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1 23:1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藥聞社)
是不是累了?
愛爾眼科2024年收購91家醫療機構,然而,2025H1僅收購3家。當一位老登忽然放棄生平最大的愛好,那一定是一件嚴重的事情。
在愛爾眼科從2000億市值墜落的那個月,也就是2023年5月,老闆陳邦在長沙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反覆強調,有樂觀纔有明天。他的結束語是「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不怕眼里有淚,就怕沒光。
愛爾眼科2025Q2營收54.81億元,同比增長2.47%,環比下降9%,淨利潤10.01億元,同比下降12.97%,環比下降5%,2025H1各業務板塊毛利率均有下滑,屈光、白內障、視光毛利率分別同比下降1.07pct、1.16pct、1.74pct。
雖然收購幾乎停滯,商譽87億元,還是比去年底增加2.75億元。
陳邦在1997年以3萬元啟動資金開設首家眼科專科醫院,最終締造年營收200億元的眼科帝國,可以入列全世界最聰明的一羣人,但在上一個時代行將結束時,仍然不能擺脫巨大的慣性,不能擺脫路徑依賴。
其他眼科上市公司更慘,2025Q2沒有一家營收正增長的。從眼科到牙科,再到輔助生殖、腦科、腫瘤,民營連鎖醫院全部黯淡無光,甚至前期高景氣的醫美、中醫、康復也從摩登到老登。
他們努力過,掙扎過,然而,整個行業還是逐漸失去想象力,未來一眼望得到頭。他們可以等待順周期,等待城市化重新轟轟烈烈,新生兒再次呱呱墜地。
01
從上癮到戒斷
2014年,愛爾眼科首創併購基金+體外孵化的模式,通過LP出資設立併購基金,待醫院成熟后注入上市公司。
從此上癮。
外延併購模式驅動高成長,營收從2014年24億元增至2024年210億元,規模從2009年上市之初19家醫院,增至2025H1擁有境內醫院355家、門診部240家,擁有海外眼科中心及診所169家。
把后遺症留在上市公司體內。雪球上有投資者指出「一直通過外延式併購來提升業績,賺的錢都買醫院了,而醫院又是併購基金前期設立的,那麼最后真金白銀都流入特定人的口袋。這個模式不能深究,隱患很大,有點像關聯交易。「截至2024年底,愛爾眼科因收購子公司產生的商譽的初始金額為101.69億元,佔資產總額30.58%,已經累計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金額17.21億元。
各家眼科醫院消費業務2023H1已顯出疲態,外延擴張模式首次出現窮途末路的徵兆,然而,愛爾眼科無視時代變化,在一二線城市眼科市場趨於飽和的情況下,強行向低線城市擴張。2024年5月以13.44億收購52家醫療機構,2023年合計淨利潤1630.67萬元,整體淨利率為1.7%,約有50家位於地市縣區域,都是垃圾資產。2個月之后,愛爾眼科再收購35家醫院,2023年整體淨利潤1860.15萬元,除福州愛爾之外,其余34家標的醫院均為地市縣項目。隨着人口流失、消費萎縮,下沉市場其實難以承載新增眼科醫院。
進入2025年,畫風突變。
上半年愛爾眼科僅收購3家醫療機構,經營地分別位於香港、深圳、哈爾濱,下半年至今僅收購3家醫療機構,雖然都位於地市縣區域,但經營質量較高,2024年整體淨利潤1387.85萬元。
終於下定決心戒斷長期依賴的外延併購模式,由此帶來的增速停頓不可避免,但捲來捲去真的重要嗎?先活下來吧。
愛爾應該是感受到寒意了,2025H1所有業務線毛利率都在下滑,其中,白內障業務受醫保DRG/DIP結算政策影響,手術單價同比下降7.57%。
尋找增量空間的嘗試沒有停止。通過技術迭代反內卷,屈光業務引進蔡司新一代設備VISUMAX800及微創手術SmilePro,客單價同比上升約5%,扭轉價格戰傾向;已在多地開設老視門診並將成立老視學組,借鑑歐洲和美國經驗,老花眼治療市場未來有望出現較大增長,乾眼治療也是正在探索的藍海市場;海外有星辰大海,2025H1境外收入15.17億元,同比增長16.50%,佔總收入比重提升至13.2%,未來計劃將國際業務收入佔比提升至約30%-50%,深化在歐盟和東南亞的佈局。
眼科醫院的悲傷是相似的。
華廈眼科2025Q2營收10.46億元,同比下降2.47%,環比下降4.32%,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和人工晶體集採在短期給行業帶來壓力,值得注意的是應收醫保款1.69億元,其中計提壞賬準備933萬元;普瑞眼科2025Q2業績崩盤,營收7.17億元,同比下降3.69%,虧損1261萬元,短期受支付政策、人工晶體集採和新院爬坡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濟南市歷下區醫療保險事業服務中心產生的應收醫保款61萬元,經單獨評估,有證據表明該款項預計無法收回,已經覈銷;何氏眼科2025Q2營收2.69億元,同比下降10.45%,主要原因系行業內卷及醫保控費,應收賬款3693萬元,主要為應收各地醫療保險管理機構的醫保款;光正眼科2025Q2營收2.28億元,同比下降19.26%,佔比最大的白內障業務全面潰敗。
部分民營醫院2025H1/2025Q2業績表現情況
02
從摩登到老登
據湘財證券統計,申萬醫藥三級行業之醫院板塊2025Q2業績明顯較Q1承壓,營收及歸母淨利潤均由正增長轉為負增長,其中營收同比下降2.9%,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12.3%。
透過枯燥的數據,我們看見昔日的明星連鎖醫院,在經濟上行期揮動美麗的翅膀,翱翔於天際,忽然之間集體下墜,劃出悲涼的弧線。
海吉亞醫療最是意難平。
民營腫瘤醫院,基於低線人羣剛需屬性和承接公立三甲醫院外溢病源的邏輯,原本成長空間巨大,三線及以下城市癌症發病宗數是一線城市的10倍,而治療資源供給缺口大,異地就醫負擔重,一線城市頭部醫院牀位數量有限,相當一部分患者僅得到門診服務,未能住院的患者只能在醫院周邊租房等待,或者轉診多次;現有腫瘤專科醫院中超25%為800張以上病牀的大型醫院,具有重資產特徵,且從事手術和放療的醫生一般需10年左右培養時間,所以擴張速度很慢,這也構成進入障礙,易守難攻;海吉亞醫療自建醫院開建后最快17個月開始營運(行業平均36~48個月),3~9個月達到月度收支平衡點(行業平均3年),經營效率顯著優於同行。
這一切形成內生邏輯的完美閉環,卻被外部環境打敗。
2024H2,海吉亞醫療業績開始惡化。2025H1,收入和經調整淨利潤分別同比下降16.5%/34.5%,住院和門診服務收入分別下降18.4%/11.1%,主要是由於集採、DRG支付改革及宏觀經濟影響。貿易應收款項(主要指因提供醫療服務而產生的應收款項的結余)達7.49億元,其中信貸虧損撥備1456萬元。
匯豐前海將海吉亞醫療2025-2027年歸母淨利潤預測分別下調26%-31%,醫保政策收緊或將延續,為增長前景帶來不確定性,考慮到併購和新醫院擴張步伐平緩,短期增長催化劑有限。
海吉亞醫療的命運,讓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到底是外部環境的鍋(內部治理和商業模式沒有問題),還是以前的穩健成長,本來就依賴於時代的貝塔?
錦欣生殖是反方向的鍾,通策醫療則躺平了。
總有人前赴后繼,把輔助生殖解讀為增量邏輯,其實生育意願下降,也影響到輔助生殖業務增量,雖有政策扶持,難以扭轉趨勢。各個中心城市公立婦幼保健院的輔助生殖業務屬於強項,是存量市場的強力競爭者,並不存在醫療資源供應不足的情況。
錦欣生殖2025H1收入12.9億元,同比下降11%,淨虧損10.4億元。弱者從不抱怨自己,怪天怪地怪空氣,利潤減少主要是「由於一次性事件」,包括HRC+老撾業務相關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9.1億元),男科等項目減值(9900萬元),甚至還有裝修費用折舊(2100萬元)。即使剔除減值項目及其他非經常性/非現金項目后,2025H1經調整淨利潤為0.82億元,仍同比下降68%。
通策醫療2023年財報直言,幾乎所有消費領域出現了「拼多多」效應,為此將增加中低服務產品的供給,可謂敏鋭意識到醫療消費降級時代的來臨。
相比眼科醫院,牙科醫院更注重內生增長,通策醫療也太穩了,2025Q2營收7.04億元,同比增長0.24%,淨利潤1.37億元,同比增長0.44%,接近於零增長。唯一亮點是2025H1正畸業務收入2.29億元,同比增長7.75%。
高景氣賽道降速。
朗姿股份2025H1醫美業務收入13.33億元(-6.1%),分類型看,手術/非手術類項目分別實現收入1.73億元(-18.9%)/11.60億元(-3.8%),分品牌看,米蘭柏羽/晶膚/韓辰/五洲/雅美收入分別同比-6.6%/6.0%/9.5%/-19.2%/-28.4%。
三星醫療下屬醫院已達38家,其中康復醫院32家,總牀位數超萬張,2025H1醫療服務營收15.3億元,同比下降3.0%,這是康復醫療首次遭遇寒冬。國內老齡化趨勢下,從長遠看康復行業仍有剛需韌性,機遇與挑戰並存。
固生堂在民營連鎖醫院中一枝獨秀,2025H1淨利潤1.5億元,同比增長41.6%,但營收增速降為個位數,客單價544元,同比降低29元,環比降低3元,讓市場擔心其成長的持續性。
誰在民營醫院躲牛市?
最后回到最耀眼的創新葯主線,雖然有泡沫、有幻覺、有風險,但也有成長、有翻盤、有奇蹟,混亂與活力並存,出海邏輯完全跑通,充滿經濟上行的美,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