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15:55
(來源:數據GO)
1、OpenAI 發佈 ChatGPT更新通知: 提升搜索功能,結果更準確
OpenAI 宣佈對其 ChatGPT 的搜索響應質量進行了多項重要改進。這些新升級旨在提升用户的搜索體驗,使其能夠獲得更加全面和及時的答案。根據 OpenAI 的官方信息,ChatGPT 現在能夠處理更智能的響應,適應更長的對話上下文,並且支持通過上傳圖像進行搜索。
2、GPT-5限時5折來襲!OpenRouter一周狂歡
GPT-5限時優惠!作為OpenAI迄今為止最先進的AI系統,GPT-5在推理、編碼和多模態理解等方面表現出色,此次通過OpenRouter平臺推出的限時折扣活動,將進一步降低用户接入門檻,助力全球開發者與企業探索其潛力。
據最新消息,OpenRouter平臺從2025年9月17日太平洋標準時間上午10點起至9月24日上午10點止,提供GPT-5模型50%折扣優惠。該活動無需用户額外申請或選擇,即可自動生效,使用户能輕松體驗這一頂級AI模型。 具體而言,折扣適用於輸入令牌0.625美元/百萬個和輸出令牌5美元/百萬個的費率,但限速為每分鍾20個請求(RPM),超過后將恢復標準價格。 此舉旨在鼓勵更多用户試用GPT-5,尤其適合需要高強度計算的任務場景。
3、谷歌 AI 推出 TimesFM-2.5:更小巧且具備長上下文的時間序列預測基礎模型
谷歌研究團隊近日發佈了 TimesFM-2.5,這是一個具有2億參數、解碼器單一結構的時間序列基礎模型。與前一版本相比,TimesFM-2.5在參數數量上大幅減少,從500M 降低到200M。同時,這款新模型的上下文長度得到了顯著提升,達到了16,384個數據點。此外,TimesFM-2.5還支持本地概率預測,現已在 Hugging Face 平臺上線,並在 GIFT-Eval 的準確性評估中名列前茅。
時間序列預測是指對隨時間變化的數據點進行分析,以識別模式並預測未來的值。它在各個行業中發揮着關鍵作用,包括零售商品需求預測、天氣和降水趨勢監測,以及大規模系統的優化。通過捕捉時間依賴性和季節性變化,時間序列預測能夠在動態環境中支持數據驅動的決策。
4、Meta AI 發佈 MobileLLM-R1:輕量級邊緣推理模型,參數不足 10 億
Meta AI 近日推出了 MobileLLM-R1,這是一系列輕量級邊緣推理模型,目前已在 Hugging Face 上發佈。該系列模型參數範圍從140M 到950M,專注於高效的數學、編碼和科學推理,且在不足10億的參數規模下實現了優秀的性能表現。
5、騰訊全新AI繪畫升級,微調技術讓生成圖像美感提升300%
近日,騰訊推出了一種新方法,旨在提升 AI 生成圖像的真實感與美學評分。據悉,這一微調技術在僅用32塊 H20顯卡訓練10分鍾后就能實現顯著的收斂效果,其人工評估得分甚至提升了300% 以上。
6、Anthropic 發佈 LLM Agent 工具編寫指南,助力開發者提升效率
近日,Anthropic 官方博客發佈了一份詳盡的指南,題為《Writing effective tools for LLM agents—using LLM agents》。該指南旨在幫助開發者利用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為 LLM Agent 設計高效的工具。文中提出了 「原型 - 評估 - 協作」 三步迭代流程,並總結了五大設計原則,以確保工具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7、阿里雲開源通義DeepResearch:輕量級AI代理,性能比肩OpenAI
阿里雲通義實驗室今日宣佈,已將通義DeepResearch完全開源。這款開創性的Web代理工具,以僅300億參數(實際激活30億)的輕量級規模,在性能上實現了對標OpenAI深度研究工具的突破。
通義DeepResearch在多項權威基準測試中表現卓越,包括在Humanity's Last Exam中獲得32.9分,在BrowseComp上取得45.3分,並在xbench-DeepSearch中斬獲75.0的高分,這標誌着開源AI智能體在複雜信息檢索和推理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8、騰訊重磅發佈混元3D 3.0模型 建模精度提升3倍
在 2025 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正式推出了全新大模型 —— 混元 3D 3.0。這款模型在 3D 建模領域的技術革新備受矚目,尤其是其首創的 3D-DiT 分級雕刻技術,讓建模精度比前代提升了整整 3 倍,幾何分辨率高達 1536 ,極大地豐富了 3D 創作的可能性。
新發布的混元 3D 3.0 模型已經集成在騰訊的 AI 創作引擎中,並向廣大用户免費開放,同時也在騰訊雲 API 上同步上線,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使用體驗。這項技術的推出,標誌着騰訊在 3D 創作管線的全面革新,涵蓋了從組件生成到 UV 展開等七大核心環節,讓專業藝術創作者得以輕松應對複雜的 3D 設計任務。
此外,騰訊還推出了混元 3D Studio,這一平臺目前處於邀請制內測階段,旨在為專業用户提供更為精細的創作工具,進一步提升 3D 藝術創作的效率和質量。更令人振奮的是,騰訊還計劃近期開源支持多種條件控制的 3D 生成模型 —— 混元 3D omni,致力於加速這一技術在學術研究和工業應用中的落地。
9、小米開源首個原生端到端語音大模型 Xiaomi-MiMo-Audio
小米公司宣佈開源其首個原生端到端語音大模型 Xiaomi-MiMo-Audio,這一創新成果標誌着語音技術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小米推出的 Xiaomi-MiMo-Audio 模型基於創新的預訓練架構和上億小時的訓練數據,首次在語音領域實現了基於 In-Context Learning(ICL)的少樣本泛化,並在預訓練過程中觀察到了明顯的「涌現」行為。
Xiaomi-MiMo-Audio 模型在多個標準評測基準中表現出色,其性能不僅超越了同參數量的開源模型,還在音頻理解基準 MMAU 的標準測試集上超過了 Google 的閉源語音模型 Gemini-2.5-Flash,並在音頻複雜推理基準 Big Bench Audio S2T 任務中超越了 OpenAI 的閉源語音模型 GPT-4o-Audio-Preview。這一成果不僅展示了小米在語音技術領域的深厚實力,也為語音 AI 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10、中文互聯網基礎語料3.0助力AI發展,數據量高達120GB
在昆明舉行的2025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論壇上,中文互聯網基礎語料3.0正式發佈。這一新版本的數據量達到了驚人的120GB,旨在為大模型訓練和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中文互聯網基礎語料3.0的發佈,是在中央網信辦的指導下,由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與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等單位協同合作的成果。此次語料的開發與構建,得益於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之間的緊密合作,充分利用了網安協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專委會建立的語料共建共享機制。與前兩版相比,3.0版本在信源範圍上進行了擴大,進一步提升了數據的質量。
11、Ring-mini-2.0 震撼發佈,性能超越10B模型
Ring-mini-2.0,這是一款基於 Ling-mini-2.0架構深度優化的高性能推理型 MoE 模型。Ring-mini-2.0的總參數量達到16B,但在實際運行中僅需激活1.4B 參數,便能實現相當於10B 級別以下的密集模型的推理能力。
這款模型在邏輯推理、編程和數學任務中表現尤為出色,支持128K 的長上下文,使得其在各種應用場景中都能展現出強大的能力。此外,Ring-mini-2.0的生成速度也相當驚人,能夠實現300+ token/s 的快速生成,經過優化后更是可以突破500+ token/s。
12、硅基流動上線螞蟻百靈團隊 Ling-flash-2.0,推理速度再創新高
近日,硅基流動大模型服務平臺正式上線了螞蟻集團百靈團隊最新開源的 Ling-flash-2.0,這是該平臺上線的第130個模型。
Ling-flash-2.0是一款基於 MoE 架構的大型語言模型,擁有100億參數,並且在激活時僅使用6.1億參數(非嵌入激活4.8億)。經過20TB 以上高質量語料的預訓練、監督微調和多階段強化學習,該模型在激活6億以上參數的情況下,展現出了媲美40億參數 Dense 模型的卓越性能。
13、上海AI Lab推出Lumina-DiMOO,開創多模態生成與理解新局面
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與多所知名高校合作推出了新一代多模態生成與理解模型 ——Lumina-DiMOO。該模型以 「全方位擴散大語言模型」 命名,旨在推動多模態 AI 技術的發展。Lumina-DiMOO 採用了創新的 「全離散擴散架構」,突破了傳統模型在文本與圖像處理上的侷限,提供了更為高效的解決方案。
多模態 AI 的核心在於如何將不同類型的數據有效整合。Lumina-DiMOO 通過將文本、圖像和音頻等數據映射到一個共享的高維 「語義空間」,使不同模態的數據能夠實現更好的理解和生成。這種方法的成功依賴於強大的對比學習技術,讓模型可以識別和對齊各類數據之間的關係。
14、法國AI公司Mistral重磅推出開源推理模型 Magistral Small 1.2
法國公司 Mistral AI最近正式推出了其最新的開源推理模型 ——Magistral Small1.2。這款模型擁有令人矚目的24B 參數,並且以 Apache2.0的開源許可方式發佈,充分展示了 Mistral 在 AI 技術創新上的雄心與實力。
新版本 Magistral Small1.2不僅支持高達128k 的上下文處理,能夠處理多種語言和視覺輸入,還引入了一個全新的創新特性 ——[THINK] 特殊 token。這一特殊 token 的設計目的在於包裹推理過程,從而提升模型的表現力和靈活性。相較於前一版本1.1,Magistral Small1.2增加了視覺編碼器,使得它在處理圖像和文本的綜合任務上更具優勢。
15、彭斯克集團起訴 Google,指控 AI 摘要侵權並威脅數字媒體未來
近日,彭斯克媒體集團(Penske Media)向美國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控告科技巨頭 Google 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其新聞內容生成人工智能(AI)摘要。這起訴訟標誌着美國主流出版商首次就 Google 搜索結果中現有的 AI 生成摘要提起法律行動。彭斯克集團旗下包括《滾石》(RollingStone)、Billboard 和 Variety 等知名媒體,每月吸引 1.2 億的網絡訪問者。
彭斯克集團在訴訟中指出,Google 在生成 AI 摘要時使用了出版商的文章,但並未支付任何費用。他們認為,如果沒有 Google 對出版商內容的使用,Google 本應向這些出版商支付相應的費用,以合法使用其內容或將其內容用於訓練自己的 AI 系統。彭斯克集團強調,Google 的行為不僅損害了出版商的廣告收入和訂閲收入,還使得其網站流量大幅下降,預計到 2024 年底,該集團的關聯收入將比峰值下降超過三分之一。
Google 對這一訴訟做出迴應,表示其 AI 摘要提升了用户的搜索體驗,實際上能夠為更多類型的網站帶來流量。Google 發言人何塞 卡斯塔涅達(Jose Castaneda)指出,AI 摘要使得搜索功能更實用,並創造了新的內容被發現的機會,Google 將會為這些 「毫無根據的指控」 進行辯護。
在此之前,在線教育公司 Chegg 也曾起訴 Google,認為其 AI 生成摘要削弱了用户對原創內容的需求,損害了出版商的競爭力。彭斯克集團的訴訟反映了當前媒體行業對 Google 壟斷地位的擔憂,認為其在搜索市場接近 90% 的份額使得出版商處於弱勢地位。新聞 / 媒體聯盟也對此表示關注,認為這一情況導致出版商無法拒絕 Google 使用其內容進行 AI 摘要生成。
此事件不僅涉及媒體行業的生存問題,也引發了關於數字版權和 AI 技術合法性的重要討論,顯示了出版商與科技巨頭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
16、USA Today 推出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 「DeeperDive」,邁入 Gen AI 時代
美國 USA Today(隸屬 Gannett 集團)於 2025 年 9 月中旬宣佈推出一款名為 DeeperDive 的新聊天機器人工具,該工具基於生成式 AI,功能包括為用户總結新聞內容、回答事實問題、並推薦旗下媒體發佈的新內容。此舉是其應對 Google 等搜索引擎摘要功能帶來的流量衝擊的戰略動作之一,並期望藉此提高用户互動與留存。
17、全國發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推動安全可信的 AI 生態建設
在2025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主論壇上,備受矚目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於9月15日正式發佈。這一新版框架是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的背景下,由國家網信辦指導,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牽頭,聯合多家人工智能專業機構、科研院所及行業企業共同制定而成。
自2024年9月發佈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應用領域迅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爲了更好地應對這些變化,《框架》2.0版不僅在1.0版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新,還結合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新趨勢和實際應用經驗,持續跟蹤相關風險的變化。這一版本還特別強調了風險分類的完善與優化,並進行了風險分級的研究探索,以動態調整和更新防範治理措施。
《框架》2.0版希望能夠實現全球技術成果的普惠共享,確保人類社會能夠共同享有人工智能發展的紅利。這不僅是對國家網絡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是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的積極推動。
此次發佈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標誌着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治理能力與實踐的不斷提升,未來有望為人工智能的安全與倫理問題提供更加系統化和科學化的解決方案。
18、國內首個AI大模型眾測結果出爐!發現281個安全漏洞
在第22屆中國網絡安全年會(暨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網絡安全協同防禦分論壇)上,國內首次針對AI大模型的眾測結果揭曉。此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指導,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主辦,吸引了559名白帽子安全專家參與,對15款AI大模型和應用產品進行了全面的安全漏洞測試。
這項測試涵蓋了從基礎大模型到智能體和模型開發平臺等多種產品,旨在從攻擊者的角度發掘潛在的安全隱患。結果顯示,共發現各類安全漏洞高達281個,其中大模型特有漏洞就有177個,比例超過60%。這説明,AI 大模型在安全性方面面臨着傳統安全領域之外的許多新興風險。
19、迪士尼等三巨頭聯手起訴MiniMax,索賠金額或達天文數字
迪士尼、華納兄弟、環球影業三大好萊塢巨頭聯合向洛杉磯聯邦法院提起訴訟,將矛頭直指中國AI獨角獸MiniMax,指控其通過海螺AI服務大規模侵犯著作權,未經授權使用知名電影角色進行AI訓練和商業化運營。
這起訴訟的核心爭議圍繞MiniMax旗下的海螺AI服務展開。根據長達119頁的起訴書,用户只需輸入簡單描述,比如"達斯維德在死星上行走"或"蜘蛛俠在摩天大樓間擺盪",系統就能生成包含這些受版權保護角色的高質量視頻內容。
三大影視集團指控MiniMax採用了所謂的"盜版商業模式",系統性地複製蜘蛛俠、蝙蝠俠、小黃人等熱門角色,將它們用於AI模型訓練,進而生產未獲授權的影片內容進行商業化牟利。這種做法被認為完全規避了正當的授權程序,嚴重損害了原創作品的著作權益。
訴訟的經濟后果可能極其嚴重。三家公司不僅要求MiniMax返還所有侵權所得,還按照每項著作權最高15萬美元的標準請求法定損害賠償。考慮到涉及的角色數量龐大,總賠償金額可能達到天文數字。同時,原告還尋求法院頒佈永久禁令,徹底禁止MiniMax未經授權繼續使用任何受保護內容。
這起訴訟的背景頗為複雜。MiniMax作為中國AI產業的新興力量,估值約40億美元,已獲得8.5億美元風險投資,正處於快速發展期。然而,起訴書顯示,好萊塢公司此前已多次就侵權行為向MiniMax發函要求停止,但對方始終未給出實質性迴應,也未停止相關行為。
這種對峙反映出AI時代版權保護的複雜性。傳統版權法在面對AI生成內容時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界定訓練數據的使用邊界,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成為全球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