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技術角度看,速騰聚創的中小股東們大可不必不開心

2025-09-22 12:2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截止到9月21日,年初至今,儘管速騰聚創(02498.HK)的股價已經累計上漲了40.13%,但持有速騰聚創的中小股東們其實一點也開心不起來。

一方面,由於2025Q1五界全面採用華為全自研體系、以及小鵬汽車選擇跟隨特斯拉採用純視覺方案,華為系和小鵬汽車的丟單,以及比亞迪「天神之眼」的落地進度不及預期,使得速騰聚創的持股體驗極差。

另一方面,自己的失敗固然心痛,但是競爭對手的成功更讓人破防。

隨着禾賽科技(02525.HK)於9月16日在香港成功二次上市后,禾賽科技(HSAI.US)年初至今股價已累計上漲110.20%,總市值來到了45.36億美元(約354億港幣),而速騰聚創僅26.80億美元(約208億港幣),截止到9月21日,禾賽科技總市值高出速騰聚創約70%。

截止到9月21日,速騰聚創收盤價43.02港幣/股,相比於2024年1月IPO時的發行價43.00港幣/股,幾乎沒有變化。

圖片説明:禾賽科技與速騰聚創過去兩年的市值變化,數據來源於Wind

激光雷達:資本市場上最「不團結」的板塊

如果要評選科技行業里最「不團結」的細分行業,那麼一定是激光雷達。

如果要評選科技行業里最「團結」的細分行業,那一定是人形機器人零部件,在這個板塊里,既不需要訂單驗證,也不需要理性思考,很多時候一篇小作文就足矣。例如,大約有30家做絲槓的上市公司,但根據不同券商對每家公司的份額統計,這30家上市公司合計的絲槓份額早就已經超過了100%。

儘管邏輯上存在巨大漏洞,但擋不住人形機器人板塊的「團結」,無需驗證誰真有兩把刷子的、誰是純粹蹭概念的,大家一起大漲就對了。反觀激光雷達的「不團結」,支持禾賽科技的和支持速騰聚創的,都是踩一個捧一個,誰也看不上誰,甚至互相攻訐。儘管作為頭部機器人廠家的宇樹機器人和智元機器人,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激光雷達方案,但資本市場顯然不願意為速騰聚創與禾賽科技支付更高的溢價,即便激光雷達的競爭格局在人形機器人里是最好的。

圖片説明:激光雷達方案逐漸成為人形機器人標配方案,數據來源於交銀國際

有意思的是,根據新浪科技7月7日的報導,作為唱空激光雷達第一人的馬斯克,在Robotaxi路試遭遇事故后,被眼尖的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民,發現了大量頭頂激光雷達的特斯拉測試車,儘管這並不能證明特斯拉要放棄純視覺方案,但不排除Robotaxi事故頻發的背后,純視覺方案存在缺陷的可能性。

受該消息影響以及軍方訂單刺激,美國激光雷達上市公司Ouster、Aeva等紛紛大漲,其中OUSTER的市值已接近速騰聚創。熟悉激光雷達的投資者知道,Ouster、Aeva、Velodyne、Luminar、Quanergy等公司,都是過去禾賽科技與速騰聚創的手下敗將,然而奇怪的是,面對手下敗將Ouster、Aeva等,美股市場也能表現的更加「團結」,唯獨面對贏家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顯得非常「不團結」。

圖片説明:美股激光雷達公司OUSTER股價大漲,數據來源於Wind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9月11日速騰聚創官宣EM4、EMX和E1加入NVIDIA DRIVE AGX平臺,成為NVIDIA DRIVE生態合作伙伴。即便成為英偉達生態合作伙伴與加入英偉達供應鏈不是一回事,但英偉達生態也不是誰想加入就能加入的,這是對速騰聚創技術實力的一次重要肯定和背書,但資本市場仍然選擇了視而不見。

圖片説明:速騰聚創加入NVIDIA DRIVE生態,數據來源於速騰聚創微信公眾號

激光雷達市場實在太大,大到不可能由一家公司完全壟斷

奇怪的是,面對激光雷達星辰大海般的天花板、以及非常良性的競爭格局,很難找到踩一個捧一個的理由。可以肯定的是,激光雷達是一個足夠大的市場,足夠裝得下兩家獨立第三方激光雷達企業。

但資本市場似乎不願意這樣思考問題,資本市場對速騰聚創與禾賽科技的定價邏輯似乎非常簡單粗暴:業績Miss一兩個季度就被打入地獄,而業績Beat一兩個季度就被捧到天上,使得兩者市值差異達到70%之多。

這就好比兩名小學生,家長普遍預期禾賽科技與速騰聚創都是80分的水平,但禾賽科技連續兩次考試都考了90~100分,速騰聚創連續兩次考試都考了50~60分。儘管禾賽科技表現更優異,但這畢竟是小學階段,后面還有中學和大學階段,現在一兩個季度的差異其實長遠來看並不重要。

事實上,這種小學、中學、大學的比喻並不誇張,激光雷達目前也就處在小學階段。

從車載市場看,根據蓋世汽車數據,2024年國內車載激光雷達裝機量僅約154萬台。目前國內一年乘用車銷量約2800萬輛,可以假設新能源汽車的終局滲透率為80%,隨着智駕平權趨勢演進,假設激光雷達終局滲透率80%,即便按照1輛車配1台激光雷達的極端保守假設,終局角度車載激光雷達出貨量的天花板不會低於:2800×80%×80%=1800萬台,這還僅僅是國內市場,沒有計算空間更大的海外市場。也就是説當前百萬台級別的車載激光雷達出貨量,和天花板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圖片説明: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及增速,數據來源於禾賽科技港股招股書

從機器人市場看,這是一個比車載激光雷達規模更大、增速更快的市場,從目前已經能夠看到快速上量的割草機器人、無人叉車、AGV、無人物流車RoboVan等等,再到遠期機器狗、人形機器人的放量,當前幾十萬台級別的機器人激光雷達出貨量,跟天花板相比更是不值一提的。

圖片説明:機器人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及增速,數據來源於禾賽科技港股招股書

另外,Ouster股價的暴漲,也告訴市場,除了車載市場和機器人市場,還有巨大的軍工場景、無人機場景等有待開發。

面對如此大的潛在市場,足夠容得下兩家獨立第三方激光雷達企業,除非出現巨大的技術代差,否則當懸殊的市值差異出現時,或許就意味着錯誤定價機會的到來。事實上,即便技術代差強如英偉達,一樣出現了通過ASIC另闢蹊徑的博通,這既符合產業發展的規律,同樣符合下游企業的導向和訴求。

芯片化的激光雷達與一眼低估的速騰聚創

對於產業發展初期的企業來説,僅僅用財務數據來給企業估值,顯然是不夠的,科技企業估值的第一要素是科技,在這個角度下,速騰聚創是一眼低估的。

換句話説,速騰聚創和禾賽科技的定價邏輯不應該僅僅基於當期的財務表現,而更應該聚焦於技術層面,尤其在進入L3級別后,誰的技術可以走在更前面。

激光雷達從早期的機械式發展到今天,激光發射器、激光掃描儀、激光探測器這三個核心部件都擴散出了多條技術路線:例如激光發射器有EEL和VCSEL兩種技術路徑,熟悉AI產業鏈或者光模塊和光芯片的投資者對EEL和VCSEL應該非常瞭解;激光掃描儀(半固態)主要分為MEMS和轉鏡式,其中速騰聚創聚焦MEMS,禾賽科技聚焦轉鏡式;激光探測器主要有APD、SiPM(硅光電倍增器)、SPAD(單光子雪崩二極管)三種技術路線,主要用於接收和處理反射回來的激光。

一個重要的變化是,激光雷達發展到現在,激光發射器和激光探測器的技術路線正逐步從「多路線並行探索」走向「主流架構收斂」。

圖片説明:激光雷達行業的價值鏈,數據來源於禾賽科技港股招股書

首先是激光發射器的技術路線收斂。根據Yole發佈的《LiDAR for Automotive 2025 Report》,基於加工更容易、成本更低、以及可以採用「多結」工藝的原因,VCSEL替代EEL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結論是明確的:VCSEL份額逐漸增大,技術路線收斂趨勢明確。

圖片説明:VCSEL已成為行業共識,數據來源於公眾號雪嶺飛花

其次是激光探測器的技術路線收斂。根據Yole發佈的《LiDAR for Automotive 2025 Report》,由於SiPM和SPAD具備更高的靈敏度和集成度,可實現200~250米的遠距離探測,APD正逐漸被SPAD和SiPM取代。

圖片説明:SiPM和SPAD共同取代APD,數據來源於公眾號雪嶺飛花

SiPM和SPAD的差異如下圖所示,簡單理解,SiPM方案是未集成為SoC的模擬方案,輸出的是模擬電流信號,需配套跨阻放大器+多路比較器+ADC+FPGA等複雜模擬鏈路來還原信號。由於受限於模擬結構,很難將前端接收與后端處理整合,導致系統分散、連線複雜。這種架構存在幾個明顯的弊端:成本高、系統大、抗干擾差。

SPAD方案是集成為SoC的數字方案,SPAD-SoC採用背照式3D堆疊工藝,將感光陣列與數字電路堆疊為SoC,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芯片級雷達探測器」,因此SPAD-SoC具有高集成、高分辨率、低功耗等優勢。

圖片説明:SiPM和SPAD的差異,數據來源於速騰聚創公眾號

根據Yole發佈的《LiDAR for Automotive 2025 Report》,目前以速騰聚創為代表的激光雷達品牌,正在最新產品設計中應用了SPAD-SoC芯片。Yole認為,通過將VCSEL與SPAD-SoC芯片組合,激光雷達將實現最遠測距和最高分辨率,突破性能天花板。

圖片説明:SPAD-SoC在分辨率和探測距離上都表現更優秀,數據來源於Yole

速騰聚創率先實現自研SPAD-SoC並實現量產,具備較強的技術先發優勢。禾賽科技則在2023年底通過併購瑞士Fastree3D快速切入SPAD領域。華為當前採用索尼IMX459作為過渡方案,同時積極推進自研SPAD芯片。圖達通也已明確規劃,未來產品將全面向SPAD技術架構轉型。因此,結論是明確的:SPAD-SoC份額將逐漸增大,技術路線收斂趨勢明確。

換句話説,速騰聚創是除索尼外,唯一實現SPAD-SoC完全自研且量產的激光雷達公司,先發優勢非常明顯,並已經適配在E系列的激光雷達中,根據2025H1中報業績交流會,放量在即。基於SPAD-SoC和VCSEL的方案,可以實現超高線數、智能、靈活可定製、小體積等優勢,滿足所有形態激光雷達(半固態和全固態)產品設計的需求,如果進入L3級別,速騰聚創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從激光雷達的技術發展路線中能夠看到一個顯著的客觀事實:激光雷達似乎已經從過去的一種精密儀器,慢慢的變成了一張芯片,當你用芯片的邏輯去看待激光雷達時,你還會擔心比亞迪等下游客户自研激光雷達的風險嗎?

最后,禾賽科技與速騰聚創都是很好的公司,從財務表現上看,禾賽科技遠遠勝過速騰聚創,但從技術角度看,速騰聚創一眼低估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