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20:30
為什麼是智能體?AI時代的[應用載體革命]
正如APP之於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體將成為AI時代的主要應用載體。而這一判斷,既源於行業趨勢,也契合政策導向。
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2030年,智能體應用普及率需分別超過70%、90%,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經濟社會。
這意味着,智能體不再是未來概念,而是未來5-10年產業智能化的必修課。
這種與行業共創的模式,不僅體現在單個項目中,更被騰訊沉澱為面向特定場景的專用平臺。
在鏈路複雜、專業決策密集的營銷領域,騰訊依託底層智能體開發平臺,打造了全面升級的騰訊企點營銷雲,並推出[Magic Agent]全鏈路營銷智能體。
它並非單一工具,而是內置了[營銷專家團隊]的智能系統。
企業運營人員只需以[對話式]輸入營銷需求,該智能體便能自動執行從策略制定、人羣圈選、權益匹配、內容生成到活動落地與效果覆盤的全流程。
它不僅整合了智能體開發平臺與多智能體協同框架,更構建了打通公域與私域的全渠道數據底座,為AI決策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騰訊一直以來非常關注怎麼把技術落地,所以剛纔提到的客户場景,都是把智能體用到實際的業務場景,希望能夠做到降本增效,給用户更好的體驗。]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在採訪中強調。
它不是孤立的模型,而是嵌入業務流程的[數字員工],能聽懂需求、拆解任務、調用工具,最終創造可衡量的商業價值。
ADP3.0:把智能體開發從藝術創作變成工業流程
智能體的落地,離不開底層開發平臺的支撐。如果説早期智能體開發是依賴個人經驗的藝術創作,那麼騰訊雲智能體開發平臺(ADP)3.0的目標,就是將其變成有標準、有工具、有保障的工業生產。
近3個月內完成近600項功能迭代的ADP3.0,用四大核心升級,構建了智能體開發的[全鏈路能力底座]。
①RAG進化:傳統RAG最大的痛點,是面對複雜問題時只會找答案,不會拆問題。
面對[列出面積大於100平米且存在競爭關係的商户]這類複雜查詢需求,智能體不再侷限於被動檢索,而是能夠自主規劃任務流程。
將其分解為多步驟,協調不同工具,從多個文檔中進行搜索、篩選與信息融合,最終形成完整的回答。
這一突破的背后,是騰訊在[複雜文檔處理]上的技術沉澱。
依託騰訊優圖自研OCR大模型,ADP3.0能精準解析跨頁表格、圖文並排、多行文字等複雜格式,甚至識別手寫批註。
②Workflow升級:複雜業務場景中,智能體的執行力比理解力更重要。
平臺在業界率先支持[全局Agent視野],讓工作流中的每個節點都能感知全局狀態。
更關鍵的是,ADP3.0還在工作流中新增了Agent節點和數據庫節點,支持異步調用、消息隊列等能力。
③Multi-Agent協同:面對更復雜的任務,單一智能體往往[力不從心]。
ADP3.0的Multi-Agent能力,就像為企業搭建了一個[數字員工團隊],支持兩種核心協同模式:
一種是[工作流編排協同],將不同功能的智能體嵌入工作流節點,按順序執行任務。
另一種是[Plan-and-Execute(P&E)協同],由規劃智能體(Planner)拆解任務,再分發給執行智能體(Executor)落地。
④開放生態:ADP3.0新增的[模型廣場],不僅內置騰訊混元大模型,還支持引入智譜、月之暗面、Minimax等第三方優質模型。
企業可根據不同任務的性價比需求,靈活選擇模型:比如用輕量模型處理簡單問答,用大模型處理複雜推理,避免被單一供應商鎖定。
目前ADP3.0已支持140多個MCP插件,覆蓋支付、地圖、文檔、會議等高頻場景;
同時與騰訊雲TI-ONE平臺打通,用户在TI-ONE訓練的自定義模型,可一鍵同步到ADP使用。
更重要的是,騰訊還開源了Youtu-Agent智能體框架和Youtu-GraphRAG知識圖譜框架。
前者不依賴昂貴閉源模型就能實現優秀效果,后者在Token成本和精度上優於現有框架,讓中小開發者和AI愛好者也能低成本搭建智能體。
算力破局:國產芯片適配,破解AI成本困局
隨着[訓推拐點]到來,AI產業重心從模型訓練轉向推理,企業對算力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成本敏感]的雙重特徵。
一方面,智能體的多任務、高併發場景需要更多算力;另一方面,傳統GPU算力成本居高不下,成為企業落地AI的[攔路虎]。
騰訊的解法,是軟硬件協同的全棧優化,不僅全面適配主流國產芯片,還通過異構計算平臺整合多類型芯片資源,對外提供高性價比的AI算力。
在內部實踐中,騰訊雲推出的專家服務智能體Cloud Mate,依託國產芯片算力支撐,實現了95%的風險SQL攔截率,排障時間從平均30小時縮短至最快3分鍾。
支撐這一突破的,是騰訊在算力基礎設施上的[硬投入]:
首先是[Agent Runtime]解決方案的發佈,為智能體提供了[堅實的手腳]。
這套方案集成了執行引擎、雲沙箱、上下文服務、網關、安全可觀測五大能力,其中核心組件[雲沙箱]基於自研技術,啟動時間僅需100毫秒,支持數十萬實例併發。
其次是[軟件定義算力]的優化,騰訊雲通過遠程內存傳輸技術(TRMT)、分佈式KVCache多級緩存架構(FlexKV)等創新,提升了不同芯片間的協同效率;
同時優化推理框架,讓國產芯片在處理智能體任務時的算力利用率提升30%以上。
對行業而言,騰訊的國產芯片適配不僅是成本優化,更是安全可控的保障。
在全球算力供應存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依託國產芯片構建的算力底座,能幫助企業規避[斷供風險],實現AI落地的長期穩定。
全球化+生態:智能體的破圈之路
智能化與全球化作為騰訊雲的雙引擎,前者負責[向內挖潛效率],后者則負責[向外開拓規模]。
通過將國內驗證成熟的智能體能力輸出到海外,騰訊正在幫助中國企業出海,同時服務全球客户。
基礎設施的全球化佈局是第一步。騰訊計劃投資1.5億美元在沙特阿拉伯建設中東首個數據中心,在日本大阪新建第三個數據中心。
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在雅加達、馬尼拉、新加坡、法蘭克福等全球9個城市設立技術支持中心,形成覆蓋亞、歐、非、美四大洲的服務網絡。
這些佈局不僅能降低海外客户的算力延迟,還能滿足不同地區的數據合規需求。
比如印尼GoTo集團的遷雲項目中,騰訊雲在5個月內建成印尼第三個可用區,最終僅用4小時54分鍾就完成了千余個微服務的平滑遷移,較計劃提前1小時。
產品的國際化適配同樣關鍵,智能體開發平臺ADP、代碼助手CodeBuddy等核心工具已推出國際版,支持多語言、多地區合規要求。
出海建站工具EdgeOnePages上線三個月用户數破10萬,依託大模型+MCPServer能力,開發者可在幾分鍾內完成涵蓋註冊、支付、加速、安全防護的完整電商頁部署。
市場反饋印證了這一策略的成功,過去一年,騰訊雲海外客户規模翻番,超90%的頭部出海互聯網企業及95%的頭部出海遊戲公司選擇與其合作。
美團Keeta、美的、泡泡瑪特等中國企業藉助騰訊雲的智能體能力,在海外市場實現了[本地化運營+效率提升]。
泰國正大、印尼GoTo等國際企業則通過騰訊的AI工具,優化了供應鏈管理、客户服務等核心流程。
阿斯利康與騰訊雲合作的[新一代客户互動平臺(NCEP)],整合了14個內部平臺,服務超萬名員工。
美的集團通過騰訊會議打造[全球會議室],支撐日均2000場跨國會議,溝通效率提升55%。
結尾:
當行業還在追逐[模型參數][Demo效果]時,騰訊用智能體的全棧佈局,給出了一個更深刻的答案:AI的終極競爭,不是[誰更聰明],而是[誰更有用]。
站在2025年這個智能體落地元年可以預見,未來5-10年,隨着智能體普及率向90%邁進,AI將徹底從技術熱點變成產業基礎。
而騰訊的全棧佈局,不僅為自身構建了競爭壁壘,更給行業提供了一個[可複製的範本]。
用工業化平臺降低開發門檻,用國產芯片適配控制成本風險,用開放生態擴大應用邊界。
部分資料參考:DoNews:《騰訊AI的[三板斧],首先砍向智能體》,機器之心:《從一個公眾號智能體説起:好用的Agent,究竟需要什麼?》,騰訊雲:《今天,騰訊AI應用全景圖正式公開》,硬AI:《騰訊:AI能力全面開放,全面適配主流國產芯片》,雲技術:《騰訊全面適配主流國產芯片,提供超高性價比AI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