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12:09
作者 沈建緣
真正的轉型,始於對舊模式的勇敢顛覆——根植於「企業是社會的公器」的經營理念和百年曆史,聚焦於滿足不同時代消費者的產品創新——這或許是松下在當下戰略轉型中對自身發展所持的態度。
在2025年7月底宣佈的松下集團組織結構調整中,松下對原本較為宂雜的組織架構進行精簡。預計2026年4月,新的組織架構將啟動,松下電器株式會社重組后將變為三家獨立的事業公司,旗下生活電器公司、中國東北亞公司的主要業務將由松下娛樂·互動株式會社承接,併成立新的「松下電器株式會社」。此外,新風空調公司、冷鏈公司重組為「松下空調新風冷鏈集團」,電氣工程公司重組為「松下電氣工程株式會社」。
日前,松下控股株式會社全球副總裁、集團中國東北亞總代表本間哲朗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調整主要是針對日本,對中國的影響有限。」他説,「中國不僅是製造大國、消費大國,還是創新大國、工程師大國。對松下而言,如何通過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鍛鍊自身的經營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然后將這些成果推廣到松下全球的兄弟企業,是我們商業模式的新的挑戰。」
2024財年,松下集團在中國東北亞地區的業績實現了增收增益。銷售額達到同比103%,營業利潤同比110%。2025第一季度(4月-6月)也實現了增收增益,銷售額達到同比103%,營業利潤同比126%。成為松下集團在全球「自主經營」的成功樣板。與此同時,基於China for Asia策略,來自中國的創新實踐也在東南亞等市場獲得成功,驗證了「中國成本、中國速度、中國模式」在松下全球戰略轉型中的意義和價值。
價值轉型
針對此前業內關於松下家電業務將被「放棄」的猜測。松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總裁CEO木下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對於松下是極為重要的戰略型市場。」他説,「家電業務在新的組織架構中被定義為重視盈利性的業務,而中國經驗將作為該業務在全球獲得成功的基礎。」
2年前,木下步出任松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總裁CEO期間,大膽提出從「China for China」到「China for Global」的戰略。從在中國單一生產,轉向在中國設計研發、生產製造、銷售、出口的完整業務,目標是將CNA在中國形成的「中國成本、中國速度、中國模式」推廣到海外地區,為松下的全球發展作出貢獻。
這一戰略完整匹配松下之后提出的組織結構調整后的目標:2027財年(截止到2028年3月)家電業務調整后營業利潤率達到10%,並作為增長型業務得以延續。但其挑戰在於,如何將日本先進的技術儲備和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相銜接,形成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都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創新。
「要在中國家電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勝出,松下電器的在華業務必須實現差異化的競爭策略,以松下的百年工藝標準+中國市場需求,實現價值創新。」在木下步看來,藉助集團架構重組的機會,松下應將工作目的「從向內看,轉為向客户看,並以此實現價值轉型。」通過將松下引以為豪的產品質量與本地快速研發相結合,加之合理的成本結構和價格,被作為松下在華家電業務模式的核心。
目前,松下電器生活電器事業部在日本有30名專門從事烹飪科學的專職研究人員。負責從食材的口感、烹飪過程進行研發。其最新推出的微蒸烤Bistro系列64眼紅外線傳感器在0.1秒內設定火力,高精度地對鍋內食材進行監控,無論「一鍋出」還是「一碗湯」,都能精準實現高質量的烹飪過程。
而在中國嘉興的小家電工廠,陸續於1994年和2005年成立了研發團隊,更好地開發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2014年中國研發團隊使用日本技術開發出第一代IH電飯煲,其中僅用5個月研發出的聚嗨盤,推出僅4個月即實現了5000萬元的銷售額;到內置了日本團隊研發的「64眼紅外線傳感」技術,結合中國飲食文化推出的集微波、蒸汽、烘烤一體的「萬食爐」,這些「日本品質+中國創新」的新品,無一不印證了中日協同研發的歷史在松下小家電領域由來已久。2025年上半年的618商戰中,CNA在中國大陸的銷售額同比增長達兩位數。其中包括電飯鍋、微波爐、吹風機、剃须刀在內的小家電銷售額增長喜人。
但在木下步看來,儘快推動「中國成本,中國速度,中國模式」仍有巨大的空間。他努力推動松下中國東北亞公司聚焦研發流程,大幅縮減產品研發周期,加速新產品上市。他表示,自己的團隊正最大化地發揮「橋樑」作用,「將中國經驗與松下優勢結合起來,在中國創造出全球及中國‘友商’不具備的競爭優勢,並將其推廣到更多市場。」
以2024年AWE期間發佈的Panasonic Xtra系列冰箱為例,這款產品面向Z世代用户,得益於中日研發團隊的緊密合作,其開發周期縮減了近50%,成本降低30%。2024年,松下家電業務針對東南亞市場的出口額實現了雙位數增長。2025年AWE期間發佈的新一代阿爾法洗衣機,搭載的「智控星環」即是來自中國市場的研發成果,不僅滿足了中國市場的需求,也為全球業務增長作出了貢獻。
從資產組合的角度審視業務,松下中國的家電領域亞未來會有更多機會與中國企業合作,更充分地發揮中國供應鏈優勢。木下步認為:「中國的供應鏈極為完備,松下集團在中國的供應商有6000家,佔松下集團全球供應商的約80%。與中國供應商合作,發揮‘外腦’的力量,開發先進的技術,在生活方式方面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會使我們避免同質化,更好地在市場競爭中交付價值。」
本土化「再造」
「中國成本、中國速度、中國模式」理念不僅在家電領域,也在所有業務領域得到推廣。通過位於上海的全球採購公司,從松下中國東北亞地域向世界各地的集團企業介紹中國的零部件、材料和自動化生產設備(供應商),也開始向歐洲、亞洲和日本工廠提供自動化生產設備。
作為松下本土化「再造」的又一成功樣本,2025年4月,松下電器機電(中國)有限公司工業自動化系統中國業務部門成立,張健作為松下機電在中國培養和提拔的本土高管出任BU長,負責該業務在中國的佈局和產業鏈合作。
松下機電株式會社是松下控股旗下8家子公司之一,下設機構控制部品、元器件解決方案、產業元器件及電子材料四個事業部。業務範圍覆蓋AI服務器、車載CASE、智能製造等。
2024財年,松下機電株式會社銷售收入在松下集團所佔的比例為13%,達1.1兆日元(約合527.91億元人民幣),相比2023年實現近兩位數增長。松下電器機電(中國)有限公司目前在中國有11家工廠,總銷售額168億人民幣,針對AI服務器的電容器銷售額翻倍,電子材料銷售額也增長了33%。
「中國是未來5-10年全球製造領域的領頭羊市場,為此松下機電將中國作為核心陣地,不斷深耕。」在張健看來,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形態,正帶來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浪潮。而中國作為全球自動化領域最大的單一市場,是當仁不讓的「前沿」。「中國有幾大優勢是全球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龐大的工程師資源、智能產業革新以及最完整的產業鏈。如果我們不在中國紮根,不做和中國‘友商’同樣的事,就會失去機會。」他説。
事實上,自2015年松下開始為中國客户的崛起而進行產品開發以來,中國本地化研發的重要性逐年遞增。為實現定製化開發,將產品迭代周期縮短,研發投入正以每年20-30%的比例增長。與此同時,松下機電在華業務的中國供應商比例已提升到70%以上,實現了更低的「中國成本」。
未來,松下計劃將更多的中國供應商引入松下全球供應鏈,為松下全球的企業服務。張健樂觀預期,作為松下機電全球業務的核心陣地,在與中國客户的不斷合作中,松下工業自動化系統在華業務將深度嵌入中國產業鏈,並隨着中國企業的產業鏈「出海」大潮,迎來新的高速增長期。
中國經驗
從40多年前在中國最初開展的家電及其零部件業務開始,目前松下在華業務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家電和住宅設備業務約佔三分之一;電子元器件、生產設備、電池和汽車零部件業務佔三分之二,並在近年來的自動化熱潮中持續增長。據瞭解,目前松下集團正努力把握能源和AI領域的發展機遇。其在大連的和豐田的合資公司——泰星能源已累計投資額78億元。該公司支持純電項目的四期工廠,今年8月份已開始動工。
過去6年,不僅CNA在中國零部件本土化率已實現90%,成本降低20%以上;CNA在華本土高管比例也從38%提升到64%,不斷提高的決策速度激活了團隊的戰鬥力。
目前,在松下中國東北亞地域64家在華企業的高管團隊中,一半以上是中方人員,很多和張健一樣在早期曾赴日參加培訓的年輕人如今都被委以重任。不僅如此,通過覆蓋亞洲各市場的「輪崗派遣」,日本的市場營銷團隊和東南亞地區的干部儲備人才到中國學習培訓,中國團隊成員也被派往其他地區工作,以獲得全球視野。通過人才輪崗將中國業務模式中的經驗推廣到全球其他市場。
不僅如此,松下中國東北亞地域的軟件研發人員在過去6年增加了1倍,達到2000人,成為日本以外最大的研發團隊。本間哲朗希望未來5年內,研發團隊人數能再翻一倍,將更多的設計開發工作轉移到中國,以面向全球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
「中國的GDP規模現在是日本的4倍,其特點是快速增長的領域變化迅速。對於外資企業來説,迅速而準確地把握中國市場的變化的方向,我覺得非常重要。」針對來自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本間哲朗表示:「我們並不打算參與‘內卷式’競爭。對中國消費者來説,提供松下獨有的價值,遠比價格競爭重要。」他提及,松下將以「全勤生」身份第八次參展今年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重點展示來自中國的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