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11:54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興證醫藥健康 作者:孫媛媛 黃翰漾等
醫藥行業是典型的「政策驅動+技術驅動」雙輪驅動的產業。回顧2006年至今,醫藥板塊經歷了多輪產業政策周期與宏觀波動,但真正能夠穿越周期的,始終是那些具備持續成長能力的公司,其共同的特徵是:依託真正具有臨牀價值的創新產品或具備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從而實現業績長期穩健增長,這些公司即使在估值波動中依然可獲得股價上的長期正反饋。
無論是從政策導向、產業演進還是資本偏好來看,創新都是醫藥行業最確定的長期趨勢。2015年以來,中國藥監體系鋭意改革鼓勵創新、藥耗集採加速騰籠換鳥、行業整頓迴歸臨牀本質等一系列產業政策,雖然產生了短期的陣痛,但如今回頭再看,則無一不高屋建瓴地為產業的發展指引着正確的道路——創新。
在政策+產業+資本的三重共振下,今年創新葯板塊率先走強。2025年初至今(截至2025年8月29日),A股及港股創新葯指數分別實現56%及105%的漲幅。而隨着創新葯利好政策陸續出臺、重磅品種的數據讀出與BD密集落地、新產業技術方向不斷涌現、貨幣政策趨於寬松、投資者信心回暖等,預計創新葯板塊仍有望延續向上趨勢,並帶動板塊內的其他創新與高增長賽道共同發力。
中國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在創新葯領域即可見一斑。中國創新葯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劃分爲三個階段:
1.0時代(2000–2014年):起步期,人才迴歸、企業初立,實現從無到有;
2.0時代(2015–2021年):探索期,政策放開、資本湧入,但同質化嚴重;
3.0時代(2022年至今):爆發期,差異化創新涌現,全球競爭力凸顯。
中國創新葯數量增長迅速:2024年,中國企業原研創新葯數量達704款,位居全球首位;美國企業研發的創新葯數量逐步增至每年400-500款。歐洲和日本的研發數量則相對穩定,歐洲每年約有200 款創新葯進入臨牀,日本則在100款以下。中國和美國是全球藥物研發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中國創新葯對外授權交易數量與交易金額持續上升:2024年總交易金額達519億美元,其中首付款達41億美元。根據STIFEL的研究報告,全球大藥企從中國創新葯企業引入的分子數量(首付款0.5億美金以上)佔比從2019年的0%提升到了2024年的31%。
量變:既有政策的引領與驅動,亦有中國醫藥產業人的不懈努力
政策為創新葯的萌芽提供了沃土。回溯美國FDA的立法與監管制度發展,一系列變革規範了臨牀研究、審評審批與上市后監管等制度,以期滿足臨牀需求,並引導終端形成良性競爭,同時更加科學地鼓勵並加速高質量創新,1984年的《哈奇—韋克斯曼法案》(《藥品價格競爭與專利補償法案》)允許仿製藥免臨牀獲批,同時給予專利藥最多5年的專利補償保護期;1983年的《孤兒藥法案》、1988年的快速通道機制、1992年的加速審批與優先審評機制、2012年的突破性治療認定、2016年的《21世紀治癒法案》均在不同維度加速了臨牀急需產品與差異化創新產品的上市進程;而一系列的使用者付費法案,包括1992年的處方藥(PDUFA)、2002年的醫療器械(MDUFA)、2012年的仿製藥(GDUFA)與生物類似藥(BsUFA)等,授權了FDA向企業收取費用以支持其擴大規模,解決積壓批件,加速審評審批進度。
自1995年至2017年,美國FDA批准的新葯從類型到治療領域均發生了較大變化,反映了需求與技術的發展趨勢,臨牀要求整體趨嚴,但憑藉各類或優先或加速的制度,走在產業趨勢前端的差異化創新得到了快速發展。
國內醫改成果顯現,全鏈條支持產業進一步升級。2015年以后,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醫改政策,推動中國製藥行業從仿製向創新的深刻轉型。例如藥品審評審批改革加快了創新葯推向市場的速度;藥品許可持有人制度優化了行業資源配置;港交所18A、科創板及北交所打開了未盈利創新葯企業融資渠道;醫保目錄談判幫助了創新葯進院、放量;通過帶量採購釋放醫保基金空間,為創新葯騰出更多空間。
審評審批速度顯著提升:2024年,中國創新葯從上市申請到獲批的平均時長較整體藥品縮短57天,獲得優先審評的創新葯比創新葯整體的平均時長再壓縮189天。獲得突破性治療資格或附條件批准的創新葯,從首次申請臨牀到獲批上市用時分別較創新葯整體縮短602天和611天。
進入醫保目錄時間加快:受益於醫保談判機制的逐漸成熟,2021-2024年醫保談判成功的創新葯中,接近90%在獲批上市2年內即進入醫保目錄,遠高於2019年(43%)和2020年(57%),實現跨越式增長。
創新葯市場佔比不斷提升:2024年中國核心醫院市場規模達到8822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3.3%。在此期間,醫保目錄的擴容和政策的持續優化加速了創新葯的進入,推動了市場對創新葯需求的逐年增長。2015年創新葯在中國核心醫院市場的佔比為21%,而到2024年這一比例已增長至29%。
讓世界再次見證「中國效率」下的「中國創新」。研發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是中國創新葯企業的優勢。在臨牀前環節,從機制確認到PCC(臨牀前候選化合物)階段,中國領先的Biotech只需要12-20個月,而海外行業平均值為24-36個月,也就是國內藥企能夠節約30%-50%的時間。在臨牀入組速度方面,中國領先的Biotech在PD-1臨牀入組患者的速度是海外行業平均值的1.8-3倍,在GLP-1臨牀入組患者的速度是海外行業平均值的5倍。成本方面,美國研發一款新葯平均耗資26億美元,而中國藥企通過相對低成本人才、快速臨牀試驗和靈活政策,可將成本壓縮至1/3左右。
全球暢銷藥物並非一定是FIC藥物,因此能夠快速跟進並且做出差異化的能力非常重要。中國創新葯企業目前在源頭創新、靶點發現的能力還相對較弱,但依然有機會憑藉高效率的優勢實現彎道超車。在同靶點同類型臨牀進度最快的藥物中,來源於中國的品種佔比在不斷提升,説明中國企業對於新靶點新類型藥物的響應以及推進速度越來越快。2015年中國企業自研的這類產品只有9個,佔比不足10%,而到了2024年有120個,佔比已超過30%。
當下醫藥創新正迎來新一輪技術範式的更迭。ADC(抗體藥物偶聯體)猶如「生物導彈」,精準打擊腫瘤細胞;雙抗、多抗則在傳統單抗的設計基礎之上,可同時結合多個靶點,增強治療效果;細胞與基因治療則試圖「重啟生命程序」,有望從根本上治癒疾病。在這些代表未來方向的領域中,中國企業不僅未缺席,反而漸成中流砥柱。近年來,中國企業在ADC、雙/多特異性抗體、細胞與基因治療等新技術平臺上表現出極強的競爭力,中國研發項目的佔比已經超過50%。
複雜生物製劑(ADC、雙/多抗、融合蛋白以及細胞治療等)相對更容易做出差異化,因此中國創新葯企業的優勢更為凸顯。以中國企業最具優勢的ADC為例,ADC對靶點創新要求度低,主要涉及工程化改造,分子構造涉及毒素、抗體、連接子及偶聯反應等多個環節,屬於多維度組合創新。中國企業效率更高,可以就ADC的不同設計方案展開探索,同時完善的供應鏈能滿足各類型ADC不同的工藝開發及生產要求。因此,中國企業讓ADC研發結出豐碩的果實,且各具差異化特色,如科倫博泰的SKB264(TROP2 ADC)、百利天恆的BL-B01D1(EGFR/HER3 ADC)等,均通過差異化設計在安全性、有效性或藥代動力學方面脫穎而出。
而在下一代PD-(L)1的國際角逐中,中國藥企也不遑多讓。腫瘤免疫(I-O)療法近年來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因其廣譜的抗腫瘤特性,以PD-(L)1抑制劑為代表,其已逐步成為腫瘤治療的基石藥物,標杆性產品Keytruda於2024年斬獲295億美元的全球銷售額,蟬聯「全球藥王」,根據IQVIA預測,2028年全球PD-(L)1抑制劑市場規模有望突破900億美元。然而PD-(L)1單抗賽道擁擠,Keytruda的核心專利也將於2028年到期,誰能成為下一代PD-(L)1療法的最優解,全球藥企正摩拳擦掌,其中不乏中國藥企的身影。國內不少創新葯企業投入了PD-(L)1雙抗的差異化開發大潮中,希望通過延長患者用藥及生存時間,或拓展適應症至I-O耐藥人羣,或拓展至冷腫瘤人羣,從而在第二代PD-(L)1藥物的競爭中拔得頭籌。目前部分國產PD-(L)1雙抗已陸續進入數據讀出期,初步展現了其潛在的臨牀優勢。
中國創新葯企業的國際競爭優勢日益凸顯。憑藉「中國效率」與「中國創新」,在2024年中國藥企對外授權交易中,ADC、雙抗/多抗、TCE等複雜分子類型佔比44%,卻貢獻了66%的首付款金額。也正因為海外藥企對中國製藥創新能力和潛力的認可,越來越多的對外授權開始向早期階段流動。根據2024年中國藥企對外授權交易數據顯示,71%的交易以及77%的預付款都流向了臨牀前或1期管線,而在前幾年交易活動主要由處於中后期臨牀階段的項目主導。
2025年初,宇樹機器人的驚艷登臺、Deepseek的爆火出圈、《哪吒2》的萬人空巷,再到如今備受關注的中國創新葯海外BD交易數量與金額的持續上升,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製藥行業創新能力的量變到質變,更是中國智慧的華麗蝶變,創新經驗在各行各業的擴散、升級。這在醫藥的其他細分領域亦不例外,如AI醫療、手術機器人、腦機接口等領域,中國企業也積極投身其中,蓄勢待發。
深耕產業,前瞻挖掘。興業證券醫藥團隊至今已薪火相傳27載,團隊規模達13人,覆蓋從宏觀政策到微觀公司、從本土企業到國際龍頭的全方位研究。我們始終堅持「研究創造價值」,通過深度產業跟蹤、產業鏈縱向挖掘、跨市場比較研究,把握醫藥行業的創新脈絡與投資節奏,從日積月累的量變感受產業質變的關鍵節點。在創新葯從「跟跑」到「引領」的歷史性轉折中,我們率先提出「中國創新葯3.0時代」正在到來,並持續推薦具備全球競爭力和商業化潛力的優質企業。未來,我們將繼續陪伴中國醫藥產業成長,與投資者共同見證更多創新成果的誕生與價值的實現。
風險提示:行業政策變動超預期、市場競爭加劇風險、地緣政治擾動風險、研發進展不及預期風險、百利天恆為我司做市公司等。
注:本文選自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已公開發布研究報告《從「跟跑者」到「引領者」——中國醫藥產業創新的蝶變時刻》,
報告分析師:
孫媛媛 S0190515090001、黃翰漾 S0190519020002、東 楠 S0190521030001、楊希成 S0190522090002、
王佳慧 S0190522080007、董曉潔 S0190522080005、郭沛驊 S0190525040003、喬波耀 S0190525070004、
龔涵清 S019052506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