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11:12
轉自:北京青年報客户端
北京青年報與行業頂尖運營團隊攜手打造的《跟着走·長征》VR沉浸展,現於北京798·751藝術園區的無界之境科技藝術中心展出。該展覽藉助VR技術,讓觀眾沉浸式重返歷史「第一現場」的時空旅程,成為數字化黨建教育活動的創新升級。
作為《跟着走·長征》VR沉浸展的重要參與者,無界之境科技藝術中心館長宋丹近日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專訪,講述了這一次「真理傳承」實踐的過程以及她的幾度跨界並最終紮根文化科技領域的成長經歷。
在新技術更新迭代的背景下,傳統文化表達亟待突破邊界,而像宋丹這樣的跨界實踐者,用VR技術重構歷史記憶,他們正通過文化和科技融合重新定義文化傳播方式。
做經典文化的守護者 讓傳承擺脫地理的束縛
宋丹,95后,無界之境科技藝術中心館長,畢業於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主修藝術。完成學業后,面對海外諸多誘人的機會,宋丹最終決定回國發展。對她而言,北京不僅是祖國的心臟,更是文化與科技交融的最前沿陣地。
宋丹先是投身商業領域,在從事獵頭工作時,有一段時間密集地接觸了當時國內最前沿的一批科技公司,尤其是AI領域的探索者們,看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那時我就意識到,科技必將從根本上重塑我們的未來。我一直在想,如何讓這兩者相遇,一種是‘過去’的古老的智慧文化,另一種是來自中國科創前沿的、‘未來’的理性的、充滿效率的科技力量。這兩者能對話嗎?它們能融合嗎?」
帶着這樣的思考,宋丹進入了「無界之境」。在這里,她迅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臺,與團隊一起開發、策劃了一系列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創新項目,如利用VR技術重現古代建築背后的故事,或是通過VR體驗讓用户穿越時空,親身感受歷史場景的魅力。
用VR技術 讓觀眾身處「長征」之中
與北京青年報合作策劃的《跟着走·長征》VR沉浸展,對她來説,是一次更深刻的昇華。「如果説之前的項目是關於‘美學’的復原,那長征就是關於‘真理’的傳承。」宋丹説,革命思想中所藴含的真理是永恆的,它會影響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祖輩的長征,是在戰爭與飢寒中的革命鬥爭,而新一代人的長征,則是在信息洪流中的思想淬鍊與精神堅守。
「策展《長征》的初心,就是希望在這個AI大爆炸的時代,守護並傳承這份經典的、有力量的文化。當信息的洪流越是洶涌,那些真正能夠砥礪人心的思想,就越發顯得彌足珍貴。我們希望,自己能成為這份寶貴精神的‘守護者’和‘轉譯者’。」
《長征》用VR技術實現了「完全在場」,不是讓觀眾「看到」歷史,而是讓觀眾「身處」歷史之中。通過構建360度的沉浸式環境,調動觀眾的視覺、聽覺乃至身體的直覺。這種完全沉浸式的體驗,能讓受眾更自然、更深刻地吸收和消化內容的核心。
讓文化傳承「擺脫」時空束縛 權威媒體與前沿科技的一次完美融合
宋丹形容,策展的過程如同一次「極限衝刺」「我們是以一種走‘我們自己的長征路’的心態,在進行這場戰鬥。」
在項目測試階段,團隊邀請了100名觀眾率先體驗,去徵詢修改意見,希望能在「歷史的真實性」與「VR的體驗感」之間,找到最完美的平衡點。宋丹堅信,他們運用VR技術可以將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濃縮在一個空間里,「我們讓文化傳承,‘擺脫’了時空的束縛。」
這次與北京青年報的夢幻聯動,宋丹形容就像一次完美的化學反應:北京青年報憑藉強大的媒體公信力和傳播渠道,成了作品推向全社會的關鍵窗口,「這次合作的本質,是權威媒體的內容公信力,與前沿科技的體驗顛覆力的一次完美融合。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打造一個既經得起歷史檢驗,又能真正打動當代人心的紅色文化新標杆。」
此次合作也讓宋丹感受到從「單點創新」到「生態共建」的格局變化,使她從「個人表達」轉向尋求「時代共鳴」的洪流之中,學會用更宏觀、更具生態位的思維去規劃事業。「我不再僅僅滿足於做一個讓觀眾覺得好玩、有趣的產品,我更希望我們的作品能夠觸發一些更深層次的思考,能夠在觀眾心中留下一點點關於信念、關於堅韌的火種。」
用科技修復遺憾 看到科技賦能最美好的樣子
對於《跟着走·長征》VR項目,宋丹有過深刻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傳統的、單向度的説教式傳播方式,很難再穿透喧囂,有效抵達年輕一代的內心。
「對於80后、90后乃至00后而言,雪山、草地、鐵索橋這些詞匯,更多是存在於書本和影像中的抽象符號。我們與那段歷史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體驗斷層。我們缺乏能夠感同身受的切身體驗,因此很難真正理解當年革命先輩們所面臨的極端處境和他們信念的萬鈞之力。」宋丹説,他們所努力的方向,正是用科技來修復這些遺憾,通過VR技術,創造一個可以走進的時空。
「當觀眾親身‘站’在湘江邊,‘聽’到耳邊的炮火聲時,他所受到的情感衝擊是直接的、本能的。我們用最前沿的沉浸式體驗,為經典的革命思想重新注入了鮮活的、能與當下共鳴的情感活力。」
《跟着走·長征》VR展正式面世以后,不少觀眾前來體驗,有一個場景令宋丹印象深刻:有一位老人帶着孫子一起來體驗,小孫子體驗結束后,摘下VR眼鏡,滿臉通紅,興奮地對爺爺説:原來過鐵索橋那麼晃、那麼嚇人啊。此時的老人,卻紅了眼眶。宋丹也不禁動容,老人眼中閃爍的淚光與孩子興奮的臉龐形成強烈反差,卻又完美和諧。
「VR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真實感,精準地激活了老人深埋在心中的集體記憶和家國情懷。也讓小小少年親身感受了他只能在課本里知道的那段歷史。那一刻,我們這個科技藝術中心,彷彿變成了一個跨越時空的‘家庭客廳’。科技作為一種全新的、沒有代溝的共同語言,讓祖孫圍繞着同一個偉大的主題,真正地站在一起,完成了精神的交流與傳承。」宋丹説,這應該就是「科技賦能」最美好的樣子——形式是新的,但內核是永恆的。
與北京完成同頻共振 每一次跨界如同「化蝶」
距離初見北京已經過去了九年,宋丹從青澀的「職場小白」成長為「文智青年」,與北京這座城市的脈搏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同頻共振」。
「我不再覺得自己是‘漂’在這里,而是感覺正在‘長’在這片土地上。當一批批來自北京各行各業的黨員、學生、市民走進我們的場館,通過我們搭建的‘時空橋樑’去感受那段歷史時,我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感覺。我們不再是這座城市的過客或旁觀者,我感覺自己正在用我的專業,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傳承’。」
如今更多像宋丹這樣的「Z世代」,正在用自己的創造力,不斷地書寫着「新北京」的未來篇章,這也是他們與北京之間最深刻的情感聯結。
受訪人生活照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壽鵬寰
編輯/劉忠禹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