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李想的關鍵一役

2025-09-22 17:28

距離理想i8上市已過去一個多月,但關於這款車的熱度並未下降。社交媒體上,關於其與競品之間的對比、以及車型定位之爭等話題仍有持續討論。與此同時,其產品配置與定價策略也引發部分用户不滿,受此影響,理想股價在i8發佈后跌幅超20%

面對市場反饋,理想迅速作出調整。一周后,公司宣佈將i8三個版本整合為一,統一定價為33.98萬元,這一舉動被外界普遍解讀為「變相降價」。李想本人也發文承認先前決策存在失誤,稱此前陷入了「慣性思維」,並將新配置車型稱為「聽勸版」。價格調整之后,理想股價出現一定程度回升。

然而,真正的市場競爭纔剛剛開始。儘管李想曾稱i8在純電六座SUV市場「無對手」,但現實卻充滿挑戰:在眾多強勁對手的「貼身肉搏」之下,理想想要在純電SUV市場「殺出重圍」充滿挑戰。這位曾經的「新勢力銷冠」,已站在了十字路口。

「從上到下不允許關注銷量」

上市一個多月,理想i8的銷量依然迷霧重重。

在官方宣佈車型配置改動的消息后,理想汽車CEO李想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視頻對此事做出迴應,並透露理想 i8 純電 SUV 小訂用户超 3 萬。但據業內人士分析,小定轉大定的轉化率並不高,約為20%。有銷售也透露,調價前i8轉化數據確實不高,更多客户是在線下對比、試駕后才下單。

從一線銷售的反饋來看,i8確實面臨不小的市場壓力。有銷售坦言:「i8銷量其實還可以,但不如預期理想」。其表示,六座車的受眾本就有限,難以像L6一樣成為走量車型;加上同期多款同級車型上市,價格配置接近,競爭異常激烈。另有銷售預計,i8上市后的一個月訂單約1.3萬台。

更多的銷售人員表示,公司內部對銷量的態度也發生了明顯轉變。今年以來,李想在內部強調「從上到下不允許關注銷量,只專注於用户服務」,為此他們避免談論新車到底「爆了還是沒爆」。這與理想汽車的戰略主張變化有關。

理想第二產品線負責人張驍此前在接受晚點LatePost的採訪中表示,理想汽車今年更強調「足夠強的造血能力和健康的經營基盤來保證能夠穿越周期」,而不是為生存擔憂,基於此他們對外不講具體銷量數字、對內也不用銷量目標去牽引銷售團隊以外的部門。

第三方數據也從側面反映出i8目前的市場表現。84日,車fans創始人孫少軍在其直播中表示,理想i8大定數據約6000台。而根據懂車帝最新統計的數據,理想i8八月份的銷量為2212輛。如若以此數據橫向對比其他品牌的同類型車型,i8的訂單表現並不突出。

面對市場現實,李想仍保持相對樂觀的預期。91日,李想在微博發文透露自己對i8的預期:希望i8首階段在9月底前交付超8000台、衝刺1萬輛,未來月銷量則希望能穩定在6000輛。

線下門店的實際情況顯示,i8仍保持一定熱度,但消費者的選擇更加理性。在北京合生匯五樓的新能源汽車展廳,作者觀察到,半小時內至少有五批家庭用户前來看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顧客會同時體驗鄰近的蔚來ES8,綜合比較空間、配置與乘坐舒適性。

消費者在實際對比后做出的選擇,更能説明i8面臨的市場挑戰。二胎家庭用户魏明原本計劃購買六座車,卻在對比i8ES8后,因儲物空間和第三排實用性的差異,最終選擇了ES8i8沒有前備箱,后備箱放置嬰兒車后第三排只能調整至90度,部分消費者感覺坐着不舒服,但ES8可以正常坐。「而且i8要等到11月提車,交付時間過長,ES8 9月下旬就能交付,時間更合適。」

當被問及理想i8的核心競爭力時,銷售人員的回答也反映了當前電動車市場的同質化現狀。銷售人員坦言:「現在的汽車同質化很嚴重,沒有哪項功能是我們有其他品牌沒有的。我們的亮點可能就在於性能會比其他的好一些,就像蘋果和安卓手機一樣。我們的語音交互、智駕等方面比他們體驗感會更好」。

六座SUV紅海

今年八月,理想CEO李想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理想i8因切中純電續航、家庭舒適與智能體驗等深層需求,處於「有沒有」的賽道,其產品定位和產品力上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但不少網友在該帖子下評論,認為李想過於自信和樂觀。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中大型、大型SUV累計零售164.6萬輛,同比增長52.5%;其中新能源車型銷量133.1萬輛,滲透率超80%。中大型純電SUV細分市場成為今年最炙手可熱的賽道之一。

乘聯會指出,新能源大SUV車型的持續熱銷是用户需求、產品力和車企戰略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內獨特的消費觀、家庭出行需求以及增換購推動了消費者對這類車型的青睞;空間優勢和智能化體驗大幅提高車型競爭力;此外,大SUV的溢價空間也促使車企更願意推出該類產品。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盛夏,理想i8需要正面對抗多個強勁對手。包括第三代蔚來ES8、樂道L90、問界M8純電版,以及八月突襲上市的特斯拉Model YL。它們不僅在價格上層層圍堵,更在空間、續航與智能方面展開全方位較量。

價格成為各品牌競爭的首要戰場。理想i8定價33.98萬元,與Model YL 33.9萬元的價格接近,但全新蔚來ES8已大幅降價至30.88-41.68萬元,形成強烈壓制。樂道L90則以30萬元以下的定價強勢入場,一位樂道銷售告訴作者:「i8有的‘冰箱彩電大沙發’我們都有,L90可以説是直接對標理想i8,而我們的優勢就在於價格更低。」根據售價,樂道L90價格與理想i8之間差了近7萬元。

除了價格,空間實用性也是家庭用户關注的重點。i8車身尺寸為長5085mm,寬1960mm,高1740mm,軸距3050mm。除Model YL外,樂道L90、蔚來ES8與問界M8在長寬高及軸距上均超越理想,且均配備前備箱和更大后備箱,更契合家庭出行的儲物剛需。理想i8也因僅有后備箱,且下沉空間小而受到用户的詬病。

續航能力是六座SUV能否支持長途出行的重要因素。在銷售人員看來,續航能力則是理想i8的主推亮點之一。CLTC720km,支持5C超充,10分鍾補能500km,銷售強調「可將其當作油車使用」。對比競品,特斯拉Model YL751km,樂道L90續航為605km,問界M8705km,蔚來ES8635km

在智能化層面,各品牌則展現出不同的技術路徑。理想i8搭載激光雷達和英偉達Thor-U芯片,算力達700TOPS,支持全場景NOA和自研的VLA司機大模型。對比來看,樂道L90採用純視覺感知方案,蔚來ES8傳感器與芯片等硬件豐富;特斯拉FSD採用視覺方案,且需額外花6.4萬元買斷。問界純電版M8搭載華為最新的ADS 4.0輔助駕駛系統,其智駕能力已積累起不錯的口碑。

整體來看,當前純電六座SUV市場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除特斯拉Model YL依然堅持「極簡風格」之外,國產新能源車型在配置、外觀及內飾方面呈現高度同質化趨勢,續航和空間、智能化等則各有優劣。在這場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真正的決勝關鍵或將落在價格、核心技術實力、駕駛體驗等指標上。

關鍵一役

作為理想汽車首款純電SUVi8自誕生之初就肩負着開拓純電市場的重任。然而,其純電之路起步並不順利——此前被寄予厚望的高端MPV車型MEGA受挫,引發外界對理想純電戰略的質疑。

MEGA的影響,原定2024年上市的i8被迫回爐調整,直至今年7月底才正式推出。也因此,i8不只是一款新車,更是理想能否打贏純電翻身仗的關鍵一役。

理想亟需一款成功的純電產品證明,除了增程技術,它同樣具備定義爆款純電車型的能力,也能為理想汽車找到新的增長點。然而從目前的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來看,i8想成為預期中的爆款充滿挑戰。

財報顯示二季度理想汽車總營收為302億元,同比下滑4.5%,低於市場預期的324.7億元;具體到主營車輛銷售業務上,理想汽車交付量為111,074輛,同比微增2.3%。值得注意的是,在銷量上漲的情況下,理想第二季度銷量收入為289億元,同比下降4.7%

理想汽車在財報中作出的解釋是:同比汽車銷售收入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產品組合不同導致平均售價下降、向客户提供利息補貼以及銷售獎勵增加,但部分被汽車交付量增加所抵消。

這與理想銷量依賴低價車型密切相關。根據懂車帝的數據,二季度理想L6的累計銷量為52007輛,佔總銷量的半壁江山,成為主力銷售車型。與此同時,理想汽車中高端車型L7L8L9第二季度銷量為26391輛、15824輛、13451輛,同比去年的30932輛、16111輛、19980輛,皆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拖累了整體營收表現。

事實上,這並非毫無預兆。今年5月,理想就將全年銷量目標從70萬輛下調至64萬輛。過去8個月,理想累計銷量為26.3萬輛。接下來的四個月理想汽車要完成全年任務,非常有挑戰。

最新的交付數據進一步印證了市場的擔憂。八月交付數據顯示,理想新車銷量為28,529輛,同比下滑41%,這已是理想汽車自6月以來連續第三個月銷量下滑。

儘管市場挑戰客觀存在,但理想汽車的資金實力,為i8的突圍提供了基礎。根據理想最新發布的財報,理想汽車二季度淨利潤為11億元,已連續11個季度實現盈利,其中現金儲備高達 1069 億元,仍是蔚小理三家中的「現金流儲備之王」。

即便如此,面對市場競爭壓力,李想也終於公開承認了產品迭代的問題。在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他坦言:「在技術平臺和產品的更新上,我們會加快迭代的速度。現在遇到的問題是我們出一次牌,同行會出兩次牌,所以我們的整個迭代頻率相當於讓同行看着我們的牌和我們打牌。」

然而,僅靠加快迭代遠不足以應對當前的危機。理想正面臨「青黃不接」的挑戰:增程優勢不再,純電與智能領域尚未建立新壁壘。即將於九月底上市的i6,已成為理想「不容有失」的關鍵戰役。李想稱i6是理想至今為止最好開的產品,「有信心讓它成為中大型5座純電SUV里最具競爭力的產品」。

儘管作為目前仍處於盈利狀態的新造車企業,其仍有一定緩衝時間,但試錯空間已越來越少。接下來能否突圍,或取決於i系列能否爆發、增程市場能否煥新、以及自研的VLA智駕能否實現技術領先。(轉載自深網騰訊新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