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關店,也是一門藝術

2025-09-22 10:26

原標題:關店,也是一門藝術

關店就意味着失敗嗎?

據贏商網統計,今年4-7月超80家知名品牌出現關店潮,橫跨奢侈品、快時尚、餐飲、零售等眾多行業——範圍之廣、頻次之高讓人不得不額外注意。

其中,一些品牌關店動作尤為頻繁:優衣庫姐妹品牌GU先后關閉上海淮海中路、廣州維多利廣場門店,國內只剩兩店;MUJI北京、上海、蘇州多地的門店陸續關閉,幾度登上熱搜;ZARA則已完全撤出福州、貴陽、東莞等城市,青島也僅剩一家門店;珠寶品牌潘多拉更是將中國市場關店計劃從50家翻倍至100家。

同樣引人關注的,是一些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首店」、「末店」撤場:盒馬最后一家X會員店、LVMH旗下高定香氛品牌梵詩柯香中國首家精品店、歐萊雅旗下高端香水品牌Aesop中國大陸首店先后關閉。

關店不等於失敗,尤其在競爭環境波詭雲譎的當下,理智地「關店」反而是品牌張弛有度的註腳。但我們同樣好奇:除了業績壓力和戰略調整,還有哪些因素促使品牌做出閉店決定?開店閉店都需要精密計算、通盤考慮,密集操作之下,品牌如何確保順利閉店,避免客户流失?

關店的考量:被動止損vs主動求變

總體來看,品牌閉店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其一,受自身經營壓力、客觀環境變化影響,及時閉店止損。

線下消費行業近幾年的壓力不用多説,關閉效益不佳的門店,是保證現金流健康、回籠資源再圖后續的必然選擇。

關店關上熱搜的MUJI是典型例子。近期集中關閉的上海浦江歡樂頌、北京三里屯世茂工三、蘇州泰華、長沙泊富國際廣場等門店,都位於城市熱門商圈,品牌更迭本就頻繁、競爭壓力很大。世茂工三店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門店一開始盈利狀況良好,但后來就不怎麼好了,加上三里屯附近新開了另一家門店、造成分流,總部只好選擇閉店。「

競爭太激烈不行,鄰居太「稀疏」也不好:畢竟一個商圈的繁榮和入駐品牌數量、質量高度掛鉤,一旦品牌陣營出現大幅變動、撤離,必然會對短期客流、長期經營效益造成許多未知風險。

今年8月,蘋果Apple Store大連百年城店正式結束營業——這也是蘋果首次在華關閉直營店。衆所周知,Apple Store並沒有嚴格的銷售額考覈,主要承擔產品展示、用户體驗功能,此次閉店也和業績關係不大,更多是受客觀因素影響的無奈之舉。

百年城背后的運營方百年商城過去幾年陷入股權交割停滯、流動資金枯竭的混亂之中,COACH、Kenzo、UGG等品牌接連撤出,商圈人氣大不如前,蘋果自然不會困守一個「衰落」商圈。

事實上,客觀環境、消費風向的變化速度往往出乎品牌預期。除了蘋果這種被動捲入的例子,還有許多品牌是為自己早前的過度自信、形勢錯判交學費。

號稱「最美書店」的網紅書店品牌蔦屋書店,2020-2023年期間密集擴張,一度喊出在中國開1100家店的目標。但步子邁太大,真的容易拉傷筋骨——去年以來,蔦屋書店天津仁恆伊勢丹、西安邁科中心、上海MOHO、成都仁恆置地廣場等多家門店接連關閉,國內門店數僅剩11家,千店目標遙遙無期。

蔦屋書店敗退的重要原因,是背后合作方——商業地產開發運營商玩不動了。據悉,蔦屋書店在國內採取特許加盟模式,實際運營決策權在商場運營商手中。在行業上行階段,開發商們願意向蔦屋書店提供租金優惠,借其熱度吸引人流、提升商場「咖位」。可惜時移世易,上海MOHO店背后的圓泉地產、天津仁恆伊勢丹店背后的伊勢丹集團等,如今均面臨較大經營壓力,已無力繼續供血。

其二,整體戰略有變,已完成階段性任務,或不再適配新經營策略的門店只好退場。

比如一些承載階段性戰略任務的門店,在品牌戰略調整后及時撤退,以便品牌重整資源。

盒馬X會員店最后一家門店上海森蘭店在今年8月正式關閉,也意味着盒馬徹底放棄倉儲會員店模式,不再執着於對標山姆、Costco,將資源集中到盒馬鮮生、盒馬NB業態上。阿里財報顯示,盒馬在2025財年首次實現全年經調整EBITA(利息、税項和攤銷前利潤)盈利,戰略聚焦收到了一定成果。

迅銷集團旗下GU、Inditex集團旗下Oysho也有類似的情況,目前均關閉了國內大部分門店,把重心聚焦到優衣庫、ZARA主品牌身上。集團的精力、資源總歸有限,副線品牌難免要做出犧牲。

此外,一些承載探索性業務,帶有試驗、營銷性質的門店,生命周期往往也是有限的。

開業之初日均排號400+、在各大社交平臺獲得超3億全網話題量的LV上海前灘太古里Le Chocolat Maxime Frédéric at Louis Vuitton巧克力專賣店,就在經營約1年后宣告關閉。據外媒Hypebeast報道,LV高層對該門店的經營狀況感到滿意,並將開店經驗複製到美國。此次閉店主要並非業績問題,而是門店已完成積累經驗、打響聲量的任務,退場或許早在計劃之內。

其三,主動求變,淘汰落后門店,向長期發展策略看齊。

品牌主動求變,一般離不開兩種邏輯。

一種是出於品牌建設考慮,追求「高級」——或「關小開大」,或撤離下沉市場聚焦一線城市,以重塑品牌形象。

快時尚品牌對此十分積極。ZARA、H&M都是一邊關閉街邊小店、老舊店型,一邊在一線、新一線城市核心商圈砸錢開大店——ZARA今年3月開業的南京新街口旗艦店面積超2500平方米,採用全新的產品陳列方式、引入咖啡業態,H&M也在北京悠唐購物中心、上海淮海路等地打造全新地標門店。

Inditex大中華區總裁Eugenio Bregolat Lukashov明確表示,今年會翻新更多門店——撕掉「平價」「速食」標籤,是其最終目標。

奢侈品牌的做法也相當徹底。Gucci接連關掉多家奧萊店,放棄折扣回血;Tiffany、LOEWE退出雲南市場,LV、Burberry、卡地亞等品牌「組團」撤離貴陽荔星中心……主動收縮的奢侈品牌們,有着一致的訴求:找回稀缺基因,用距離感放大奢侈屬性。

另一種則是基於整體運營質量、效率考量,追求「先進」——關閉老舊店型,向數智化門店轉型升級;降低授權、代理門店佔比,重構直營渠道。

比如周大福在去年推出5年轉型計劃,其中一項就是收縮渠道、加快數字化進程,2025財年淨閉店896家,開設更多數字化運營、採用新設計理念的門店;Bottega Veneta今年以來關閉了多家國內代理商運營門店,未來將着重開設直營店,以加強對渠道的掌控。

在過往,虧損常被視作閉店的直接原因。但如今細看下來,情況遠非想象中那麼簡單:每一個閉店決定背后,都包含了品牌對短期效益、長期戰略、商圈生命周期及品牌定位的精細平衡與艱難取捨。

外界如果仍把閉店簡單解讀為「衰退警報」,未免過於武斷——相反,在消費分層、渠道重構的關鍵拐點,敢關、會關、懂得利用關店重置經營節奏的品牌十分難得。

關店的藝術:如何發揮門店最后的價值?

不過商業世界從來是知易行難。掌握閉店的節點固然關鍵,但要順利閉店也非易事。

回顧近期一些品牌的閉店操作,不缺反面例子。8月底關閉的GU上海淮海路門店,在閉店前推出了大幅降價活動。但據《三湘都市報》報道,有消費者爆料門店將部分原價59元的商品標價79元出售,惹出不少爭議。雖然門店后續已做出解釋,稱「可能是員工錯貼標籤,發現后已及時更正」,但爭議事件已給品牌聲譽造成了負面影響。

相似的情況發生在另一個正大規模閉店的快時尚品牌Mardi Mercredi身上。

Mardi Mercredi杭州、青島、沈陽、南京多個城市的門店近日陸續傳來閉店消息,其中杭州湖濱銀泰in77店開業還不滿兩年。但由於品牌方宣傳不夠到位,門店現場也沒有及時擺放閉店、清倉相關標識,以至於許多消費者並未意識到門店即將撤離,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表示「一臉懵」,門店則場面冷清、影響了清庫存速度。

和網友一樣「懵圈」的,還有門店員工。有現場探訪的媒體爆料,Mardi Mercredi杭州湖濱銀泰in77店工作人員對閉店事項知之甚少,稱並不清楚具體閉店時間和后續安排。這一系列現象,暴露運營團隊準備不足、閉店流程不夠成熟等問題。

説到底,閉店和開店一樣難——對庫存係數高的快時尚、零售品牌,客户資源多且維護難的奢侈品牌尤其如此。一旦某些環節處理不當,就可能衍生更多負面輿論,加劇品牌壓力。

成熟的品牌都深諳其中道理,不僅閉店決定更謹慎,也會提前做好清理庫存、保留品牌資產、把客流平滑遷移到線上或其他門店的全盤準備。

盒馬就做了一次完整示範。早在去年3月首次關閉X會員店時,盒馬便開始整合資源、留存會員,包括保留X會員價、全年滿49包郵等會員權益,將盒馬雲超升級為「雲享會」,近期還和淘寶88VIP進行聯動。一番操作下來,雖然X會員店關了,但用户未見明顯流失,X會員體系仍在壯大。今年8月,盒馬CEO嚴筱磊(花名:百何)透露,和淘寶88VIP開啟合作后,盒馬X會員數短期一度激增。

一些更有想法的品牌,還會把閉店視作一種營銷機會,在現場圍擋、周邊裝飾物料做文章、吸引路人打卡,或利用線上社交平臺與用户保持聯繫。

MUJI成都太古里店閉店重裝時,圍擋張貼的「川流有息」主題海報,在地文化+中式美學加持下,一度成為熱門打卡點,把GAP DAY(歇業重修期)變成了品牌營銷期,為店鋪重開提前積攢了一波熱度。而喜茶許多老門店、城市首店因租約到期、搬遷等常見原因關閉時,都會推出經典飲品限時迴歸、贈送紀念禮品、分享與喜茶的故事免費送奶茶等營銷活動,用情懷敍事豐滿品牌形象,藉機加強與用户的情感溝通。

MUJI成都太古里店圍擋

圖源:小紅書

總而言之,關店不是簡單的「拉閘熄燈」,更像是品牌的最后一次「現場直播」,應當把句號儘量寫得圓滿一些。

一次順利的閉店,是做到「清貨留客」:庫存可移可清,資源合理收攏,讓客户、品牌雙方各有所得,不因閉店損害品牌形象,也能留下忠誠客户;高階一點的玩法,則是把關店玩成一門藝術,將離場時刻塑造成一個有故事性、有情懷的儀式,為品牌帶來額外的好感與流量。

閉店不是敗退,而是品牌節奏的精準剪輯——當機立斷、順利閉店,更是對品牌洞察力、執行力的全方位考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