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18:38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北京商報)
2014年,人民銀行成立綠色金融工作小組。十年來,綠色金融在中國實現了規模和質量躍遷式增長,已成為推動經濟綠色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柱。邁向新的十年,發展綠色金融的焦點亦悄然變化。
9月20日,在「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綠色金融創新與合作論壇」上,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政策標準的統一與國際協同、產業轉型需求與金融供給,成為嘉賓熱議的綠色金融發展核心方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AI、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賦能,為綠色轉型提供了更具穿透力、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金融支持體系。
政策體系持續完善
「發展綠色金融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舉措。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凸顯行動緊迫性,綠色金融已成為經濟綠色轉型核心工具,全球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品不斷創新,國際合作需求凸顯。」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尹艷林表示。
歷經十年發展,我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日趨完善,產品創新成果豐碩,市場規模居世界前列,且國際合作成果豐碩,為全球提供了中國方案。
回顧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的建設成果,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張蓓介紹,一是發佈《綠色金融支持項目目錄》,統一除股票外的各類綠色金融產品界定標準,新增綠色消費和綠色貿易門類,首次實現「生產—流通—消費」全鏈條覆蓋。二是加快轉型金融標準的制定和使用,推動傳統高碳和難以減排領域的低碳轉型。鋼鐵等四大行業轉型金融標準在部分有條件、有意願的地區試用,注重轉型金融產品開發與數字賦能,已發放轉型貸款超600億元,同時滾動研製第二批7個行業轉型金融標準。三是啟動《生物多樣性金融目錄》試用,該目錄對標國際並立足國情,銜接現有綠色金融標準,建立「目錄列示+原則引導+負面約束」的立體化體系,促進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合理平衡。
中國證監會債券監管司二級巡視員倪改琴補充道,2025年2月發佈的《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豐富了資本市場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產品制度體系。另在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信息披露指引》實施后,截至2025年4月30日,2024年A股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率超過45%,近3年披露家數年均增長15%;超過1500家上市公司不同程度披露了碳排放量情況,近3年披露家數年均增長50%以上,滬深300指數成分股温室氣體排放量指標披露率接近90%。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水平與國際相比,在界定標準、激勵機制、產品規模和國際合作等領域相對領先;但在可持續披露準則落地、碳市場的流動性和金融屬性、ESG資管和氣候風險分析管理等方面也有不足。尤其在轉型金融方面,雖已起步,還面臨標準覆蓋面小、企業編制轉型計劃的能力缺乏等瓶頸。
因此,完善政策體系也將成為綠色金融下一個十年的持續性發展目標。尹艷林強調,需加大力度推動綠色金融創新與合作。建議重點支持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低碳高技術行業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動金融機構轉型,並加強國際合作與標準互認。
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副主任林山指出,應從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方面發力。從政府層面,可繼續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税、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積極打造有利於綠色投融資的營商環境,加快完善國內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及綠色金融發展框架。從社會層面,企業和金融機構可以發揮資本充足、金融創新能力強的優勢,大力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資金和可行性強的融資方案。
產業轉型挑戰仍存
在「雙碳」目標推進過程中,能源、基建等重點行業的轉型需求日益迫切,而金融供給如何精準匹配成為業內熱議焦點。
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泉城介紹,作為能源央企,華電集團正通過「擴綠、提質、增新」三大舉措踐行「雙碳」目標。一方面,向西北沙戈荒大基地、西南水風光一體化、海上風電集羣發力,沙戈荒已拿到四個大基地項目,牽頭開發總裝機規模近6000萬千瓦,同時對滿足收益率標準的小項目也不放過;另一方面,通過傳統能源的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在氫能、儲能、碳捕集等技術及零碳產業園、虛擬電廠等領域開展創新。
但李泉城也坦言,轉型中面臨三重挑戰:一是系統性挑戰,西北新能源基地本地消納能力有限,電力外送需求與電網建設不同步,且新能源「靠天吃飯」,需要傳統能源兜底,火電頻繁啟停又面臨設備大量升級改造的投入;二是技術性挑戰,物理、化學等儲能技術路線多樣,氫氨醇等能量轉換路線選擇也需進一步探索,發電與用電平衡技術有待突破;三是經濟性挑戰,部分能源項目成本高、收益不確定,若無法達到合理收益率,將違背市場經濟規律,難以持續。
中國電建海外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天福則提出,「低成本、高效率、個性化」的融資服務,是企業對於金融機構的核心訴求。「新能源項目開發周期短,很多項目兩年內就能完成,需要快速響應的融資支持;同時,不同國家項目的信用結構、商業模式差異大,需要量身定製的融資產品。」
更重要的是,「希望金融機構關注項目本身的可行性,而非單純依賴股東擔保,推出更多無追索權的項目融資,通過合理的信用結構和風險分擔,提升項目經濟可行性」。楊天福説道。
金融機構也在積極探索解決方案。從中信證券的實踐經驗來看,2024年其完成517億元綠色債券與資產證券化業務,發行了碳中和債券、低碳轉型債券等創新產品;推動華電集團清潔能源公募REITs上市;在多省市落地碳回購業務。在中信證券投資銀行管理委員會委員、董事總經理王超男看來,無論銀行、保險、證券,金融機構的行動關鍵都在於圍繞企業切實需求,打造全生態、全產業鏈的境內外一體化金融方案,讓綠色金融真正成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
匯豐銀行可持續發展部氣候事務總監袁圓指出,當前擴大轉型金融面臨金融機構端、企業客户端,以及金融和產業生態端的不同挑戰,需通過銀行內部制度及能力建設,更好地滿足新興氣候技術領域對創新金融工具的需求;賦能企業制定可信的轉型規劃,降低信息不對稱;加強生態系統建設,實現供給端與需求端協同轉型,並通過完善市場機制例如碳價等激勵企業深度轉型。匯豐在這三方面已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發布集團首份淨零轉型計劃、開展客户轉型計劃評估與溝通、探索創新的氣候解決方案等,未來匯豐將持續通過推廣國際合作賦能行業發展、創新金融產品,發揮好「橋接東西」的關鍵作用。
AI與區塊鏈打開綠色金融新空間
技術紅利的覆蓋,為破解產業鏈轉型痛點提供新思路。在這其中,包括AI、區塊鏈、RWA等數字科技將發揮重要作用。
綠色金融長期面臨的核心痛點在於「綠色」的識別、度量和核證。傳統方式高度依賴企業自行提供的報告,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易引發「洗綠」爭議等問題。數字技術的首要貢獻,即在於為環境效益的可衡量、可報告、可覈查提供瞭解決方案。
螞蟻數科新能源和可信產業事業部總經理趙帥央指出,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完美契合了綠色資產可信化的需求。通過將光伏電站、儲能設備、充電樁甚至碳資產「上鍊」,確保了底層資產數據的真實性與透明度。而人工智能特別是垂類大模型,則解決了海量數據的處理與價值挖掘問題。趙帥央介紹,其「能源AI大模型2.0」已能實現高精度的發電量預測和電價預測,這不僅提升了資產運營效率,更重要的是為未來收益提供了更可靠的測算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技術之於綠色金融,已從「輔助工具」升級為「核心驅動」。它正在破解信息不對稱這一金融核心難題,推動信用機制從主體信用向資產信用轉變,並將服務範圍從大型項目延伸至千家萬戶。
簡單來講,當一座光伏電站從建設到運營的全生命周期數據,如輻照度、發電量、電網調度、收益情況都能被實時記錄、分析並可信化呈現時,金融機構的評估重點就可以從「母公司實力如何」轉向「這個項目本身是否賺錢」。正如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客户行業事業部總經理張洋指出,現代企業管理系統正從「價值反映」向「價值創造」升級,通過採集和洞察更前端、更實時的業務數據為每一份綠色資產的運營績效進行精準畫像,並利用生成式AI推動經營和投資決策。
「隨着光伏行業進入‘平價時代’且應用場景愈發碎片化,項目規模變小、風險識別難度加大,傳統的融資模式難以有效覆蓋。因此,需要基於數字技術構建全新的生態系統和商業模式,通過更靈活的融資租賃、收益權共享等模式,激活龐大的長尾市場。」隆基綠能分佈式事業羣總裁蔣東宇説道。
北京商報記者 岳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