比純視覺更容易被算法處理。但是當算力和模型發展到現在,激光雷達出現的低延時問題,只有高幀率的純視覺可以解決。」

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的觀點中,目前攝像頭能力大幅提升,清晰度超過人眼,只要車端算力充足,視覺傳感方案的響應速度可以比包含激光雷達的融合方案快數倍到10倍。去年,小鵬汽車戰略轉向了「純視覺路線」,今年7月底,小鵬再次重申將堅持純視覺技術路線,否認將重新使用激光雷達路線。但值得一提的是,小鵬在攝像頭外,還搭載了毫米波雷達等其他類型的雷達,進一步提升安全冗余。

除了小鵬以外,也有不少廠商着手在兩派中間進行轉換。比如,元戎啟行CEO周光認為,短期來看,激光雷達對通用障礙物識別仍有重要作用,大模型的知識庫能力可以識別很多未知障礙物。但長期來看,隨着大模型技術發展,視覺會在感知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大模型有望解決現在激光雷達的部分任務。

而激光雷達等多傳感器融合方則認為,儘管激光雷達的數量和價格影響着汽車產品的售價,但卻是當前提升輔助駕駛安全冗余最有效且直接的方法。

華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監李文廣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面對晴轉雨、團霧等突發駕駛場景,目前輔助駕駛的能力是不夠的。他表示:「這不是因為‘腦子’不夠聰明,而是‘看’不見。所以我們需要考慮一些能夠在這些場景下發揮作用的傳感器,比如分佈式雷達,因為192線這類高線數的激光雷達識別這些場景也還是不夠用的。」

小馬智行CEO彭軍認為,L4級別純視覺很難實現完全安全。他告訴第一財經:「早年大家認為激光雷達價格昂貴,不適合用在車上,但現在情況已完全不同,激光雷達的價格基本與攝像頭處於相同檔位。」

綜合兩派的觀點,當前,中國激光雷達企業佔據全球超90%的汽車激光雷達市場份額,但純視覺需要的高算力芯片廠商仍以英偉達等國外廠商居多,存在一定的「卡脖子」難題。

基於此,對純視覺路線而言,不少主機廠或Tier 1也已經佈局研發高算力芯片,這也將成為純視覺路徑未來提升自動駕駛能力的新研發方向。

激光雷達價格近年來也在不斷下探,比如禾賽科技面向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量產應用的遠距激光雷達產品在實現大規模出貨的前提下,售價或能減半降至200美元。

而搭載激光雷達的L2級別新車也層出不窮。根據佐思汽研發布的《中國汽車傳感器技術與數據趨勢月度監測報告(2025年6月版)》,L3以下的智能輔助駕駛車型銷量超66.7萬輛,其中60%的車型都搭載了激光雷達。今年1~4月,激光雷達安裝量超過48萬顆,同比增幅超50%,其中自主品牌安裝量超28萬顆。但在純視覺路徑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二者誰能贏得未來更多廠商青睞,仍有待觀望。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