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16:38
在上海寶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模樣是鮮活的。
這份鮮活,藏在無數可感可知的場景里:可以是貓島志願者添糧鏟屎的日常點滴,可以是巧克力博物館里觸摸匠心的學習體驗,可以是鄰里互助守護生靈的公益行動,可以是鄉村市集上凝聚人心的集體共鳴,也可以是政企攜手共建陣地的結對力量……
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跟隨上海市精神文明辦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專題調研隊伍走進寶山,探訪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陣地。在淞滬抗戰紀念館、長江11號主題郵局、城市貓島、百諾巧克力博物館、雲野花廬鄉村咖啡館……一個個羣眾「願意來、方便來、經常來」的場所,看到真正「活」起來的文明實踐密碼。
據介紹,寶山區立足區域特色、深挖文化基因、整合社會資源、創新服務模式,構建起以濱江示範帶為軸心,涵蓋愛國主義、志願服務、科普教育、鄉村振興、休閒健身、文創修身等六大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線路,正以「陣地串珠成鏈、服務精準滴灌」的路徑,奮力譜寫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寶山篇章。
城市貓島:微觀治理中的文明養寵新課堂
在寶山區顧村鎮的一角,坐落着一個由廢棄幼兒園改造而成的城市貓島,400多隻流浪貓在這里擁有了温暖的家。但這座貓島並非單純的救助站或擼貓館,而是上海首個集「流浪貓社區治理科普基地、生活模擬社區、領養社交平臺」於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陣地。
走進貓島,功能分區清晰明瞭:負責流浪貓收養登記的「民事院」、為幼貓提供庇護的「幼兒園」、系統普及養寵知識的科普館依次排開。現場,幾位志願者正分工打掃環境,清理貓砂、添加貓糧,動作嫻熟而細緻。「我是附近居民,平時就喜歡小動物,每天來幫忙既充實又有意義。」正在「幼兒園」忙碌的志願者陳女士説道。
上海城市貓島。
「我們的志願者團隊有8000多人,通過網絡集結,不僅覆蓋上海,還延伸到長三角其他城市,既有個人志願者,也有企業團隊。比如迪士尼樂園的工作人員,今天下午就會組織20多人過來幫忙。」貓島負責人周敏的話,道出了陣地的社會動員力。
作為寶山區文明養寵宣傳教育示範站,這里常態化開展志願服務、青少年實踐、企業責任日等活動,將「文明養寵」理念從陣地輻射到全域。今年5月,上海市第四屆文明養寵嘉年華暨首屆寶山寵物文化季在寶山舉辦,市民在互動中踐行「文明公約」,一幅「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文明圖景徐徐展開。
貓島的實踐,是寶山聚焦「文明上海·關鍵小事」深化文明實踐的縮影。今年以來,該區圍繞「文明養寵」主題徵集扶持特色項目,通過政企民聯動,讓微觀治理中的文明共識不斷生長。
巧克力里的匠心:產業賦能下的科普實踐新陣地
和城市貓島一樣,大場鎮的上海百諾巧克力博物館同樣以小切口做好了科普大文章。
作為上海首家工業風沉浸式巧克力博物館,這里以「產業+文化」為核心,將一顆可可豆的旅程變成了可看、可觸、可體驗的文明課堂。
剛步入展廳,一臺黃銅色的金幣巧克力機便吸引了目光。「這是工廠保留的上海第一批進口金幣巧克力機,能用上不同金屬箔膜製作金銀幣造型的巧克力,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工作人員介紹道。在它周圍,炒豆機、石磨機、熬糖鍋等充滿年代感的設備依次陳列,無聲訴説着上海食品工業的發展脈絡。
穿過歷史展區,數字化互動區更顯活力:巨型LED屏循環播放可可豆種植發酵全過程,觸控屏可模擬巧克力製作流程;DIY工坊里,親子家庭可以親手製作刻有「上海」字樣的巧克力。這種「傳統工藝+數字科技」的呈現方式,讓匠心精神有了具象表達。
百諾巧克力博物館內關於巧克力的介紹。
「從2024年1月至今,已有20.6萬人次參觀,其中70%是散客,大多是3—16歲的親子家庭。」講解員給出的數字,印證了陣地的吸引力。
這份高人氣背后,是寶山「產業賦能文明實踐」路徑的生動成效——當羣眾願意為興趣而來,陣地便自然成為文化傳承與文明傳播的流動課堂。如今,這里已成為兼具產業振興與科普教育功能的示範陣地,與全區非遺工坊等品牌形成聯動效應。
雲野花廬:鄉村振興中的文明實踐新場景
寶山顧村鎮沈楊村,曾以「鋼管加工」為標籤,如今已是上海市第三批鄉村振興示範村。而讓這座村落成為城鄉關注焦點的,除了環境蝶變與產業升級,還有一處由閒置農機倉庫改造的鄉村咖啡館「雲野花廬」。
「雲野花廬」鄉村咖啡館。
店主馬雲富與沈楊村的緣分,始於一次規劃編制。作為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所長,他曾主持《沈楊村村莊設計》,后來索性紮根鄉村成為創客。「當時看到這處倉庫破敗閒置,就想把它改造成‘安放鄉愁’的空間。」馬雲富回憶道。歷時一年,白牆灰瓦、竹影婆娑的田園咖啡館拔地而起,茅草屋頂與落地玻璃相映,小橋流水環繞庭院,成了村里最亮眼的風景。
「2024年開業后,不到一個月就人流量飽和,高峰時一天有上千人湧入。」馬雲富的話語里藏不住欣慰。但「雲野花廬」的價值遠不止網紅打卡地:夜間演繹、星空露營、有機採摘等活動常態化開展,讓鄉村精神生活愈發豐富;不久前入選2025年寶山區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陣地后,這里更成了文明實踐集市、文創開發、文藝演出的新載體。
「在這樣的場地,我們看到了鄉村文明實踐的更多可能。」上海市精神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蔘觀時感慨道。從閒置倉庫到「文明客廳」,「雲野花廬」的蜕變,正是寶山「文明實踐+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實例——通過空間活化激活鄉村活力,讓文明實踐在鄉土間落地生根。
陣地織網:全域聯動中的文明實踐新格局
如果説貓島、巧克力博物館、雲野花廬是寶山文明實踐的璀璨星點,那麼「1+12+574+N」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網絡,便是串聯起這些星點的經緯線。
在走訪后的座談交流會上,澎湃新聞了解到,寶山區已構建起「1個區級中心、12個街鎮分中心、574個村居站點」的文明實踐三級陣地體系,各級陣地公示開放時間、常態開展活動,讓文明實踐觸手可及。2023年,寶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被命名為區級示範中心,楊行鎮、張廟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獲評鄉鎮(街道)級示範中心,形成「標杆引領、全域提升」的態勢。
大場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內的讀書角。
在三級陣地建設基礎上,寶山區更注重特色陣地的挖掘與培育:今年以「資源整合、民生導向、區域特色」為原則,梳理調整並新增特色陣地,形成101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陣地清單,讓陣地建設更貼合羣眾需求。
「羣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拓展到哪里。」寶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負責人表示。在特色陣地建設中,該區既融入淞滬抗戰紀念館等歷史文化元素,又聯動商圈、園區等產業載體,更發動企業力量參與共建——城市貓島的企業志願聯動、巧克力博物館的產業文化融合、沈楊村的政企民共建,都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
從貓島的微觀治理到花廬的鄉村振興,從產業場館的科普賦能到三級網絡的全域覆蓋,寶山的文明實踐正呈現「點上出彩、線上貫通、面上開花」的生態效應。
陣地是載體,羣眾是主角,當文明實踐真正從「陣地里」走進「生活中」,便會生長成「心有所繫、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園,在濱江大地上續寫更多民生温暖的篇章。
澎湃新聞記者 陸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