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歐盟要新建金融數據共享系統,為何不帶Meta蘋果谷歌亞馬遜玩?

2025-09-22 19:57

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要以更高的關税懲罰那些「歧視」美國公司的國家,但美國大型科技集團在同歐盟的「鬥智鬥勇」中仍處於下風,且有極大的可能性無法進入歐盟龐大的金融數據市場。

據報道,在德國的支持下,歐盟正着手將Meta、蘋果、谷歌和亞馬遜排除在一個新的金融數據共享系統之外,該系統旨在促進面向消費者的數字金融產品的開發。

這一決定將極大地促進歐洲銀行抵禦來自美國的大型科技集團的競爭威脅。歐洲的銀行擔心,這些集團會利用他們的數據,將他們與客户進行「去中介化」,同時榨取民眾支出和儲蓄行為的大部分價值。

據歐盟外交官稱,經過兩年多的時間,關於《金融數據共享框架條例》(FIDA)的談判將在未來幾周進入最后階段,大型科技集團幾乎肯定會遭遇失敗,「在這份文件中,大型科技公司實際上正在輸掉遊說戰。」一位歐盟外交官表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巴黎索邦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永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覈心利益上,歐盟在對美博弈時肯定不會退讓。

不想帶美國科技巨頭玩

此前,歐盟爲了應對開放銀行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FIDA提案,為數據有償共享提供了法律依據。FIDA強調透明與非歧視性的收費原則,這一框架為合理的收益分配提供法律支持,幫助銀行在開放銀行中找到平衡。

簡單而言,上述FIDA改革旨在授權第三方服務提供商訪問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數據,並利用這些數據創建金融諮詢等新服務。

FIDA將「開放銀行」從支付領域擴展到儲蓄、信貸、投資、養老金和保險,並擁有標準化的接口和明確的消費者控制。但隨着草案從歐盟委員會提案提交至歐洲議會和理事會,歐洲議員們的態度有所加強,對數據類別和持有FIDA許可證的人員增加了嚴格的限制。

比如,歐洲金融業希望採取限制訪問的行動,聲稱否則這將導致所謂的數字守門人「利用」歐洲金融機構持有的敏感數據,並「強化其主導地位」。

業界的擔憂得到了歐洲議會的支持,后來又得到了歐盟委員會和德國等歐洲主要國家支持。

據一份文顯示中,德國此次建議將大型科技集團排除在外,「以促進歐盟數字金融生態系統的發展,保障公平的競爭環境,並保護消費者的數字主權」。

歐洲的保險公司和銀行的行業組織對此也進行了進一步闡述,稱將金融相關數據交給超大規模企業將鞏固其數據驅動的主導地位。簡而言之,要將「皇冠上的寶石」留在歐洲。

趙以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歐盟在數字技術監管方面一直是全球最嚴格的,這一方面是由於其對技術可能侵犯個人權利等方面的擔憂,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歐盟在數字與人工智能(AI)領域整體發展相對落后於中美兩國,「嚴格監管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美科技巨頭在歐發展,為本地企業爭取發展窗口。」

外溢效應有哪些

歐盟成員國和歐洲議會希望在今秋就該法規的最終文本達成協議。不過,在美歐於7月底達成貿易協議后,當前的處理方式可能會再次加劇跨大西洋兩岸緊張局勢。特朗普曾多次威脅要對那些在税收或法律上對美國科技公司不公平的國家徵收報復性關税。

大型科技遊說團體則警告稱,如果目前的形勢持續下去,不僅僅是平臺,消費者也將會蒙受損失。

「FIDA最初的願景是讓人們控制自己的數據,並獲得更好、更具創新性的金融服務,」歐洲計算機與通信行業協會負責人弗萊德蘭德(Daniel Friedlaender)表示:通過向現有銀行屈服,歐盟將限制消費者的選擇,並鞏固那些已經掌握客户數據‘守門人’權力的傳統參與者的地位。」

另一個科技遊說團體進步商會(Chamber of Progress)負責人傑布里(Kay Jebelli)則表示:「目前,大型銀行纔是這里的守門人,而不是數字平臺。歧視美國科技公司不僅會剝奪歐洲人獲得新的數字服務的權利,還會加劇跨大西洋緊張局勢。」

不過,預計FIDA推出過程將持續很長時間。目前的草案計劃分幾年逐步引入數據類別:首先是簡單的存款和消費信貸,然后是抵押貸款和投資,最后是更復雜的保險數據。政策制定者還建立了一個基於方案的模型,以管理數據持有者和數據使用者之間的責任、賠償和技術標準。換句話説,即使法案勢頭強勁,執行也將緩慢且程序化。

不過,有市場觀察人士表示,風險在於溢出效應:如果大型科技公司能夠進入歐盟的金融領域,這將為其他公司——例如支付、醫療或身份識別等樹立一個可以效仿的模板。但如果歐洲將「數字主權」條款納入市場準入制度,預計其他國家也會效仿,其結果是數據經濟恐怕更加分裂。

趙永升對此表示,歐盟試圖通過強監管構築「數字圍牆」,限制其他企業進入,並借數字税等政策針對性保護本地市場。

「不過,嚴格監管反而可能阻礙本土創新,導致歐盟在全球競爭中進一步落后。這也是眾多企業呼籲暫緩相關條款的原因,」他表示,「我認為歐盟最終應會考慮放寬監管步伐,但放寬的幅度和速度很難判斷。」

他還補充道,歐盟需在規範與發展之間尋求更務實平衡,「監管應當適時調整,否則歐盟不僅難以趕超其他經濟體,甚至可能喪失現有的發展機遇。」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