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17:59
文:談擎説AI
這幾天,Robotaxi行業大事兒不斷。
9月17日,哈囉宣佈旗下的Robotaxi業務獲得阿里巴巴集團戰略投資,二者將要共同加速Robotaxi行業的商業化、規模化進程。
就在阿里高調入局Robotaxi后,36氪汽車又透露消息,英偉達正在孵化Robotaxi業務,可能將於不久的全員大會放出消息。
一時間,Robotaxi行業再度颳起浪潮。
其實此時我率先想到的是百度,去年蘿卜快跑爆火時,便説要實現盈虧平衡,如今隨着更多資本入局,發展情況到底如何了?
蘿卜快跑正在撐起百度的想象力?
不過既然提到百度,就不得不説這幾天它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
僅9月17日,百度港股單日上漲15.72%,截止19日收盤,這個月上漲了47%。
在傳統搜索業務不斷萎縮的當下,為啥百度突然間又得到資本的青睞?
資本市場看好的原因有很多,有美聯儲降息影響,也有中國資本市場迎來慢牛行情。
內部原因則有B端人工智能戰略合作落地、崑崙芯拿下中國移動10億級大單。
同時也離不開資本市場對百度自動駕駛賽道持續看多。
投資,按巴菲特價值投資角度來講,投得就是未來幾十年企業持續賺錢能力。
面對大模型和短視頻的持續壓力下,百度傳統搜索業務的賺錢能力很難讓人看到幾年以后。
縱觀這些新業務里,智能雲之外,也就數蘿卜快跑更有想象力了,也更具備扛起未來賺錢能力的大旗。
天眼查APP顯示:蘿卜快跑是百度旗下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卜快跑提供一鍵叫車、人臉識別、步行站點導航等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從行業來看,Robotaxi有着全球萬億市場的藍海,不然也不會不斷吸引特斯拉、阿里、英偉達這些世界龍頭企業齊齊入場。
僅憑藉自動駕駛,文遠知行便有近30億美元的市值,小馬智行有着60億美元的市值。
同時百度的蘿卜快跑最新情況表現也可以,2025年第二季度其訂單量為220萬單,同比增長148%,累計服務超1400萬次,位居全球第一。
此外,蘿卜快跑在去年底便在武漢實現盈虧平衡,今年大概率要實現城市級盈利了。
這意味着蘿卜快跑的商業模式已經跑通了,剩下就是擴大規模早日實現盈利。
但商業模式跑通了不意味着商業化一定能行。
由於特殊現狀,蘿卜快跑不能在國內大規模普及。
所以蘿卜快跑本身很有想象力,但離想象力徹底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
此時想辦法擴大規模,成為蘿卜快跑接下來盈利的重要一步。
目前,蘿卜快跑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
今年2月起,蘿卜快跑正式開啟出海進程:它已相繼登陸迪拜和阿布扎比,並與Uber、Lyft等全球出行巨頭達成戰略合作。其中,與Lyft的協議計劃在歐洲投放數千輛無人車,目標是組建歐洲規模最大的自動駕駛車隊。
出海對於蘿卜快跑來講,意義很大。
一是擴大規模,用規模換成本。
蘿卜快跑的一大核心優勢就在於成本。
第六代無人車單車成本為20.5萬元,比上一代砍六成,只相當於 Waymo 無人車的 1/7造價,也比馬斯克 HW4.0 版 Model Y 更便宜。
通過全球化佈局可以進一步擴大規模,利用規模效應進一步攤銷單車成本,如果到達萬級運營車輛,單車成本有希望逼近15萬,進一步擴大規模。
如今蘿卜快跑在全球無人駕駛車輛規模超過1000輛,在接入Uber平臺后,蘿卜快跑的車輛體諒有望實現翻倍增長。
同時成本優勢讓蘿卜快跑在海外競爭中更有優勢。
李彥宏曾説過,對百度來講,海外擴張意味着從低價市場進軍到高價市場。
無論是佈局中東地區,還是歐洲市場,這些地區都是發達地區,都是不差錢的主。
單價要比國內高出幾倍。
成本更低、單價更高,能發揮的市場空間就越大,競爭力就越強。
在國內反而更卷,網約車價格低得離譜,特惠快車單價甚至一公里可以做到一塊錢。
在國內普及,恐怕Robotaxi企業前期還要不少燒錢。
二是爭奪規則話語權。
如今各國自動駕駛法規都處於空白期,誰先落地、誰就能更先參與本地標準制定。
像蘿卜快跑直接與迪拜道路交通局(RTA)共建智慧交通、在瑞士按GDPR做數據合規,本質上就是把中國安全評估體系、監管流程嵌入當地監管框架,為后續進入歐美、日韓減少合作壁壘。
過去都是中國企業被動追隨歐美標準,比如2015年前,中國出口歐美的新能源汽車必須配CCS2接口或者CHAdeMO接口,導致同一車型3套模具3套線束,單車成本無故增高。
當然,現在沒有必要,畢竟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和優勢擺在哪里。
但這給了中國科技企業出海的經驗:出海要趁早。
產品出海越早,企業就更容易參與規則標準的制定。
不止蘿卜快跑,如今小馬智駕、文遠知行也在出海,都希望通過出海擴大規模來實現早日盈利,進一步在國際市場分一杯羹。
不過出海這件宏大敍事,也不是沒有問題。
首先面臨的就是品牌認知不足。
百度在國內知名,但在國外知名度要大大折扣。
相比特斯拉、Waymo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品牌壁壘,百度蘿卜快跑作為后來者,可能需要額外營銷投入與試乘補貼來與消費者建立關係。
而且如今仍處於市場教育階段,特斯拉尚且會翻車,不能讓人們足夠信服,百度一個外來和尚又如何讓國外消費者對其信任?
畢竟沒有誰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恐怕接下來想優先在海外市場打開規模,投入的現金成本都不會是個小數。
最重要的,蘿卜快跑也面臨着數據合規與隱私門檻。
歐盟 GDPR、美國 CCPA 等對個人信息、行車軌跡、高精地圖回傳有「本地化+最小化」要求,這直接限制百度把國內算法迭代模式複製到海外,影響着技術迭代。
總而言之,蘿卜快跑出海很有想象力,但具體的落實還要面對一系列難題。
Robotaxi:迎來爆發的徵兆?
為何在今年這三個月,各路大廠都在積極投資佈局Robotaxi?
先是特斯拉,現在又是阿里投資,馬上又將要蹦出來個英偉達?
為何2023、2024年或則更靠前的時間不選擇入局,偏偏是今年突然冒出來這麼多新玩家?
很有可能是Robotaxi已經進入商業化普及爆發的前夜。
像哈囉,6月份才進軍Robotaxi賽道,9月份就宣佈計劃2026年量產,2027年部署5萬輛。
按照哈囉的這種計劃,那就是這兩三年的事兒了。
馬斯克更是激進,認為特斯拉2026年底將有超百萬輛自動駕駛特斯拉在全美運營。
各機構預測的CAGR普遍在60%—90%,顯示行業處於爆發前夜,2025—2030成為重要窗口期。
從資本市場角度來講,這個時候抄底Robotaxi也最划算。
拿中國市場來講,百度研究AI,共花費了約十年時間,期間的投資花費了千億元,纔有瞭如今的蘿卜快跑實現盈虧平衡。
但是蘿卜快跑如今還沒跑起來,規模化擴張反而受限。
這給了各路「豪傑」更多抄作業的時間,而且不用花費高昂學費就驗證了商業模式可行性,像哈囉拿着30億元融資就來殺入Robotaxi。
這相當於學霸把十年寒窗的錯題本攤在你面前,並告訴你會等着你來追趕他的步伐。
一旦百度或者Waymo開始放量擴張,品牌、數據、供應鏈將同時飛輪化,護城河瞬間加深;那時再入局,要先拿出與它們同等級的產品和成本,資本開支將要指數級上升。
就像京東進軍外賣,必然繞不開和美團打補貼戰。
因此,現在入局是較為聰明的時刻,大家都知道未來屬於自動駕駛時代,相當於用更低的溢價買確定性,時間成本低,賠率最高,錯過此刻,后面可能只剩硬碰硬的消耗戰。
最重要的是,對於巨頭企業而言,進軍Robotaxi更多的意義不至於單純的出行服務,也不止於看上行業的規模利潤。
像對於英偉達來講,人家最不缺的就是錢,其發力Robotaxi,真正盯的是棋盤之外的局。
根據36氪消息透露,發力Robotaxi,英偉達的目標是通過實際項目,驗證其從GPU芯片到物理AI大模型的全鏈路工程能力,從而更精準地定義下一代「物理AI」所需的基礎設施與生態標準。
自動駕駛不僅是業務擴張,更是爭奪未來產業技術主導權的關鍵戰場。過去,互聯網從 PC 過渡到移動互聯網,硬件迭代直接重塑了生態與產業鏈。
百度曾憑搜索與阿里、騰訊並稱「BAT」,卻因錯失移動端船票,市值被大幅拉開。
如今,自動駕駛接棒成為「物理 AI」最先落地的超級場景,意義遠勝於PC向手機時代的過渡。
誰能把車載芯片、操作系統、數據閉環和全球標準握在手里,誰就更可能擁有下一個十年機器人時代的話語權——這一次,百度不想再掉隊,黃仁勛們更想直接寫規則。
黃仁勛多次公開表示,自動駕駛=第一款大規模商用的「機器人」。
如果它能在複雜的交通中安全行駛,就意味着英偉達的芯片、算法和安全框架已經具備讓任何機器人落地的能力。
對於英偉達來講,自動駕駛意味着芯片、算力等產業的變革。
而Robotaxi更像是自動駕駛中的「高考」,題目最難、監考最嚴。
誰能在這場公開、全天候、大規模、無安全員的考試中拿到高分,誰未來在自動駕駛領域取得的成就可能就越大。
女版巴菲特「木頭姐」曾對於Robotaxi毫不吝嗇地預測,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大致為10萬億美元,她預測範圍最廣,不僅包括出行服務收入、還涉及平臺估值、能源、數據等衍生市場。
所以巨頭們此時爭相押注Robotaxi,真正在意的可能並非這項業務本身,而是誰能借它拿下下一輪產業革命的發令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