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13:49
近年來,光伏行業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企業跨界進入,但隨着行業競爭加劇和市場需求變化,部分跨界企業面臨困境。
據瞭解,2024 年以來,已有多家跨界企業選擇終止或延期規劃產能,甚至面臨破產重組。但在光伏市場不斷下行之際,也有不少新玩家入局。2024年,海信溢價15%,豪擲24億收購科林電氣控制權,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而繼收購科林電氣后,海信又有大動作了!
注資7億 成立全資子公司
9月12日,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注資7億,全資成立了一家石家莊海信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消息一出,行業內再次炸鍋,海信「大刀闊斧」的進行新公司投資,拿出了在新能源行業大干一場的架勢。
這7億元註冊資本,看似不多,卻是一塊「敲門磚」。根據股權穿透,海信集團100%控股,錢一次性實繳,沒有分期。工商註冊的經營範圍寫得含蓄——「以自有資金從事投資活動、機械電氣設備製造、輸配電及控制設備製造」,簡單一點説就是:海信要做電網級設備、做輸配電、做能源投資,可能還會進行一些資本運作。
當前,在新能源行業跨界的企業,在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很難有魄力拿出這麼多錢。也有人疑惑了,海信集團作為一個成立於1969年的老企業,自己老本行做的好好的,擁有海信視像、海信家電、三電控股、乾照光電四家上市公司,旗下有海信(Hisense)、東芝電視(Toshiba TV)、容聲(Ronshen)、gorenje、ASKO等多個品牌,為什麼就盯上了新能源?
看準新能源市場 絕非"頭腦一熱"
其實,海信佈局新能源絕非 「頭腦一熱」,而是歷經五年精準規劃與資源整合的戰略謀劃。
2019年,海信家電業務首次提出「碳中和路線圖」,承諾2030年自有工廠100%綠電;2021年,旗下日立空調推出光伏直驅變頻多聯機,把屋頂電站和中央空調捆在一起賣;2023年,海信網絡能源公司悄悄在青島註冊,主營儲能PACK、充電樁模塊。
2024年,海信集團把「能源經營」寫進五年規劃,與「顯示技術」「智慧交通」並列三大增長極;同年,海信網絡能源公司對科林電氣的收購成為其佈局新能源領域的關鍵一步。
海信網能對科林電氣的收購過程可謂一波三折。2024年3月11日至15 日,海信網能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將持股比例增至4.97%。隨后,又通過與部分股東簽訂股份轉讓協議及表決權委託協議,成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表決權股東。然而,科林電氣原實控人張成鎖等人以及石家莊國投的增持,使得控制權之爭加劇。
最終,海信網能通過要約收購,於2024年7月2日完成股份交割,共計持有科林電氣 34.94% 的股份以及9.57% 的表決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據悉,海信已經把 「分佈式智能電網」 寫進商業計劃書,首站選擇在青島、順德、湖州三大家電基地屋頂,構建 「源網荷儲」 閉環,一年可省電費1.2 億元。
同時,石家莊海信能源控股也制定了 「三步走」 戰略,已經把盈利模式計劃的十分成熟了:其打算一年內拿下河北200兆瓦分佈式儲能訂單,將設備毛利率做到25%以上;三年內在京津冀投建300兆瓦 「虛擬電廠」,把運營毛利率做到40%;五年內分拆 「海信能源」 獨立上市,打造集團第三家上市公司,市值目標千億。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海信已與國內五大發電集團、三桶油、多家城投公司接觸,計劃成立合資平臺,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開拓新能源市場。
佈局輸配電,這步棋如何?
話又說回來,海信雄心滿滿,該有的新能源公司也都有了,為什麼此次又斥巨資成立一家新公司呢?
其實,這家新公司的「門道」也不小,佈局機械電氣設備製造、輸配電及控制設備製造,在當前新能源市場來説,更是一手「妙棋」。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國正加速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而隨着新能源裝機容量的快速增長,電網面臨調節能力不足、輸電距離過長、電能質量下降等問題,解決消納難題刻不容緩。
伴隨着136號文承接方案陸續落地,新能源全面入市加速,消納問題更是引起了重點關注。
今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也發佈《關於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電力市場化后,虛擬電廠和負荷聚合商作為新型市場主體,將成為電力系統靈活性調節和市場交易的重要力量。
而海信看準了這個時機,其擁有2億台家電終端,計劃在每台家電中內置 「能源管理芯片」,將千家萬戶的柔性負荷聚合成「虛擬電廠」,參與電網調峰,形成獨特的 「B2H2G」 模式。
海信新增的輸配電業務,則在虛擬電廠和聚合商中發揮着關鍵作用。
輸配電系統是虛擬電廠和聚合商連接分佈式能源(如分佈式光伏、儲能)與用户側負荷的物理通道。不僅負責將虛擬電廠聚合的分佈式能源產生的電力傳輸到用户端,還負責將用户側的可調節負荷(如可控空調、充電樁)與電網連接,實現電力的雙向流動,調節電網平衡與穩定。
同時,虛擬電廠通過輸配電網絡將電力注入或從電網取出,實現與市場的電力交割。聚合商通過輸配電網絡聚合用户側資源參與需求響應或輔助服務市場,根據實際電力傳輸量進行結算。
那麼這個市場有多大?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25-2030年間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新增2400GW,其中風電與光伏佔比超過85%,直接推動輸配電設備市場擴張。2023年全球輸配電設備市場規模已達3800億美元,預計將以6.8%的年複合增長率持續擴張,到2030年整體規模將突破5500億美元。
尤其在海信控股科林電氣后,科林電氣可拓展更多行業客户和海外市場,海信獲得關鍵設備研發製造能力和產業鏈整合能力,又進行了虛擬電廠和輸配電佈局,能否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