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芯國際股價港A股再創歷史新高,半導體板塊年內漲幅超40%

2025-09-22 15:50

整個半導體板塊強勢不減,中科藍訊、聚辰股份、潤欣科技、海光信息等多股漲超10%,申萬半導體指數單日漲幅近4%,指數年初至今的漲幅則達到45%。

繼上周四(9月18日)股價突破新高后,國產半導體龍頭$中芯國際 (688981.SH)$A股今日再度大漲。截至發稿,中芯國際A股股價最高觸及129.83元/股,再創歷史新高。$中芯國際 (00981.HK)$H股盤中漲超5%,股價一度達74.05港元,續創歷史新高。

同時,整個半導體板塊強勢不減,中科藍訊、聚辰股份、潤欣科技、海光信息等多股漲超10%,申萬半導體指數單日漲幅近4%,指數年初至今的漲幅則達到45%。

消息面上,摩爾線程科創板IPO將於9月26日上會。根據公司官網信息,摩爾線程成立於2020年,以全功能GPU為核心,致力於向全球提供加速計算的基礎設施和一站式解決方案,為各行各業的數智化轉型提供強大的AI計算支持。

半導體板塊頻傳利好

9月18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透露了昇騰芯片接下里的規劃:

·預計2026年第一季度推出昇騰950PR芯片,四季度推出昇騰950DT;

·2027年四季度推出昇騰960芯片;

·2028年四季度推出昇騰970芯片。

此外,9月13日,商務部公佈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相關模擬芯片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並同時公佈就美國對華集成電路領域相關措施發起反歧視立案調查。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指出,美國在集成電路領域對華採取一系列禁止和限制措施,這些保護主義做法涉嫌對華歧視,是對中國發展先進計算芯片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的遏制打壓,不僅危害中國發展利益,還嚴重損害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半導體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從數據來看,頭豹研究院在2024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半導體設備廠商已覆蓋產業鏈多個細分領域,其中在去膠、清洗、刻蝕設備方面國產化率較高,在CMP、熱處理、薄膜沉積設備上有所突破,而在量測、塗膠顯影、光刻、離子注入等設備上的國產化程度仍較低。整體來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已達35%,預計在2025年提升至50%,並初步擺脫對美日荷半導體設備的依賴。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也在2024年公開指出,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自主率正逐年攀升,從2012年的14%到2022年的18%,預計2027年達到26.6%。

多家機構研報認為,在政策強力支持、市場需求巨大、技術逐步突破等多因素催化下,到2025年或2027年,我國半導體產業的整體國產化率有望提升至25%-30%。其中,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率增速可能會更快。

行業中期業績亮眼

而基本面上,半導體行業供需、公司運營同樣有着較強的數據支撐。

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數據,2025年7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約為620.7億美元,同比增長20.6%,連續21個月實現同比增長,環比增長3.6%。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此前則預測,202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將達到7009億美元,同比增長11.2%,並預計 2026年繼續增長8.5%。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AI爆發帶來巨大的存儲需求,存儲芯片行業漲價還在繼續。9月15日,美光科技傳出已暫停NAND閃存和DRAM報價一周,市場消息人士預測美光NAND閃存價格可能上漲高達30%。

據第三方機構閃存市場統計,DRAM在近半年里價格指數上漲已約72%,而隨着下半年DDR5、LPDDR5X供應趨於緊張,DRAM市場迎來全面漲價行情。此外, 由於美光宣佈將逐漸退出移動NAND市場,該機構預計,四季度手機NAND價格將小幅上漲。

種種正向變化也正影響着半導體行業業績。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半年報數據,中原證券研究所指出,在上半年,半導體行業(中信)營業收入達到了3530.27億元,同比增長13.34%;歸母淨利潤為247.15億元,同比增長27.16%。

在整個二季度中,半導體行業(中信)營業收入為1884.29億元,同比增長13.87%;行業歸母淨利潤為147.63億元, 同比增長23.99%。

展望后市,中信證券認為美國對華半導體的管制措施,效果逐漸減弱,實際更有助於中國AI及半導體產業的國產替代加速。建議核心關注晶圓代工、算力芯片設計、國產設備及零部件、先進封裝四大方向。

華金證券指出,隨着深度學習算法的優化、模型的成熟,推理型智能體AI對訓練與推理計算需求的數量級提升,阿里巴巴等雲廠商逐步加大資本開支,看好國產算力芯片的全產業鏈,從設計、製造到封測測試以及上游的設備材料,建議關注國產芯片全產業鏈。

編輯/melody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