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復旦、人大、上財共話:高校基金會投資的遠景、機遇和挑戰(附嘉賓金句)

2025-09-22 18:08

專題:「投資·向善」——復旦管院·興動ESG大講堂暨高校基金會慈善資產管理研討會

  摘要:圓桌一精華集錦

  2025年度「投資·向善」復旦管院·興動ESG大講堂暨高校基金會慈善資產管理研討會於9月22日圓滿落幕,由興證全球基金、興銀理財、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攜手舉辦。圓桌一精華集錦如下,以饗讀者。

  圓桌一:高校基金會可持續投資路徑探討

  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投委會主席 汪新芽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會計學教授、教育基金會副祕書長 張然

  上海財經大學財税投資學院投資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 方芳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金融與財務學系教授 羅妍(主持)

  嘉賓金句:

  汪新芽:我們高校基金的規模還是在發展的,一方面確確實實是人心向善,另一方面也給了我們挺多擴大教育基金會的資金規模的機會。反過來講,在投資上應該更多地拓展投資渠道,而不是在傳統的,僅限於債券、股票、銀行存款,所以多去拓展另類投資、大宗商品,甚至剛纔説的數字化貨幣,也許將來會有房地產、REITs相關的投資。

  張然:投資向善,我們希望投那些跟我們投資理念一致的投資機構。其實價值投資是投向那些對市場或者對社會有益的公司,想有它長期的成長價值。所以,它對促進市場有效性是有幫助的。所以,從這點上來講,我們儘量爭取所投資公司和我們投資理念一致。

  方芳:同樣的,機遇還是存在的。比如説我們高校基金長期優勢也是凸顯的,我們沒有短期贖回的壓力,可以利用市場帶來的低估機會,進行逆向的佈局。同時有合作共贏機遇,可以跟更多一流金融機構,包括校友資源合作,開展聯合研究,共同設計更符合基金會需求的金融產品。

  羅妍:在傳統金融世界里,投資以賺取財務收益為主要目標。但近年來,越來越多投資者認可財務收益不是做投資決策時唯一的考量指標,也需要把對社會的回報納入到決策體系中。

  一、高校基金會的投資目標與管理模式

  羅妍: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投資·向善」,首先想請汪新芽總談談對於本屆主題的理解——高校基金會投資如何「向善」?

  汪新芽:來到這里令我想起了我的博士生導師,當年教會我把善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反過來也能夠回答到基金會投資的原則——首先是使命,高校基金會屬於慈善性質的基金,所以是使命驅動,目標是「投資向善」。

  我個人的理解或許與其他老師略有不同,我並非學校體制內的成員,而是作為校友,出於對母校的情懷承擔這份責任,擔任投委會主席。因此,我今天所表達的觀點,僅是我個人對如何更好地履行職責的一些初步思考,不代表學校或基金會本身的觀點。

  關於投資如何「向善」,我認為第一點在於財務的可持續發展。正如前述北大老師所言,捐贈基金具有永續性,需要通過審慎、專業的投資管理,為大學提供長期、穩定的財務支持,確保獎學金能夠年年發放、科研工作得以順利推進、教學樓得以維護和更新。這是「向善」的基石。

  第二是超越純財務的回報。不僅要關注回報的「量」,更要重視回報的「質」。投資所產生的收益,應當流向能夠創造正面社會效益的領域,無論是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幫扶貧困學生,還是應對氣候變化,都是我們應當積極關注的方向,也是推動資本向善流動的重要體現。

  在具體實踐方面,我也在思考如何逐步往這些方向發展:

  第一是負面篩選。早年我第一次接觸中東基金時,才真正理解這個概念,他們明確排除菸草、酒類等行業的股票。如今在基金會的投資中,或許也值得參考借鑑。

  第二是正面篩選,更多地關注綠色能源、清潔技術、普惠醫療、教育和科技創新等領域。從經濟學角度看,理性預期假設往往忽視外部性問題,而通過正面篩選,可以在企業內部有效化解負外部性,也是一種「向善」理念的實踐。

  第三是股東積極主義,利用基金會股東身份更多地推動與管理層的對話和被投企業的ESG相關表現,讓它們能夠長期向善。

  第四是現在逐步被大家所認可的影響力投資,拿出一部分財產,以產生可衡量的積極社會效應為主要目標,投資於大學社區發展所需要的項目,資助校友創辦的社會化企業等,也是我未來看重的方向。

  羅妍:高校基金會的資金管理中,風險管理相較於其他市場化機構尤其有更高的要求。請張然教授談談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在這方面的實踐經驗與體會?

  張然:這個問題對基金會而言是非常好的核心問題,基金會的資金管理本質上就是風險管理。我們的風險管理主要秉持兩個重要原則:

  一是安全性與流動性優先,首要目標是保值,其次纔是增值。具體會從兩個方面出發,一是儘量制定符合資金特色的資產配置方案,比如銀行存款、穩健類和進取類資產中,經由投委會嚴格審覈各類投資標準,每個類別中可以有10%的配置比例浮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超額收益,來應對市場的變化。第二是持續挖掘市場中的創新產品,例如結合量化中性套利等策略產品平滑整個組合的波動。

  第二個原則是合規性與透明度至上。第一,在投資風險方面,通過盡職調查和協議規範嚴格防控投資風險。第二,投委會也會在風險控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為投委會成員多為具有很多年投資經驗的校友,可以看到基本被他們否定的項目后來都被證明決策是正確的,所以經過這樣一層層比較嚴格的流程篩選,投資風險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控制。同時我們在投委會中也越來越強調成員多樣化,不僅來自投資界,也來自於企業界,包括成功創業的校友企業家,在各自擅長的領域與投資人交流,能有更多的碰撞和收穫。

  此外,信息化與透明度也是我們近期正在推進的重要工作。最近我們在探索使用區塊鏈技術存證資金流轉路徑,捐贈人可以實時看到自己捐贈資金的流動情況,這樣可以增加捐贈人對學校的信任度。提出這個的也是一位捐贈的創業校友,他提到他捐贈給美國大學的資金可以在手機上實時查詢,希望我們也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在祕書長的帶動下也迅速實施了這個項目。

  羅妍:高校基金會除了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時間周期的安排。高校基金會資金天然具有長期的屬性,如何能夠做好資金和投資的長、中、短期安排,這方面想請上海財經大學的方芳教授來分享一下經驗。

  方芳:上海財經大學基金會跟北大一樣,也是從2015年開始建立了一系列的投資管理制度,特別是作為財經院校,我們注重發揮在投資領域里的校友資源和專業優勢協助基金會來明確各類資產的風險、優化基金會資產配置。在資產配置方面,我們構建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資產配置金字塔」:

  在「塔基」部分,主要滿足短期資金的需求,注重靈活性和流動性,而不是追求高收益。我們的投資組合通常會預留大概六個月左右預計要支出的資金(包括獎學金、日常運營、項目的撥款等),以及管理淨資產的10%-30%的資金,這部分資金追求高流動性和極低風險,因此這類資金大部分配置在諸如銀行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等現金管理類產品。

  在「塔身」部分,作為追求相對穩定的收益池,這部分資金主要着眼於3-5年的周期,是組合收益的重要來源,一般佔我們基金會管理淨資產的60-80%,目標是戰勝通脹並獲得穩定的現金流。這部分主要通過與頭部公募和私募基金公司合作,投向固定收益類、權益投資類資產和量化投資類,追求風險調整以后的合理回報,為基金會提供可持續的支出來源。

  「塔尖」部分,則會追求增長與超額收益,所以制定了五年以上甚至更長遠發展而進行的戰略性佈局,通常這部分資金大概佔到基金會管理淨資產的15%以內,它可以承受更高波動、追求長期資本增值的目標。所以我們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投資於優質的股權基金,包含PE、VC,還有值得信賴的校友擬上市公司。

  當然整體的投資比例和結構也是會動態調整的,也要根據環境變化,通過分散化、多元化的投資管理,確保當下每一筆支出都「安然無恙」,力爭滿足中短期資金需求,又能讓長期資金「靜待花開」,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高校基金會的投資經驗分享

  羅妍:耶魯模式的核心是資產配置再加上委託投資,其中大類資產配置是核心工作。首先想請教一下汪總,能否跟我們分享一下復旦在大類資產配置上的經驗,以及是否會根據市場變化有擇時和調整?

  汪新芽:也談不上經驗,因為我也剛剛開始任職投委會主席,因此這里僅代表我的個人觀點。今天早上討論的時候也提到了「耶魯模式」是海外前沿的模式。它的經驗包含配置到股權類等多元資產。我們這邊也希望能夠借鑑一下它的模式,走出國內高校資金這條資產配置的路。

  首先我覺得它運用了金融學上「鐵率」,就是資產風險分散化,從中得到額外的回報。它走出的這條「深度分散」的新路徑,也超越了原來傳統的股票和債券市場投資,注重另類資產投資,投資於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絕對收益、房地產等各類資產,也幫助大家逐步開拓了思想,我們或可做一些相關的配置。

  第二,剛纔提到高校投資一是要抗通脹,要保證購買力能夠長期維持。在這點上,投資的「可為」空間其實挺多的,可以關注以權益類資產為導向,追求長期的增長。

  第三點,我們正在學習的耶魯經驗,是充分利用外部的專業力量進行投資,去選擇優秀的、專業化的機構,比如像興證全球基金、寧泉資產等專業投資者。我們也會繼續加大與專業投資者的合作。

  還有一點就是資產配置,可以選擇優秀的外部基金經理去做一些動態資產配置的平衡。剛纔謝治宇總在主題演講中也提到,例如在簡單的「40%+60%」股債配置比例可能失效的情況下,我們在未來全球大變革的背景下,既借鑑傳統耶魯模式也結合當下政治經濟局勢的發展來調整大類資產的配置比例。

  羅妍:接下來,我們想探討一下關於委託投資的話題。這方面想請教一下人大的張然教授。委託投資的核心在於選擇優質的資產管理人,您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人大在遴選資產管理人方面的經驗和體會?

  張然:我們大概遵循「12字原則」:深入盡調、長期觀察、理念認可。具體來講,在真正投資之前,我們會深入瞭解這家機構,並且長期觀察它的過往以及我們投資之后的長期表現,比如我們跟興證全球基金就進行了多年的合作,合作非常愉快,也相信這個關係會逐步加深加強。理念認可也很重要,正如本屆論壇的主題「投資向善」,我們希望選擇與我們投資理念一致的管理人。例如價值投資是投向那些對市場或社會有益的公司,分享它的長期成長價值,因此對促進市場有效性是有益的。從以上三個方面來選擇資產管理人,基金會目前的運作情況也是不錯的。

  羅妍:下面我們想請教一下方芳教授,在上海財經大學高校基金會的投資管理中,是否也會將社會責任、ESG和影響力投資等要素納入考量?

  方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全球資產管理的前沿趨勢。我們上海財大做的主要是「雙管齊下」,首先是負面篩選與主題投資方面,我們明確規避與高校育人宗旨相悖的行業,同時也會積極去尋找那些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鄉村振興、教育公平等領域有着積極貢獻的投資主題。這本身也是我們上海財經大學「厚德博學,經濟匡時」的校訓踐行。

  其次是價值發現,在盡調流程和投后管理中,我們會系統評估管理人在公司治理、風險控制、合規經營、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表現,把ESG作為一個重要的分析維度。比如我們目前合作的投資管理機構如興證全球基金等都是在ESG方面有深度研究和實踐的,它們積極參與扶貧、教育和社會求助等公益慈善項目。所以我們相信,無論是公司治理、投資還是社會責任都體現了深厚價值觀底藴的公司,它的經營會更有可持續性,更能為我們的投資組合規避黑天鵝風險,創造長期穩健的回報。

  總之,我們認為負責任的投資就是更好的投資,我們將持續探索如何更科學地去衡量影響力投資的「雙重回報」,包括財務回報和社會價值的回報,謝謝。

  三、高校基金會未來的未來機遇和挑戰

  羅妍:近年來,高校基金會管理淨資產規模迎來蓬勃發展,有報告顯示2020-2023年「雙一流」高校的管理規模年均複合增速超9%。在管理規模增長的背景下,投資管理思路如何與規模增長相匹配?是否需要不斷迭代?想聽聽各位嘉賓的見解。

  汪新芽:剛纔北大的李祕書長也提到,中美捐贈基金的區別,因為捐贈基金是永續的,我剛纔也在思考,由於我們的資金基數還是偏小的,所以光憑投資回報,不提取本金來做的話,是有限的。但是論機遇,一方面高校基金的規模是在增長的,確實是人心向善。但反過來講,在投資上確實應該拓展更多的投資渠道,而不僅限於傳統的債券、股票、銀行存款等資產,多多拓展另類投資、大宗商品,甚至房地產、REITs相關的投資。

  第二,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例如興證全球基金這樣的資產管理人,有專門的部門來做「投資向善」的工作,可以給到我們一些來自外部的可以借力的地方

  第三個機遇,以我自己在復旦所經歷的,是與科創項目的協同。因為復旦最近這幾年特別注重科創,這與基金會本身和潛在捐贈人的捐贈意向相關,更多會看好科創方面的投資機遇,與包括今年年初以來的「DeepSeek時刻」,還有生物醫藥在全球範圍內的BD、License-out等機遇相匹配。結合耶魯模式,也許我們也正面臨着一個比較好的,向科創VC方向投資的機遇。

  當然挑戰也存在,一方面我們被迫從比較「舒適區」內的銀行存款、理財、固定收益類資產,往權益類資產的方向去發展,爭取抵禦通脹同時保全資產的回報。

  第二,隨着基金會規模的逐漸增長,一方面隨着慈善管理制度的出臺,有兩個法規是我們要學習的,另外也面臨着高校的內部管理。投資是一項市場化的行為,要為我們所承擔的風險獲得相匹配的回報。所以在投資流程、運營流程上,也希望能夠向更加高效,更加市場化的方向去走。

  第三,作為在復旦投委會上的體驗,也感受到校領導對於這方面的重視。因為我們身處上海,也是金融機構總部集中的地方。今年以來學校領導也帶着我們團隊去拜訪上海金融機構,從科研成果、內部研發系統等維度做一系列的交流溝通,也是希望在我們人手有限的情況下,能夠藉助更多的外力,這也是我們投資向善的另外一個借力。

  總的來説,我個人覺得高校投資方面是未來可期的,我也很有興趣參與到這當中來,多做一些我自己的貢獻。

  張然: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主要是三方面。第一,這個時代的發展非常快,高校基金會的投資也需要和時代發展同頻,做出自己的創新,做出每個學校自己的特色。

  第二在強調每個高校自己特色的同時,有像今天這樣的機會和大家一起加強合作、共享資源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我覺得投資和捐贈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果投資回報做得比較好,管理又比較透明,本身就能夠增加捐贈人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捐贈,這樣就能形成「以投資吸引籌資、以籌資促進投資」的良性循環。

  方芳:問題中引用的數據非常振奮人心,我相信其中投資收益一定也是做了很多的貢獻。我們也做了一個初步的測算,上海財經大學在整個「十四五」期間,基金會投資收益佔淨資產流入的比例大約為25%,所以基金會淨資產管理規模在快速增長,也意味着我們不能再用原有理財的思路,即比較舒適的存款思路來做資產配置,而要完成向機構化投資的一個範式轉變。我們現在主要從三個方面轉變:

  一是從原來的直接投資轉向委外投資。淨資產規模比較小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選擇銀行現金類的產品,規模擴大以后,遴選配置最專業的市場化投資機構,我覺得是核心能力。我們基金會的角色也從原來的「運動員」更多地轉向「教練兼裁判」,我們專注於大類資產配置、管理人的遴選、組合構建與風險管理。

  第二個轉變,是從單一市場到多元化的分散。規模增長以后,也為我們提供更多投入多元資產類別的門票。所以,我們有能力也有必要通過跨資產類別,包括股票、債券、另類資產,以及跨策略(比如做量化和主觀多頭等)的分散性配置,來平滑投資組合波動,追求更加穩健的長期收益。

  第三個方面,是從以前經驗判斷到體系化的決策。我們現在建立了更加嚴謹透明的投資決策流程,包括投資委員會制度、投資結構調整機制和嚴格的風控指標,比如最大回撤、波動率控制等。任何一筆重大的投資決策,我們都會基於深入的研究和集體決策,以減少主觀的判斷偏差。投資規模的增長正在推動高校基金會真正向一個真正現代化資產管理者去轉變。

  羅妍:機遇總是與挑戰並存。高校基金會資產管理,一方面受身處的投資環境影響,例如低利率環境,和市場波動的不確定性,一方面也要應對投資流程、監管法規、制度理念的約束。您認為當前高校基金會資產管理可能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或有哪些優化空間?

  汪新芽我覺得可能最大的挑戰還是先把運營的流程市場化起來,就是更加的高效,這是一點。第二點,投資風險分散化這個思想要讓決策層、管理層都能夠有這方面的意識。差不多就是這兩點,前面我也提到過。

  張然:同意汪總的意見,我沒有其他補充了。

  方芳:我覺得現在面臨的主要挑戰,一是優質資產荒。在利率下行背景下,找到能夠提供穩定現金流的資產是難度比較大的。二是風險也更加複雜,隨着全球宏觀不確定性的增加,地緣政治等黑天鵝事件頻發,因此也對我們的風險識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要求。第三,我們的基金會作為非營利組織,要吸引專業的金融人才,面臨着很多市場機構的競爭,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同樣的,機遇還是存在的。比如高校基金的長期優勢也是凸顯的,例如我們相對沒有短期贖回的壓力,可以利用市場帶來的低估機會,進行逆向的佈局;同時有合作共贏的機遇,可以跟更多一流金融機構,包括校友資源合作,開展聯合研究,共同設計更符合基金會需求的金融產品。

  論優化空間,一個是要完善我們的治理結構,對高校基金會「兩委會」、理事會、祕書處的權責邊界要有專業的、高效的制衡決策機制。其次,我們可以從建設數字化的投資管理平臺來優化空間,包括實現資產組合、風險指標、現金流預測的實時控制和數據分析,讓我們的決策更有依據。最后一個優化,我覺得可以探索適度的激勵相容機制,在合規的前提下,如何設計激勵方案,能夠吸引和留住一些優秀的專業人才,讓他們的目標與我們基金會的長期目標相一致。

  羅妍:謝謝各位的分享。教育是「百年大計」,高校基金會能夠長久穩定、可持續向善的發展,也是整個社會的期待。今天的三位嘉賓從各個維度為我們勾勒出了高校基金會的發展遠景,以及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機遇和挑戰,這些探討為我們未來如何能夠把高校基金會做得更好,走出中國自己的模式有很多有益的借鑑,謝謝。

  風險提示:興證全球基金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財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應當認真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並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自主判斷基金的投資價值,自主做出投資決策,自行承擔投資風險。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或基金經理曾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須謹慎,請審慎選擇。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公司立場,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觀點具有時效性。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