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16:49
原標題:OpenAI走向「算力帝國」
短短一周,OpenAI拿下三大成果。
9月10日,甲骨文股價單日暴漲36%,創下32年來*單日漲幅。這正是由OpenAI 和甲骨文簽署的一項5年3000 億美元的「天價」雲服務合同影響而來。
9月11日,微軟與OpenAI悄然簽署了一份"非約束性諒解備忘錄",為后者的公司重組開綠燈,同時重申了二者的雲服務「獨佔」模式的結束。
兩件事的背后,實則是同一場算力博弈的不同側面——沒有和微軟之間松綁雲服務獨佔,就無從談起和甲骨文之間的合作。沒有一番拉扯后讓微軟放行「重組」,OpenAI就無法獲得未來融資的自由度,也就無法解決「3000億美元從哪里來」的問題。
而在另一個角落,OpenAI的自研芯片時間線也終於確認。《金融時報》、路透社等多家媒體報道,OpenAI與博通合作的自研芯片將於明年投產,屆時將供內部使用。
在前ChatGPT時代,OpenAI的崛起少不了兩大支援力量。
一個是英偉達,在將近10年前,黃仁勛親自將一臺超算送到OpenAI總部,成為一段佳話。ChatGPT背后模型的訓練,離不開英偉達芯片的支持。
另一個是微軟,其是OpenAI商業轉型中引入的*「金主」,在早期就已經投資上百億美元。沒有這些錢,OpenAI無以應對昂貴的算力成本。
然而,隨着OpenAI的發展,支援力量成爲了束縛手腳的麻繩。英偉達的芯片成本高,微軟能給的金錢與算力也開始不夠用,對二者的高度依賴,讓OpenAI的前路充滿隱憂。
如果説*階段,OpenAI的算力要依靠英偉達和微軟作為柴和火。那麼現在的OpenAI已經來到第二階段:柴太貴,火也不夠旺。
OpenAI逐漸生長出一個「算力帝國」夢,用自己的柴,吸引更多元的火種。
9月17日,在和微軟之間「松綁」並且和甲骨文達成天價合約之后,OpenAI宣佈在美國建設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星際之門」項目,也將落户英國。
而這個消息,緊隨谷歌和微軟承諾在英國建設新的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之后。
OpenAI的「算力帝國」野心,與巨頭比肩。
經過一番與微軟的博弈,OpenAI終於殺出一條血路,但帝國的建立依然需要一磚一瓦,挑戰遍佈前路。
01
9月11日簽署的不具約束力的這份諒解備忘錄記錄了OpenAI商業史上最重要的關係重構。
儘管聯合聲明只有三句話,表面上沒有透露任何信息,但OpenAI的配套聲明中卻隱藏着一條重要線索,即OpenAI非營利實體將持有由該交易促成的新公益公司 (PBC) 的股權,而微軟顯然也將在該公司中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The Information的分析,微軟將獲得重組后OpenAI約28%的股權,成為*的外部股東。按照OpenAI目標5000億美元估值計算,這部分股權價值約1400億美元,遠超微軟140億美元的歷史投資總額。
OpenAI的讓步是有條件的。
作為交換,微軟在OpenAI收入中的分成將大幅削減。
根據雙方最初的合作協議,微軟有權在2030年之前獲得這家初創公司20%的收入。但 OpenAI預計,到2020年,其與商業合作伙伴(即微軟)的收入將約為8%,而今年這一比例略低於20%。
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差額,是OpenAI 將在2030年之前為自己保留超過50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這些收入對於將持續面臨着不斷增加的算力支出壓力的OpenAI而言頗為重要。
OpenAI 表示,根據目前的條款,其非營利部門將獲得超過1000億美元——約佔其在私募市場尋求的5000億美元估值的20%——使其成為世界上資金最充足的非營利組織之一。
對於OpenAI而言,這份新關係條款協議的核心價值更在於獲得了微軟對PBC(公益公司)轉型的正式許可。
而這份轉型批准,則意味着困擾OpenAI近兩年的公司架構及其美后的問題終於有了解決方案,IPO道路正式暢通。對OpenAI而言上市融資,終於成為可能。
要理解這份協議的重大意義,需要回顧微軟與OpenAI關係演變的整個過程。
這場博弈的種子,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埋下。
2019年,微軟以10億美元投資OpenAI,成爲了OpenAI的*雲服務供應商,獲得Azure*雲服務供應權和技術優先訪問權。
彼時的OpenAI還是一個年收入不到1億美元的研究機構,微軟的投資堪稱雪中送炭。
2022年ChatGPT橫空出世后,微軟迅速跟進,在2023年將算力和現金的總投資追加至130億美元,兩家公司進入深度綁定的蜜月期。
微軟為OpenAI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持,OpenAI在AI技術上突飛猛進,而OpenAI又被微軟納入各項雲服務產品中,可以直接調用。
與此同時,持續的成功合作也為微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AI企業來使用其算力服務。
2022年,微軟雲業務的營收增速超過了100%。
但蜜月很快結束。
據報道,微軟的CEO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對2023年11月在OpenAI的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被短暫罷免后迅速復職頗為震驚,從那時起就開始對衝賭注,試圖減少對 OpenAI 的依賴,將其他的大語言模型加入到Azure中。
2024年下半年開始,OpenAI的公司重組成為"房間里的大象"。
作為*投資者,微軟對重組擁有重要發言權,但迟迟不表態,成為OpenAI IPO計劃的*障礙。業內人士透露,雙方在重組條款上進行了激烈博弈,核心分歧在於微軟擔心失去對OpenAI的控制力,而OpenAI則急需擺脫現有架構束縛,獲得大規模融資能力。
而據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此前報道,OpenAI高層在2024開始抱怨微軟在建設新數據中心方面進展緩慢,促使OpenAI在微軟的默許下與甲骨文達成合作協議。
2025年1月,微軟與OpenAI修改了雲協議條款,新協議將微軟對 OpenAI 雲服務的*經營權替換為優先購買權,正式告別了微軟對OpenAI的獨佔時代。
微軟不再作為OpenAI的*雲服務供應商,而OpenAI需要算力時會優先考慮微軟,但OpenAI也可以自由選擇其他供應商。
這一調整也使得OpenAI與甲骨文等公司開展價值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人工智能項目成為可能,並應運而生。
解除獨佔只是讓OpenAI理論上可以追尋更多算力合作,但這些需要巨大的投資。在OpenAI的資金問題面前,重組更加變得迫在眉睫。
也就是説,微軟只解除和OpenAI之間的獨佔,卻不放行重組,OpenAI的「星際之門」就缺了把鑰匙,眼見門立而不得入。
OpenAI當前年收入約127億美元,而Oracle合同的年均支出高達600億美元。巨大的收支缺口,迫使OpenAI必須儘快完成重組和IPO,獲得大規模融資能力。
微軟是OpenAI的主要投資者,因此OpenAI任何架構重組都需要微軟的批准。
這種拉扯狀態一直持續到2025年年中。
期間,微軟開始採購Anthropic等競爭對手的AI服務為其Office 365軟件中的一些新 AI 功能提供支持。而OpenAI則加速與Oracle、Google Cloud等建立合作關係,尋求算力供應的多元化。
雙方都在為可能的"分手"做準備,不斷撕扯。
02
OpenAI之所以要與微軟進行這場博弈,是出於其構建"算力帝國"的宏大野心。
而這個野心的背后,是殘酷的現實壓力——算力,它真的不夠。
ChatGPT的用户規模已經達到10億,訂閲收入超過百億美元,股票更是上漲十七倍,市值達到5000億美元。
爆發式增長相伴的即是龐大的算力需求和天價的算力開銷,給基礎設施帶來了巨大壓力。
今年3月,ChatGPT 4.5更新,帶來了*的圖像生成服務,也成功吸引了所有目光。
然而圖像生成背后是極高的算力需求,不足的算力,造成了屢次更新延迟和服務中斷,用户抱怨頻頻。
奧特曼反覆表示OpenAI的GPU已經用完,「我們的GPU正在崩潰」,在社交媒體上大呼,「誰能儘快提供GPU,請給我打電話!」
反覆的GPU用完的抱怨道出了OpenAI面臨的核心困境——算力短缺已經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而算力支出也將成為持續的*成本壓力。
更大的壓力來自未來。
據The Information報道 ,OpenAI預計2029將耗資1150億美元,這一數字比該公司之前的估計高出約800億美元。這一增長中,對自有數據中心服務器芯片和設施的投資將是其現金消耗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OpenAI估計,2030年研發支出仍將佔營收45%,推理運算成本則佔約25%,意味着該年度一半收入將用於租賃雲服務器。
訓練下一代GPT模型、向AGI(通用人工智能)衝刺,都需要海量的計算資源。在這種情況下,依賴單一供應商不僅存在供應風險,也限制了發展空間,而將數據中心、服務器、算力都握在自己手中,也是控制成本的一大手段。
進化中的OpenAI,開始試圖打造自己的算力帝國。
與甲骨文的3000億美元合作,正是OpenAI算力帝國夢想的重要一步。
這份5年期合同將為OpenAI提供4.5千兆瓦的數據中心容量,相當於兩個三峽大壩的發電量,約450萬戶家庭消耗的電力,足以部署超過200萬枚芯片運行。
這一合作也正是OpenAI 「星際之門」 數據中心建設計劃的一部分。
根據規劃,甲骨文將在懷俄明州、得克薩斯州、密歇根州等地建設專門的AI數據中心,為OpenAI提供定製化的基礎設施服務。
算力帝國的構想遠不止於此。OpenAI與博通的100億美元芯片合作協議,瞄準的是打破Nvidia在AI芯片領域80%的市場壟斷。代號為"Titan"的定製AI芯片採用3納米先進製程,計劃2026年量產。這不僅能降低芯片成本,更重要的是獲得技術自主權。
OpenAI的整個星際之門計劃更為宏大。這個由OpenAI、軟銀、甲骨文聯合推進的項目,計劃在4年內投入5000億美元,在美國本土建設大規模AI基礎設施網絡。*設施已在德克薩斯州阿比林投入運營。
按照規劃,星際之門將成為全球*的AI計算集羣。
OpenAI的算力野心還延伸到了國際市場。
就在昨天,隨着特朗普總統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這項原本僅僅在美國建設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項目,也將落户英國全國多地。英偉達和英國AI基礎設施初創公司Nscale 合作,將3.1萬個GPU落地英國。
在英國的星際之門計劃中,OpenAI將提供其AI技術和培訓AI技能的OpenAI學院。
此外,據知情人士透露,OpenAI正在與沙特阿拉伯等中東國家探討建設算力中心的可能性,利用當地豐富的能源資源和戰略位置,打造面向全球的AI基礎設施網絡。
OpenAI不只是想成為AI算法的*,奧特曼的野心,直指AI基礎設施的生態主導者。
03
算力帝國的夢想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
*的問題是:錢從哪里來?
OpenAI的初始資金投入是無償捐贈,以人類福祉為口號和目標,也或許是爲了特殊的税務地位,OpenAI創立時是一個非盈利組織性質的研究實驗室。
隨着商業化進程的推進,其非盈利性質不斷遭受質疑,引發風波,也為大規模融資帶來了巨大難題。
2023年11月,非營利董事會突然解僱奧特曼,差點引發公司崩潰。雖然奧特曼在員工和投資者壓力下重新迴歸,但也暴露了其問題:運營一家千億美元公司的CEO,竟然可以被突然罷免,被罷免的本人提前不知情,*投資者微軟也同樣一臉懵。
而在另一面,馬斯克則於2024年2月起訴奧特曼,稱其背離了最初的非營利使命,成爲了微軟事實上的閉源子公司。
經過2024年底的公司重組,OpenAI當前採用了一種雙層架構。非營利組織OpenAI Inc控制着的營利實體子公司OpenAI LP,宣稱將用營利性的成功支持更強盛的非營利事業。
這一方案也一直遭受兩方面的質疑。
在前員工、AI倫理學者和監管機構的多重壓力下,儘管OpenAI一直試圖轉變為營利性機構,今年五月,OpenAI暫時妥協,放棄了營利性轉型,併發布公告稱,OpenAI將繼續由現有非營利組織控制,而OpenAI現有的營利性機構將成為一家公益公司。
PBC(公益公司)轉型,或許是OpenAI找到的*解決方案。
這種模式允許公司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保持對社會使命的承諾。在新架構下,非營利OpenAI Inc.將持有約20%股份(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並保留"黃金股"否決權,確保AGI安全等關鍵決策不被資本綁架。其余80%股份將由OpenAI PBC持有,可以正常進行IPO和融資。
這種設計下非營利組織獲得了史無前例的慈善資產,如其公告中所言,成為全球最富有的慈善機構,而投資者也可以享受無上限回報,OpenAI也獲得了戰略自主權。
不過,OpenAI的本次轉型也面臨嚴峻的監管挑戰。
OpenAI因其非營利性地位,正受到加州監管機構的審查。加州總檢察長肩負着保護慈善資產的重任,因而正在對這筆史上*的慈善資產轉移進行嚴格審查。
而就在9月初,人工智能巨頭OpenAI正在考慮離開其加州總部。
今年3月,OpenAI完成了400億美元融資,然而,此輪融資帶有附加條件,如果 OpenAI 不在 12 月 31 日之前重組為營利性實體,其總投資可能會削減至200億美元 。
時間壓力巨大,OpenAI必須在2025年底前完成重組。
這筆融資對於OpenAI支撐鉅額算力投資至關重要,重組又是未來的融資自由度的基礎,任何延迟都可能打亂整個戰略部署。
這就是為什麼微軟成為OpenAI「算力帝國」路上的卡點,也是為什麼OpenAI和微軟拉扯多時,最終以28%的股份作為交換換取「放行」。
如今,OpenAI終於解決這個關鍵卡點,重組成為可能,IPO和外部融資就在眼前,算力帝國的建設已經佈局初現,接下來,到了「施工」的時候。
04
然而,這不意味着OpenAI的算力帝國一定可以建成。
即便順利完成重組,OpenAI的算力帝國之路依然荊棘遍佈,資金缺口,技術路徑的可能性都還是巨大的問題。
OpenAI仍然是一家燒錢的初創公司。年收入127億美元對比年支出600億美元,這種收支失衡短期內很難改善。即便IPO成功,OpenAI也需要持續的大規模融資來支撐基礎設施建設。
市場對5000億美元估值的質疑聲接連不斷。據CNBC報道,D.A. Davidson分析師吉爾·盧里亞(Gil Luria)警告稱, OpenAI仍然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其籌集資金的能力有限,而甲骨文超過90%的訂單來自OpenAI單一客户,這種集中度"顯著降低了投資吸引力"。
技術路徑的不確定性也是另一個風險,AI技術發展的速度依舊令人猶疑,如果技術進展不如預期,OpenAI的鉅額投資可能面臨浪費風險。
與此同時,競爭壓力也在加劇。
xAI從零開始僅用了 122 天在孟菲斯建成了AI 訓練集羣 Colossus 1,擁有約 20 萬台 H100/H200 和約 3 萬 GB200 NVL72,至今仍是規模*的完全可運行的單相干集羣。
儘管與 OpenAI 、 Meta 和 Anthropic 正在建設的千兆瓦級集羣相比,Colossus 1 約 300 兆瓦的規模並不龐大,但根據獨立分析機構semi ainalysis預測,依靠英偉達的投資,2025年第三季度,xAI的單個數據中心總容量將超過 Meta Superintelligence 和 Anthropic,從而在Colossus 2上市時能夠在計算能力上再次超越大多數競爭對手。9月16日,馬斯克就在X上炫耀,從太空就能看到位於孟菲斯由壯觀的Colossus ||超算集羣排列出的巨硬(MACROHARD)字樣。
OpenAI聯合創始人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在9月16日發佈的訪談中談到,算力將成為限制創造力的瓶頸。誰控制了算力,誰就控制了AI的未來。而作為星際之門計劃的*,OpenAI究竟能否保持其地位,實現這一巨大的計劃?
地緣政治因素帶來的額外複雜性也增添了新的變數,當下,中 美在AI領域的競爭也蔓延到了AI基礎設施的部分,隨着中國數據中心、AI集羣的不斷建設,美國相應的建設也更加緊迫。
OpenAI的算力帝國,某種程度上承擔着提升美國AI競爭力的使命。星際之門計劃在英國的開展作為特朗普訪英的副產品,也可見美國借OpenAI全球佈局自身的算力帝國的野心。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微軟與OpenAI的這場博弈,遠超出了兩家公司的利益糾葛,它是AI時代權力格局重新分配的縮影。
Oracle的股價狂歡和微軟的戰略讓步共同見證了AI產業權力格局的歷史性變遷,在這背后的算力基礎設施的控制權之爭,將是AI時代的核心競爭。就像石油在工業時代的地位一樣,算力正在成為AI時代的戰略資源。OpenAI試圖建立獨立的算力帝國,不僅是商業考量,更是爲了在未來的AI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不僅僅是OpenAI,每一家有志於AI領導地位的公司,都必須解決算力控制權問題,反過來説,算力控制權也將意味着對AI行業的的巨大控制。OpenAI的成功突圍,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產業洗牌。
當下,隨着OpenAI算力帝國的規劃,甲骨文等傳統企業又強勢崛起。AI浪潮重塑了整個科技產業格局,也重塑了全世界的物理面貌,在可見的未來,或許擁有基礎設施能力者「得天下」。
OpenAI剛剛掃清歷史障礙,而它和微軟「解綁」的結果,卻是一些競爭者原本就有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