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展商數量超百家 中國汽車在慕尼黑書寫出海新篇章

2025-09-22 06:54

本屆慕尼黑車展,中國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的參展數量達到了116家,在國際展商中居首。圖為長安汽車在慕尼黑車展上舉行新聞發佈會。

從展會入口處穿梭不斷的接駁電車,到展館內摩肩接踵的參觀人羣,再到展臺上不時傳來的陣陣掌聲和熟悉的中文……作為全球汽車行業的重要盛會,當地時間9月9日開幕的2025年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以下簡稱「慕尼黑車展」)吸引了全球目光。展會現場,來自世界各地的汽車品牌和相關企業齊聚一堂,對外展示旗下的最新技術、產品和發展理念。

比展會迴歸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國軍團」前所未有的強勢登場。與20年前,僅吉利汽車攜5款車型首次登陸慕尼黑相比,本屆慕尼黑車展的中國元素可謂異常豐富。據統計,中國的汽車製造商、供應商參展企業達到了116家,在國際展商中位居首位。

「中國企業在本屆慕尼黑車展上集中亮相,是企業品牌與產品實力的展示,中國企業正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重構中贏得更多的主導權和話語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柳燕如此評價。

加速佈局歐洲,中國品牌出海駛入深水區

「如果説前幾年中國車企參加歐洲車展還帶着‘試水’性質,那麼今年的慕尼黑車展則宣告了中國品牌真正進入歐洲市場的核心腹地。」正如汽車產業評論員萬青林所言,與以往不同,中國汽車產業海外參展正呈現出「整車+三電+智能科技+軟件電子等」的全產業鏈參展陣容,且規模快速提升。

作為全球新能源領軍企業之一,比亞迪攜多款產品亮相本屆慕尼黑車展。比亞迪旗下中型旅行轎車比亞迪海豚衝浪版迎來全球首發,該車海外市場定價為37990歐元起,約合人民幣31.6萬元。

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在慕尼黑車展上透露,比亞迪海豚衝浪版將成為比亞迪在匈牙利塞格德建設中的歐洲工廠的首款量產車型。目前該工廠正按規劃推進,計劃於2025年年底竣工,預計將成為比亞迪「在歐洲,為歐洲(Built in Europe,for Europe)」戰略的起點。

在展會場外的慕尼黑市內奧德翁廣場與國王廣場,還展出了騰勢Z9GT與騰勢D9 MPV兩款車型,並首次在歐洲進行了1000千瓦閃充技術的演示。演示結果顯示僅需5分鍾充電,車輛便可實現約400公里的續航里程。

「比亞迪的創新技術‘兆瓦閃充’在歐洲的落地時間將比原計劃提前。」李柯告訴記者,預計到2026年第二季度,比亞迪將建成200至300座充電站,主要由旗下豪華品牌騰勢主導這一項目。

與大眾集團的合作,讓小鵬汽車在此次車展上收穫額外關注。在慕尼黑車展上,小鵬汽車不僅帶來了全新小鵬P7、2025款小鵬G6等5款車型,還同步展出了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陸地航母模型、SEPA扶搖架構等前沿展品。

在展臺發佈會上,小鵬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何小鵬、總裁顧宏地向媒體和觀眾介紹小鵬汽車發展現狀、前沿科技及2026年的戰略規劃。何小鵬表示,完全無人或有人駕駛的L4級自動駕駛將會幫助未來的汽車進入新的階段。

「小鵬的目標是在2026年推出首款L4級電動車,實現前裝量產。同時,我們將在中國開啟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實際運營,並在法規允許的情況下,將同源架構帶到歐洲和全球。」何小鵬補充説。

藉助Stellantis集團成熟的資源體系,零跑汽車迅速完成全球超30個國家和地區業務佈局,銷售和服務網點突破1700家。今年前8個月,零跑汽車海外市場累計交付超3萬台,位居中國新勢力品牌榜首。

本屆車展,零跑全新個性戰略新品Lafa5亮相。該車基於先進的LEAP 3.5架構打造,集超高顏值、歐式駕控、旗艦智能、越級品質於一身,現已開啟盲訂,計劃於2025年第四季度在中國上市,並於2026年推向全球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零跑B系列首款全球化車型B10,於海外市場上市並同步開啟歐洲交付。「自今年4月在中國市場上市以來,B10累計交付已超5萬台,展現出強勁的市場號召力與用户認可度。今年10月,B10將在法國開啟全球媒體測試,並計劃於2025年內登陸歐洲、中東、非洲、亞太、南美等超20個國家與地區。」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總結説。

紅旗作為中國豪華品牌代表也在積極拓展歐洲市場。本屆慕尼黑車展,紅旗電動緊湊型SUV EHS5迎來歐洲首發亮相。這款車續航550公里,20分鍾能完成快速充電,定位於城市與家庭通勤市場。

慕尼黑車展開幕當日,中國一汽總經理劉亦功抵達現場,對外表明瞭進入歐洲市場的雄心:未來,紅旗品牌將在歐洲發佈15款電動及混合動力車型,並打造覆蓋25個市場的銷售網絡,計劃在2028年前建立超過200家經銷商網絡。

寧德時代已與歐洲超過90%的主流車企建立合作關係,並在歐洲建立了德國、匈牙利及西班牙(在建)三大生產基地。

供應鏈崛起撬動「技術全球輸出」

中國汽車產業的出海,不僅是整車的遠征,更是整個供應鏈體系的全球化佈局。在萬青林看來,慕尼黑車展上中國供應鏈企業的高調亮相,展現了中國汽車產業在覈心技術領域的深厚積累。

慕尼黑車展前夜,寧德時代舉辦新品發佈會,全球首次推出電池領域最高安全等級的NP3.0技術平臺,並正式發佈首款搭載該技術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產品——神行Pro。

「歐洲正堅定向電動化加速轉型,然而電動汽車的價格、續航里程、電池壽命、充電便捷性,以及安全性,仍是困擾消費者的核心因素。磷酸鐵鋰電池以卓越的安全性能和更具競爭力成本,正成為歐洲汽車製造商電動化轉型的戰略選擇。」寧德時代全球業務高級總裁、首席客户官譚立斌表示,此次發佈旨在積極響應歐洲市場電動化的迫切需求,助力全球綠色交通加速轉型。

記者瞭解到,目前寧德時代已與歐洲超過90%的主流車企建立合作關係,並在歐洲建立了德國、匈牙利及西班牙(在建)三大生產基地。依託與歐洲夥伴的持續深化合作, NP3.0技術與神行Pro電池的推出,將有力推動歐洲綠色轉型進程。

輕舟智航則攜NOA智能輔助駕駛和L4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亮相慕尼黑車展,並正式宣佈啟動全球化戰略,與高通達成合作,並將在德國設立歐洲總部。

與高通達成合作,意味着輕舟智航成為能夠適配三大自動駕駛芯片平臺(英偉達、地平線、高通)且採用同一套技術架構跑通智能輔助駕駛的公司。憑藉先進的AI技術和算法能力,輕舟智航可實現對算力的極致壓榨,以「突破性的計算效率」在同等算力下發揮出更優的性能體驗。

記者瞭解到,為面向歐洲車企客户及用户提供更好的本地化服務,輕舟智航將在今年第四季度於德國設立歐洲總部,負責開展產品技術研發、安全、認證、測試及運營等核心工作,同時開啟歐洲本地化團隊招聘,加速產品方案的合規落地與場景適配,為車企客户和用户持續創造價值。

Momenta在本次慕尼黑車展上全方位呈現品牌發展脈絡、端到端飛輪大模型技術碩果,以及與生態夥伴的最新合作動態,不僅展現了中國市場的高速發展態勢,更在歐盟市場收穫顯著成績,向世界彰顯了中國AI科技的雄厚實力。

Momenta歐洲區主席Gerhard Steiger在發佈會上透露,憑藉卓越的AI技術,Momenta已與20余家全球主流車企達成深度合作。近期,智己L6海外版IM5與LS6海外版IM6在英國正式上市開售,這兩款新車均搭載Momenta飛輪大模型輔助駕駛系統,為英國消費者帶來前沿的智能駕駛體驗。

與此同時,Momenta與全球最大移動出行服務平臺Uber的戰略合作持續深化。雙方計劃於2026年在慕尼黑開啟L4級自動駕駛Robotaxi的商業化運營,這一合作不僅是雙方的重要里程碑,更將成為Momenta在歐洲市場開啟Robotaxi規模化落地征程的關鍵起點。

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正在慕尼黑車展上介紹旗下全新個性戰略新品Lafa5。

歐洲車企的「中國聲音」

在慕尼黑車展上,「主場作戰」的歐洲車企也紛紛展示最新產品和技術。寶馬推出的全新電動車型,融合先進的電動技術和智能科技,展現其在新能源領域的深厚底藴。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汽車市場之一,我們將加強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共同推動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例如寶馬與中國電池企業合作,共同提升電池性能和續航能力。

奔馳則在車展上發佈新款豪華電動汽車。新車在設計和性能上都有重大突破,同時更加註重智能化和網聯化功能。奔馳相關負責人指出:「我們非常重視中國市場,將根據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奔馳計劃在中國市場加大研發投入,推出多款符合中國消費者喜好的車型。

慕尼黑車展上,奧迪亮相的全新概念車,展示了其對未來汽車發展方向的思考,特別是在自動駕駛和電動化方面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奧迪今年8月發佈的Q6L e-tron搭載了華為乾崑智駕技術,具備「無圖」端到端智能駕駛輔助能力。

在奧迪全球首席執行官高德諾看來:「中國在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領域的發展令人矚目,我們將加強與中國合作伙伴的協作,共同探索未來出行的新模式。奧迪與中國科技企業合作,將提升智能駕駛技術水平。」

縱觀今年的慕尼黑車展,中國汽車產業的集體出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從整車到供應鏈,從市場到技術,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全球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這不僅是一場產品的展示,更是一次產業的對話。中國汽車產業憑藉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先發優勢,正在改變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而歐洲作為傳統汽車強國,也在積極應對挑戰,加快轉型步伐。」萬青林對記者説。

事實上,中歐汽車產業的這種「雙向奔赴」,既包含競爭,也藴含合作。競爭推動創新,合作促進共贏。在全球汽車產業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下,這種競合關係將推動整個行業向更加電動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過去是我們學歐洲,現在是歐洲學我們,未來則是互相學習。」萬青林總結説,「中國汽車產業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而這條路正通向全球市場。」

來源:中國青年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