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鋰電新周期開啟:資本開支飆升,上行拐點確立

2025-09-22 14:32

倒計時58天

2025(第十五屆)高工鋰電年會

暨十五周年慶典&高工金球獎頒獎典禮

主辦單位:高工鋰電、高工產研(GGII)

協辦單位:卡洛維德

 總冠名:海目星激光

年會特別贊助:大族鋰電

專場冠名:英聯複合集流體、逸飛激光、華視集團、歐科工業空調

金球獎全程特約贊助:思客琦

時間&地點:2025年11月18-20日 深圳前海華僑城JW萬豪酒店

會議合作:陳女士 13560731836(微信同號)

在經歷了長達兩年的行業「深冬」之后——一段以激烈的價格戰、二三線廠商出清和普遍的產能過剩為標誌的時期——中國鋰電池產業正顯現出明確的周期性拐點。

此前市場瀰漫的悲觀情緒正在被一系列強有力的證據所取代。這些證據表明,一輪由頭部企業引領、基於真實需求復甦的資本開支新周期已經啟動。

要理解這一深刻轉變,必須審視從資本市場情緒到企業實際運營的一系列環環相扣的信號。它們共同描繪了一幅行業觸底反彈、基本面結構性向好的全景圖。

市場情緒:從分化行情到「搶跑」預期

資本市場,作為經濟活動的靈敏探測器,在2025年第二季度率先發出了行業反轉的初步信號。

與此前板塊的普遍下跌不同,一輪顯著的分化行情開始上演。寧德時代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等產業鏈核心企業的股價出現強勁回升。

這並非一次非理性的普漲,而是一次精準的「資本投票」。市場資金明顯向那些具備穩健財務狀況、擁有領先技術護城河以及已進行深度全球化佈局的企業集中。

在經歷了一輪殘酷的行業洗牌后,投資者對於資產質量的要求變得前所未有的嚴苛,企業的長期確定性壓倒了短期炒作。

更為深刻的變化體現在市場心理層面。投資者對供給側信息的敏感度被急劇放大,清晰地表明市場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移。

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事件是,此前一則關於寧德時代因其在江西宜春的某礦山許可證到期而可能面臨短暫生產中斷的消息,竟在資本市場引發了相關鋰業股高達10%的集體躍升。

這種對微小供給擾動的劇烈反應,揭示了市場預期的根本性扭轉。在此之前,市場的主要擔憂是需求不足和庫存高企;而現在,天平則傾向了另一端——對潛在供給緊張的警惕。

整個市場情緒如同被拉滿的弓弦,任何可能收緊供應的信號都會觸發其劇烈波動。這正是周期從底部向上拐彎的經典前兆。

財務數據:「以量補價」的邏輯獲普遍驗證

如果説資本市場的表現是基於預期的「搶跑」,那麼2025年的中期財務報告,則為這一預期提供了最為堅實的現實支撐。

根據2025年第二季度的數據,中國鋰電全產業鏈實現了2678.64億元人民幣的營業收入,同比增超11%,環比增超13%。

相比於營收的穩健增長,盈利能力的修復更為驚人。當季歸母淨利潤總額達到217.65億元,同比激增30.49%,環比亦增長18.68%。

這標誌着產業鏈已連續兩個季度實現淨利潤的同比和環比雙重快速增長。

這場復甦的廣度驗證了其健康度。從上游的正極材料(該領域二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高達164.02%),到中游的負極材料、電解液,再到下游的鋰電池製造,幾乎所有細分領域都實現了盈利能力的顯著改善。

這證明當前的復甦是由廣泛的終端需求所驅動的,而非孤立事件。

財報數據之下,一條貫穿全行業的核心邏輯被反覆驗證:強勁的銷量增長,已開始有效對衝因產品價格下跌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雅保半年報業績來看,其在市場普遍預期其每股虧損0.82美元的悲觀氛圍中,意外地實現了每股0.11美元的調整后盈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超預期的成績單,是在碳酸鋰現貨價格同比下跌約20%的背景下取得的。

雅保在財報中明確指出,強勁的實體需求是主要驅動力,具體表現為2025年上半年全球電動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8%,以及電網級電池儲能裝機量的同比猛增42%。

同樣的邏輯在中國本土龍頭企業身上也清晰可見。天齊鋰業在2025年上半年扭虧為盈。

公司在業績預告中直言,業績改善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鋰化合物及衍生品的產銷量較上年同期增長」。

這一系列財報揭示的現象,對於理解本輪周期的啟動至關重要。股票市場的定價機制是前瞻性的,它交易的是對未來的預期,而非當下的現貨價格。

當投資者清晰地看到,產業鏈的龍頭企業已經能夠憑藉強大的市場地位和規模效應,通過提升銷量率先修復盈利能力時,他們便開始提前佈局,押注於整個行業基本面的反轉,以及未來必然到來的價格拐點。

運營現實:產能瓶頸觸發新一輪投資

財務數據的改善,最終要追溯到工廠生產線的繁忙程度。

從2024年四季度起,國內頭部鋰電池製造商的產能利用率便開始同步回升,並在2025年上半年達到了一個關鍵的臨界點。

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頭部電池廠商的產能利用率自2022年以來首次整體性地突破了80%這一重要的行業「榮枯線」。

排名前六的製造商產能利用率均已達到80%以上。部分廠商的優質產線甚至長期處於滿負荷運行狀態,不得不向外尋求代工,以滿足旺季激增的訂單交付需求。

以寧德時代為例。早在2024年三季度末,該公司就已低調重啟了大規模的設備招標。

到2025年上半年,其整體產能利用率已攀升至90%的高位,非常接近其在2021年行業巔峰時期創下的95%的歷史記錄。

在重資產的製造業中,如此高的利用率意味着現有產線已接近物理極限,不僅難以應對突發的需求增長,連正常的設備維護和產線升級都面臨挑戰。

因此,啟動新的產能投資,已從一個戰略選項,變為一個迫在眉睫的運營必需。

最終,企業的資本開支數據,為新周期的開啟落下了最確鑿無疑的一錘。

基於2025年半年報,中國鋰電池行業的資本開支總額同比轉為正增長,增幅達31.72%。

資本開支的復甦已持續兩個季度,且呈現加速態勢。尤其是在電池製造環節,其在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資本開支同比增速分別為23%和40%,加速度明顯。

寧德時代2025上半年資本開支高達20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6%,其規模已是公司歷史上的第二高點,僅次於2022年的擴產頂峰。其投資主要用於加速國內擴產及全球化佈局。

億緯鋰能(維權)同期資本開支達44億元,同比激增104%,實現了翻倍。

其投資的一個重點是深化海外佈局,例如在6月底宣佈投資約8.65億元人民幣,用於建設其在馬來西亞Kulim的第二期能源存儲電池工廠。

從在建產能的規模來看,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創新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的在建產能規模均已超過百GWh級別。

這些龐大的數字清晰地宣告: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已經達成共識,並用真金白銀投票,正式開啟了新一輪的產能擴張。

需求根基:結構性變革驅動的真實增長

是什麼給了這些在上一輪周期中飽受價格戰之苦的企業,如此堅定的信心重啟大規模投資?

答案在於,驅動本輪復甦的需求,其底層結構已發生了深刻的、可能長期持續的積極變化。

此前市場對需求前景的種種擔憂(如海外搶裝潮透支、國內政策調整抑制等),不僅沒有發生,反而被兩大領域的超預期增長所取代。

儲能——從輔助到主力的「第二增長曲線」

儲能市場正以遠超預期的速度,從一個補充性的角色,成長為驅動鋰電需求的核心引擎之一。

根據一份國際投行的最新研報,截至2025年,儲能系統在全球電池總產量中的佔比已攀升至27%,顯著高於2024年的23%和2023年的18%。

在磷酸鐵鋰電池領域,其地位更為突出,自6月以來,儲能系統已消耗掉全球40%以上的LFP電池產量。

在億緯鋰能、中創新航等企業的出貨結構中,儲能電池已佔據近半壁江山。

基於當前的強勁勢頭,多家市場機構已將2025年全球儲能系統電池的出貨量預測大幅上調了約50%。

近期在中國,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要達到1.8億千瓦以上,這將帶動約2500億元的項目直接投資。

以內蒙古等地為代表的地方政府,正陸續出臺容量電價補充政策,這極大地改善了獨立儲能項目的投資回報率,部分項目在補貼下的IRR可達10-20%的較高水平,進一步激發了市場化的、可持續的建設需求。

動力電池——「純電迴歸」帶來的需求彈性

作為需求主力的動力電池板塊,其內部增長結構亦在2025年發生了劇變,為行業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

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純電動汽車的零售銷量增速重拾強勢,8月單月同比增長17.2%;而此前增長迅猛的插電混動及增程汽車則明顯失速,插混汽車銷量甚至出現了7.3%的同比負增長。

有機構測算,到2025年6月,插混汽車的渠道庫存已超過100萬輛,其在國內新車市場的份額可能自推廣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這一轉變是上一輪周期迴響的結果。動力電池價格的大幅下降,使得純電車型的製造成本和售價更具競爭力,規模效應反過來又改善了以純電為主的車企的利潤率,使其有能力發動更猛烈的市場攻勢。

純電車型的強勢迴歸,直接推動了「單車帶電量」這一核心需求指標的快速提升。

2025年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單車平均帶電量已達54.0kWh,而去年同期僅為46.4千瓦時,同比大幅增長了16.4%。

這一增長,部分源於純電佔比提升,部分也源於新款插電混動車型帶電量的增加(上半年同比增長5.6%)。

這意味着,即便新能源汽車的整體銷量增速保持穩定,動力電池的實際需求增速也將因「單車帶電量」的提升而獲得一個可觀的乘數效應。

與此同時,動力電池電芯價格止跌、儲能電池電芯價格在經歷了長期下跌后,自7月以來已從0.25元/Wh的底部小幅回升至0.27-0.28元/Wh。這為電池廠的盈利修復和資本開支復甦提供了緩衝。

綜上,從資本市場的預期轉向,到企業財報的盈利修復,再到由產能瓶頸觸發的資本開支重啟,鋰電行業新周期的拐點已然確立。

其背后,是儲能市場的爆發和動力電池需求結構的優化這兩大堅實支柱。

然而,這一輪資本開支浪潮,僅僅是上一輪周期的簡單重複嗎?它將以何種全新的面貌展開,又將如何重塑產業的未來格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