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Meta發佈會大型翻車,我們和幾位硅谷專家聊了聊,發現了三個被忽視的真相

2025-09-22 18:17

在剛剛落幕的Meta Connect大會上,一個本該是高光時刻的環節,卻上演了一出讓全球觀眾屏住呼吸的「現場直播事故」。

當演示者戴上新款的Meta AI眼鏡,試圖展示其即時AI問答的強大功能時,尷尬發生了。面對一個不算複雜的指令——「如何調製韓式牛排醬」,眼鏡內置的AI助手在給出了一個模糊的答案后,便陷入了死循環。無論演示者如何追問「下一步該做什麼」,換來的只有AI無視問題的重複與沉默,最終演示在一片寂靜中被迫中斷。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或許只是科技春晚上的一個笑料,是茶余飯后的談資。但對於資本市場和產業戰略的決策者來説,這一幕濃縮了整個AI可穿戴賽道的核心矛盾與困境。

它引出了一系列更深層、更關鍵的問題:被譽為「下一代計算平臺」的AI眼鏡,為何在資本的熱捧和巨頭的All-in之下,始終無法迎來屬於自己的「iPhone時刻」?Meta此次的「踉蹌」,究竟是孤立的技術意外,還是揭示了整個行業在技術路徑、供應鏈成熟度和用户價值定義上,共同面臨的系統性瓶頸?

這篇長文,硅兔君結合與其硅谷專家團隊的交流,將嘗試與你一起,穿透發佈會的喧囂,去探尋這些問題背后的真正答案。

在萬衆矚目下,Meta交出了它在AI眼鏡領域的最新答卷。表面上看,這份答卷的「硬件分」似乎相當不錯:

攝像頭從上一代勉強可用的1200萬像素,提升到了能錄製3K視頻的主流水平;

續航能力大幅優化,配合充電盒最長可達30小時,基本告別了用户的「電量焦慮」;

更不用説那款瞄準AR市場的旗艦型號Meta Ray-Ban Display,終於讓「信息顯示」這一核心功能走進了Meta的產品線。

然而,當撥開這些參數的迷霧,投資人真正需要審視的,是這些升級背后的戰略意圖。 然而,當撥開這些參數的迷霧,投資人真正需要審視的,是這些升級背后的戰略意圖。

坦率地説,這更像是一次「線性優化」,而非市場翹首以盼的「顛覆式創新」。它解決了舊款產品的一些明顯短板,卻並未給行業的未來指出一條全新的道路。最關鍵的證據在於其核心——芯片。

新款眼鏡搭載的依然是業界通用的、發佈已超一年的高通驍龍AR1平臺。這意味着,其算力天花板早已被鎖定,無法支撐更復雜的AI應用和革命性的交互體驗。

至於那款看似前衞的「神經腕帶」,與其説是成熟的解決方案,不如説是一次對未來交互形態的探索性押注。

它試圖繞開語音和觸控的侷限,但現場演示的多次失靈,恰恰暴露了這種前沿技術在穩定性與實用性上的巨大鴻溝。用户是否願意為眼鏡額外佩戴一個配件,也還是一個需要被市場驗證的未知數。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結論:Meta此次發佈的新品,本質上是一款爲了「卡位」而生的迭代產品。它展現出科技巨頭在面對當前技術瓶頸時的「無奈」與「妥協」——在無法實現革命性突破的前提下,通過對現有技術進行排列組合與優化,以維持市場熱度和用户關注。

而這種妥協,恰恰為我們揭示了整個AI可穿戴賽道更深層次的困境,這遠比一場發佈會的「翻車」更值得警惕。

Meta的「翻車」並非孤例,而是整個AI眼鏡賽道「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縮影。撥開市場熱度的迷霧,我們會發現,所有玩家,無論中美,都共同被三個結構性的「真相」所困。

一:誰在為「價值模糊」的半成品買單?

資本市場和行業報告描繪的藍圖無疑是激動人心的。根據IDC預測,全球AR/VR設備出貨量預計將在未來幾年保持高速增長,AI眼鏡作為其中輕量化的先鋒,被寄予厚望。然而,亮眼的出貨量數據背后,卻是渠道商不願明説的「高退貨率」。

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當前AI眼鏡「價值主張的嚴重模糊」。

它試圖集「耳機+相機+信息助手」於一身,但在每一個單點功能上,都無法提供超越成熟設備的體驗。

它的音質,難以媲美專業的TWS耳機;它的拍照畫質,與智能手機的計算攝影能力相去甚遠;而它所標榜的AI助手,在網絡延迟和模型能力限制下,響應速度和準確性甚至不如我們掏出手機直接搜索。

用户在付出數千元成本后,得到的是一個「樣樣都通,樣樣不精」的妥協品。這種「嚐鮮即棄」的現象,清晰地表明:市場需要的不是一個功能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能提供全新、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的革命性產品。在此之前,大多數銷量只是在為整個行業的「公測」買單。

二:「不可能三角」下的供應鏈枷鎖

所有硬件創業都面臨取捨,而在AI眼鏡領域,這體現為「重量、續航、算力」這一經典的不可能三角。

更強的算力,意味着需要處理實時AI任務的強大芯片,但這必然帶來更高的功耗。

更長的續航,則需要更大容量的電池來支撐高功耗芯片,但這會直接增加眼鏡的重量和體積。

更輕的重量,是讓用户願意全天佩戴的前提,但這又會限制電池容量和散熱空間,從而制約算力的發揮。

當前,所有廠商都在這個三角困局中艱難平衡,而破局的關鍵——上游供應鏈,並未準備好。

核心的瓶頸在於芯片。無論是Meta還是國內廠商,大多采用的是高通驍龍AR系列這類「通用型」解決方案。它們本質上是手機SoC的變種,並非為AI眼鏡這種需「全天候開啟、超低功耗」的極端場景而生。

整個行業都在集體等待一枚像當年蘋果為Apple Watch打造的「S系列」那樣的專用芯片,它需要具備極致的能效比,能在毫瓦級別功耗下處理複雜的AI任務。沒有這顆「心臟」,AI眼鏡就永遠無法擺脫「充電寶配件」的尷尬。

三:中美玩家「同病相憐」,核心技術棧趨同

許多人習慣性地認為Meta的技術實力會對國內廠商形成「降維打擊」,但至少在AI眼鏡這個階段,情況並非如此。如果拆解目前市面上的主流產品,會發現大家的技術棧驚人地相似,呈現出一種「同病相憐」的局面。

核心算力:同質化的芯片方案,決定了算力天花板相近。

光學顯示:無論是Birdbath還是光波導方案,核心的光學模組供應商全球就那麼幾家,成本、良率和顯示效果的瓶頸是共通的。

軟件生態:所有玩家都處於構建「殺手級應用」的極早期。Meta雖然手握社交平臺,但如何將其與眼鏡的形態完美結合,依然在摸索之中。國內廠商則在嘗試與導航、辦公等高頻場景結合,同樣未找到引爆點。

因此,當前的市場競爭,與其説是技術代差的碾壓,不如説是基於相似「武器庫」下,在工業設計、產品定義和成本控制等維度的「微創新」比拼。

這恰恰説明,整個賽道仍處於技術突破的前夜,真正的護城河尚未形成,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等待着上游供應鏈的那聲「發令槍」。

Meta的「翻車」和整個行業的瓶頸,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説或許意味着失望,但對於敏鋭的投資者而言,這恰恰是價值發現的起點。

當市場被公開信息和短期情緒主導時,真正的機會,隱藏在那些無法從新聞稿和財報中找到答案的深度問題里。

在進行決策時,我們必須追問的,是這樣幾個超越表象的問題:

關於商業模式: 當所有廠商都在硬件的泥潭里掙扎時,AI眼鏡的「殺手級應用」究竟會是什麼?是會誕生一個全新的C端超級App,還是真正的護城河會率先出現在醫療、工業、物流等B端的垂直領域,形成一個個「小而美」的高利潤市場?

關於行業終局: 蘋果對Vision Pro展現出超乎尋常的戰略耐心,其內部對「空間計算」的終局定義究竟是什麼?它將如何與蘋果自身的AI大模型戰略深度綁定,從而構建一個外人無法攻入的「空間操作系統」生態?這對於當前安卓陣營的AI眼鏡廠商,又意味着怎樣的長期競爭格局?

關於技術壁壘: 衆所周知,高通目前的AR系列芯片本質上還是手機芯片的「優化版」,功耗與算力的矛盾依舊突出。那麼,一款真正的「AR原生AI芯片」,需要在底層架構上解決哪些通用芯片無法解決的實時渲染與低延迟問題?下一個技術突破口,究竟是先進封裝(如Chiplet),還是一種全新的計算架構?

這些問題,指向了產業鏈的核心價值環節,也指向了百億甚至千億級別的投資機會。

然而,要回答它們,僅僅依靠公開報告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投資Alpha,源自於那些無法被輕易獲取的、來自產業一線核心人物的一手經驗與深度思考。它可能是一次非正式的交流,也可能是一場閉門的技術探討。

這種來自一線的深度洞察,瞬間就能穿透市場噪音,為投資決策提供清晰的指引。(轉載自硅兔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