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亞洲SAF行業面臨三重挑戰:政策缺失,原料成本上漲和基礎設施不足

2025-09-22 18:17

  亞洲航空業正加大力度推動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產能規模化,但在9月10日新加坡舉辦的2025年亞太石油會議(APPEC)「亞洲SAF創新」專題討論中,嘉賓們提醒:未來幾年,碎片化的政策支持、基礎設施缺口及原料成本上漲,可能限制SAF行業增長。

  亞洲可持續燃料協會創始人兼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加布里埃爾·何在會議中表示,亞洲各國需制定兼顧區域協同的定製化發展路線圖,才能推動亞洲成為全球主要SAF中心。他指出:「亞洲擁有巨大潛力,但政策需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佈局’,若能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的生物燃料產業集羣,技術、資本與人才將自然實現規模化集聚,亞洲纔有望成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SAF出口地區。」

  目前,新加坡在政策層面被視為亞洲地區SAF的標杆,其推行的旅客燃油附加費機制為SAF生產商提供了可預測的需求信號。預計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韓國也將從2027年起推出SAF強制摻混配額,這將為市場提供明確的需求預期,吸引新項目投資。國泰航空SAF供應保障經理娜塔莎·楊則提醒,多數亞洲市場尚未制定2030年后的SAF摻混目標。歐洲已明確2040年前SAF摻混比例的逐步提升路徑,亞洲也需要類似的長期清晰規劃,才能吸引投資並降低技術研發風險。

  原料與物流方面,供應鏈溯源與基礎設施缺口已成SAF發展的主要障礙。嘉賓們表示,亞洲豐富的農業廢棄物與未充分利用的種植園資源,本可支撐SAF大規模生產,但原料供應鏈溯源與小農户參與度仍是關鍵難題。娜塔莎·楊解釋道:「認證體系與行業教育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原料符合國際航空碳抵消與減排計劃(CORSIA)等框架的核查標準,實現商業價值轉化。」

  此外,地區物流體系也存在明顯瓶頸。娜塔莎·楊指出:「亞洲缺乏像歐美那樣完善的管道、駁船及鐵路運輸網絡。若不加大投資,推動生產基地向原料產地與需求中心靠近,隨着產能擴張,物流成本上升將削弱SAF的市場競爭力。」

  與全球趨勢一致,加氫處理酯和脂肪酸(HEFA)技術目前仍是亞洲SAF生產的主流路徑,但醇制噴氣燃料(ATJ)與電子燃料(e-fuels)正快速崛起。未來幾年,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將新建SAF生產設施,其中泰國或依託其過剩的乙醇產能發展ATJ技術;日本則計劃在2027至2029年推進多個SAF試點項目。

  加布里埃爾·何指出:「HEFA是成熟技術,但下一輪行業變革將聚焦生物燃料與可再生能源的融合,由生物質或捕獲的二氧化碳製成合成氣,再結合綠氫生產SAF,可能會是亞洲SAF的長期發展方向。」對HEFA技術的依賴導致行業對有限原料供應高度敏感,多國正積極探索替代技術路徑。但價格是核心障礙:HEFA基SAF價格已顯著高於傳統航空燃油,其他技術生產的SAF成本更高。普氏能源資訊9月10日數據顯示,亞洲SAF與傳統航空燃油價差為1300.90美元/噸,而電子SAF(eSAF)成本甚至可能超過8000美元/噸。

  嘉賓們一致認為,亞洲需加快完善政策、基礎設施與融資體系,才能滿足SAF市場需求。加布里埃爾·何強調:「這十年至關重要,若不能推出清晰的激勵政策與強制配額框架,亞洲可能錯失主導全球SAF市場的機遇。」

責任編輯:蔣露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