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18:00
(來源:上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本期主講人
張和睿
上銀基金基金經理
復旦大學應用統計碩士,6年證券行業從業經歷,長期深耕可轉債研究領域,能力圈涵蓋製造業和科技成長行業。
01
市場回顧
國內利率債市場方面,9月以來國內利率債市場呈現震盪調整態勢,長端收益率小幅上行。9月3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1.80%,隨后受多重因素影響波動上行,截至9月17日收於1.83%,期間一度衝高至1.833%。短端表現相對穩健,2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39%微升至1.43%,而30年期長端收益率上行更為明顯,從2.09%升至2.15%,反映市場對長期利率風險的定價調整。資金面整體寬松,央行通過逆回購和買斷式逆回購持續注入流動性,9月累計淨投放超1900億元,DR007中樞穩定在1.45%左右,但中旬受權益市場上漲帶動,券商自營加入賣盤行列加劇長端波動。經濟數據方面,8月CPI同比下降0.4%顯通縮壓力,PPI降幅收窄至2.9%,儘管政策寬松預期仍在,但短期供需博弈下,利率債市場延續區間震盪特徵。(數據來源:wind)
信用債市場方面,9月以來,信用債整體跟隨利率債調整,中長久期調整幅度更大,曲線整體走陡峭。具體看,城投債收益率普遍上行1-12BP,其中三年內上行幅度約3bp,10Y以上普遍上行超過5bp,利差方面由於資金價格相對較低,所以有套息空間的3年內城投債利差整體收窄。金融債方面,銀行二級資本債普跌,跌幅大於同久期普通信用債,由於公募負債不穩,公募持倉較多的銀行二級資本債走勢相對偏弱。(數據來源:wind)
權益和轉債市場方面,截至9月17日,本月權益市場呈現普漲行情,其中上證指數上漲0.48%,滬深300上漲1.21%,創業板指上漲8.90%,轉債市場方面,中證轉債上漲0.70%,轉債整體表現較好。分行業看,電子、汽車、電力設備等行業表現較好,銀行、美容護理、食品飲料等行業表現較差。(數據來源:wind)
海外市場方面,9月初至17日,美國經濟呈現「通脹微升+就業降温」特徵。8月CPI同比升至2.9%,食品與能源價格成主要推手,核心CPI穩定在3.1%;但非農就業下修91.1萬人創紀錄,初請失業金人數達26.3萬新高,製造業PMI連續六月收縮。受疲軟數據推動,10年期美債收益率從4.2%降至4.06%,市場押注美聯儲降息,期貨淨空頭回落。美元指數震盪下行,從97.84跌至96.5下方,CFTC美元淨空頭擴大至57.1億美元。人民幣匯率逆勢走強,美元兑人民幣中間價從9月1日7.1385升至17日7.1094,外資對人民幣資產配置需求升溫,反映中美政策預期分化下的匯率再定價。
02
市場展望
利率債市場方面,9月18日及以后,短端國內政策保持定力,央行通過逆回購和MLF持續淨投放維持流動性寬松,DR007中樞穩定在1.45%,但8月核心CPI連續第四個月回升制約全面降準空間,貨幣政策更側重結構性工具。經濟基本面呈現「弱復甦+低通脹」特徵,8月CPI同比降0.4%顯通縮壓力,但PPI降幅收窄釋放積極信號,市場對政策加碼預期猶存卻難成強驅動。超長期特別國債續發帶來供給壓力,但央行買斷式逆回購等工具可靈活對衝,緩解市場波動。綜合來看,利率債收益率大概率延續區間震盪,長端受交易盤博弈上下波幅較大,短端隨資金面松緊小幅波動,預計10年期國債收益率或在1.75%-1.85%區間寬幅震盪。
信用債市場方面,上證指數3800點高位震盪,公募負債是否穩定仍有待觀察,如果短期仍有被贖回資金流向理財或銀行自營,根據其風險偏好,中短利率信用更受偏好,公募持倉較多的二級資本債和超長信用債表現將相對較弱,反之二級資本債將有一定配置價值,具體擇券:
1.金融債:銀行二永債從估值角度看性價比較高,等到公募負債穩定后再介入會有更好的持有體驗;
2.城投債:1Y內短債擇高買入,3-5年市場有分歧,但調整幅度相對超長債較小,可以介入一些超調券;
3.產業債:3Y以內的煤炭、鋼鐵債;推薦關注2Y內央國企地產債的一級發行及迴轉售機會。
權益市場方面,當前中國市場正處於低利率環境下資產配置邏輯重構的關鍵時期。權益市場雖面臨估值高位與短期擁擠度上升的壓力,但中期內因政策支持、企業盈利修復及金融改革推進,仍具備配置價值。保險與外資機構傾向於增配權益,尤其關注高股息、成長科技及順周期資產,整體市場呈現「固收打底、權益增配」的趨勢。轉債市場方面,當前正處於估值分化與結構性行情交織的階段。高評級、大盤轉債在本輪行情中跑輸市場,主因市場風格偏向中小盤成長、利率上行削弱債底保護及條款博弈價值弱化。然而,在市場震盪加劇的背景下,其防禦性和稀缺性或將帶來配置價值的提升。同時,新券上市表現強勁,顯示市場對優質標的的偏好,但短期內市場進入空窗期,次新券估值或抬升。權益市場雖整體偏強,但轉債因其資金屬性和估值壓力,表現相對滯后。未來策略上應關注估值修復潛力較大的中低價高評級轉債,以及受益於風格切換和周期反轉的標的,如光伏、電力、公用事業等。此外,強贖后轉債表現偏強,顯示其正股驅動邏輯增強,但需警惕估值壓縮和正股波動帶來的風險。
03
熱點關注
如何看待美聯儲9月議息會議
北京時間9月18日凌晨2點,美聯儲於9月議息會議決議中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4.0-4.25%區間,與市場預期相符。這是自去年9月、11月、12月美聯儲連續三次降息后,時隔9個月再度啟動降息。
會議聲明有兩處變動:
其一,對就業的表述有所弱化,刪去「勞動力市場依舊穩健」,增添「委員會判定就業的下行風險有所上升」;
其二,在通脹表述方面,增加了「通脹有所回升」。值得留意的是,剛獲特朗普提名成為理事的米蘭此次投下反對票,其主張降息50個基點;而上一次會議投反對票且主張降息25個基點的沃勒和鮑曼,本次則投出贊成票,並未要求補償式降息50個基點。
從點陣圖來看,相較於6月,本次利率點陣圖顯示,美聯儲官員的中位數預期為,年內降息次數從2次增至3次,2026年和2027年依舊維持各降息1次不變,並且新增了2028年不降息的預期。在全部19名官員里,仍有9人主張年內降息2次或更少。所以,整體而言,本次點陣圖隱含的降息傾向僅稍有強化,同時也反映出美聯儲內部存在較大分歧。
在經濟預測方面,GDP增速上,2025至2027年的預測均有小幅上調;失業率方面,2025年預測維持不變,2026年和2027年的預測均小幅下調;PCE和核心PCE通脹方面,2025年和2027年的預測保持穩定,不過小幅上調了2026年的預測。與彭博一致預期相比,美聯儲對2025年GDP的預測比市場更為樂觀,其他指標的預測則十分接近。頗為奇特的是,美聯儲在會議聲明中着重強調了就業下行風險,但經濟預測卻顯示對就業前景更為樂觀,這種背離情況並不常見。
鮑威爾在講話中稱,勞動力市場的下行風險是此次決策的關鍵要點,修訂后的就業數據表明勞動力市場已不再穩固。預計關税推動的價格上漲在今年和明年還會持續,不過預計這只是一次性上漲,通脹大幅上行的風險已有所降低。風險平衡的改變意味着,需要朝着中性方向採取行動。此次降息可視為一種風險緩釋型降息,50個基點的降息幅度未獲廣泛支持。官方經濟數據足夠可靠,足以指導工作開展。同時,鮑威爾堅定表示致力於美聯儲的獨立性,並未考慮以其他方式納入「第三使命」。
會議結束后,資產價格出現波動,美股和黃金先漲后跌,美債收益率和美元指數先降后升。截至9月18日收盤,標普500指數下跌0.1%,納斯達克指數下跌0.3%,道瓊斯指數上漲0.6%;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行6.1個基點,至4.09%,美元指數上漲0.4%,至97.0,現貨黃金下跌0.8%,至3658.9美元/盎司。
在降息預期變化上,會議之后,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變動不大。利率期貨隱含的10月降息概率維持在80%左右,年內剩余降息次數仍維持在1.8次左右,即10月和12月連續降息的概率約為80%。
整體來看,本次會議基調偏中性。美聯儲雖強調就業市場下行風險,需調整政策立場,但經濟預測卻較為樂觀,而且鮑威爾明確指出這是一次「風險緩釋型」降息。也就是説,當前就業市場面臨的風險並非十分嚴重,無需通過大幅降息來應對,當下的降息更多是預防性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令市場感到失望。展望未來,美聯儲10月連續降息的可能性較大,然而12月以及2026年是否還會連續降息,核心取決於就業數據能否觸底回升,以及下任美聯儲主席的提名結果,仍需持續關注后續動態。
04
債券知識小課堂
美國轉債市場簡述
作為全球可轉債市場的發源地,美國不僅是首個推出可轉債產品的資本市場,更是當前存量規模最大的市場。該市場參與主體廣泛多元,且可轉債品類豐富、結構複雜。歷經逾百年的發展演進,美國可轉債市場先后走過了「初期發行無序混亂」「新證券法實施導致發行效率下滑」「定價理論體系逐步成熟」「產品條款與結構設計持續創新」等關鍵階段。如今,美股市場中的多數可轉債被歸類為高級無抵押債券,這類產品在期限設置與票面利率定價上差異顯著,流動性水平與純債市場相近,但低於股票市場。
從市場運作機制與產品結構來看,美國可轉債市場與我國存在明顯差異,核心區別集中在發行制度、產品結構、條款設計及參與主體四大維度:
發行制度層面:美國企業發行可轉債的決策權歸屬於公司董事會,發行方式可靈活選擇公募或私募。其中,私募發行主要依據144A規則,面向合格投資者開展;發行完成后,產品可進行再註冊,完成再註冊的「144A可轉債」,其流通屬性與公開發行的可轉債完全一致。
產品結構層面:Vanilla可轉債(傳統可轉債)、強制可轉債(Mandatory Convertible Bonds)與可轉換優先股(Convertible Preferred Stocks)是美股可轉債市場的三大主流類型。此外,美股轉債市場的創新活力突出,除滿足傳統融資需求外,還衍生出反向可轉債等結構化產品。
條款設計層面:轉股條款與贖回條款是美股可轉債最核心的兩類條款。從屬性特徵來看,A股可轉債更側重「推動轉股」與「保護投資者權益」,而美股可轉債的債券屬性與博弈屬性更為突出——顯然,這種差異也對應着與A股截然不同的投資者羣體。
參與主體層面:市場參與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採用絕對做多策略的投資者(outright long-only investors),另一類是運用套利策略的投資者(arbitrageurs);同時,做市商在市場中扮演着關鍵角色,是保障定價公允性與流動性充足性的重要支撐。
從歷史收益表現來看,美國可轉債展現出出色的風險收益配比能力,能夠有效提升投資組合的夏普比率。具體到不同類型產品:
傳統可轉債充分體現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核心優勢;而強制可轉債因結構設計中缺失債底保護,且收益上行空間受限,無論是整體收益表現還是回撤控制能力,均不及傳統類型可轉債。從評級維度分析,投機級可轉債在收益彈性上更具優勢,表現更為亮眼。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內容中的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人購買基金時應詳細閲讀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充分考慮自身狀況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本公司作為基金管理人承諾恪盡職守、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產品存在收益波動風險,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和其投資管理人員取得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也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