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1 15:02
「本次交易是兑現投資成果的合適時機」。
來源丨東四十條資本
2018年12月,被譽為奧斯卡風向標的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發佈了最新的年度影單。史上最賣座的超英電影之一《黑豹》、斬獲無數大獎的經典公路片《綠皮書》、美國華人的史詩《摘金奇緣》悉數入圍,堪稱神仙打架。但很快,網友們的討論熱情都集中到另一部入選電影《網絡謎蹤》上,因為它實在是太另類了:
《網絡謎蹤》攏共就投資了100萬美元,是《綠皮書》的二十五分之一,是《黑豹》千分之四,製作成本寒酸到不能再寒酸,就連場景都充分極簡。除了片尾最后真相大白,畫幅徐徐展開,觀眾們在全片的絕大部分時間里只能看到一張電腦桌面、一個視頻聊天對話框。著名影評網站IndieWire由是給出評價:「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壯舉,獨特的敍事加上犀利的剪輯,讓劇情邏輯真正做到了天衣無縫。」
更重要的是,《網絡謎蹤》雖然是一部懸疑片,但它如實展現了一種奇觀:
無論什麼年齡、什麼職業、什麼地區、什麼樣的興趣愛好,只要你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總會在網絡上留下痕跡,總能在數以萬計的信息中留下一條專注於你個人的數據——這實在讓人不寒而慄,是標準意義上的賽博恐怖故事。
當然,七年后的今天已經沒有人感嘆這是一種奇觀了。人們早就默認「網絡」是現代社會基礎建設的一部分,早就習慣出讓「數據」來優化服務體驗。「數據」的範疇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極大的泛化,《網絡謎蹤》的時空里數據還僅僅指代職業信息、郵件記錄、付款記錄,而今天,停留時長、設備型號、活躍時段等等都成爲了可以被量化記錄的數據。
與之對應的是,在市場層面,「數據」正在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資產,吸引了巨量的熱錢湧入。據Pitchbook統計,截至2025年9月之前的四年時間里,全球數據中心及相關行業的私募股權交易量已經翻番,規模從四年前的49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54億元)快速膨脹到了107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670億元)。這其中最大的一筆交易發生在2024年9月4日,黑石集團(Blackstone)與加拿大養老基金以1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40億元)的估值收購了亞太地區最大的數據中心AirTrunk。
瘋狂的交易讓很多人感嘆,當代經濟學正在無限趨近於「行為經濟學」、「得數據者得天下」。黑石集團負責基礎設施投資的高級董事總經理格雷格·布蘭克 (Greg Blank) 也大方地承認,投資AirTrunk就是基於「全球影響力以及與一些全球最大、最有價值的公司的連接能力」。
而如今,同樣的潮水也開始在中國市場奔湧。2025年9月10日,貝恩投資宣佈,其旗下數據中心投資組合公司WinTriX DC Group已與深圳市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陽光集團」)牽頭的包含了保險投資機構和地方政府基金的銀團,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出售其中國業務(以下簡稱「秦淮數據」)的全部股權。據投中網獲悉,本次交易的企業價值約為人民幣360億元(約合50億美元),股權價值約為人民幣280億元(約合40億美元),創造了中國數據中心行業的併購交易新紀錄。
搶下來的大生意
秦淮數據之所以能夠一舉創造中國數據中心行業史上的併購交易紀錄,除了踩中了時代風口,更關鍵的原因在於其背后有一根異常粗壯、舉世無雙的大腿——字節跳動。
自從2013年創業以來,「服務器」始終是字節跳動最大的成本開支之一,並且需求量增長異常迅猛。2013年3月剛成立那段時間字節跳動只需要租用「十幾台」服務器,到了2014年6月完成C輪融資的時候,字節跳動需要的服務器數量已經拓展到了「2000到3000台」,再到2017年字節跳動租用的服務器數量已經突破了2萬台。而在這個過程中,字節跳動的首個集中化交付使用的數據中心,就位於懷來的秦淮數據官廳湖新媒體大數據產業基地。
可以説,秦淮數據是字節跳動征途上最堅實、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也自然而然憑藉着這個「難以撼動」的行業身位吃盡了字節跳動的發展紅利。
據2020年IPO時的招股書顯示,在截至2020年上半年的報告期內,秦淮數據營收貢獻超過10%的大客户只有兩個,分別是字節跳動和網宿科技。其中網宿科技貢獻7.1%,字節跳動貢獻81.6%。考慮到網宿科技是秦淮數據的創始方之一,可以説秦淮數據幾乎所有的業務增長都是圍繞着字節跳動展開的。一個側面例證是,2019年字節跳動首次實現了1000億元的收入目標,而同期秦淮總收入同比增長766%至8.53億元,2018年同期僅為9850萬元。
當然嚴格來説,收入來源過於單一是一種風險。秦淮數據對此也非常坦誠,在招股書中明確提到:「公司的收入高度依賴於個別主要客户,任何此類或任何其他重要客户的流失或無法支付款項,都可能對公司的業務、運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但哪怕是今天,誰會看衰字節跳動的增長潛力呢?所以秦淮數據這樣的資產,只要出現在市場上,投資者們的態度只有一個,閉眼入。貝恩投資當年成功拿下,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搶出來的大生意」。
貝恩投資與秦淮數據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這一年,秦淮數據創始股東網宿科技遭遇了不小的衝擊,在阿里雲、騰訊雲和百度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雲計算廠商衝擊下,網宿科技的主營業務CDN業績增速出現了巨大的滑坡:2015年網宿科技淨利潤為8.31億元,同比增長降至72.10%;到2016年淨利潤的增幅就下滑到了50.41%,全年營收12.50億元;到2017年前三季度的增速進一步下降37.53%,淨利潤5.72億元。
爲了應對衝擊,網宿科技只能積極尋求自救,而秦淮數據所在的IDC業務(互聯網數據中心)就被看成是救命稻草。當年,12月,網宿科技發佈公告,宣佈將公司國內IDC業務以增資形式剝離至控股子公司廈門秦淮科技有限公司,整合完成之后網宿科技將成為廈門秦淮持股90%的控股股東。網宿科技指出,這將有利於優化公司內部資源配置,增強IDC業務的專業化經營,從而有利於公司IDC業務的整體發展。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快,IDC業務運營的難度似乎被低估了。一個例證是2018年10月,網宿科技發佈了一份《關於控股子公司廈門秦淮科技有限公司為其全資子公司提供擔保的公告》,表示廈門秦淮將以其持有河北秦淮的100%股權向銀行提供股權質押,擔保額度不超過7億元,促進其業務開展。而上面提到的秦淮數據官廳湖新媒體大數據產業基地所在地懷來,就在河北。
市場也在這則消息傳出后出現了多條傳聞,人們的主要討論方向有兩個,一個是「IDC業務這件事可真燒錢」,另一個是「如果網宿科技扛不下去,誰能成為秦淮數據的買家」。知乎上有一位網友的提問就非常具有代表性:秦淮數據是誰的甜瓜?
那時候估計誰也沒預料到,僅僅2個多月后答案就揭曉。2019年1月在網宿科技在《關於對網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問詢函》(以下簡稱「問詢函」)中,明確提到了自身經營的窘境,明確廈門秦淮(秦淮數據的主體)在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這兩個報告期內均為虧損,並且自建互聯網數據中心前期投入資金量大、項目回收周期相對較長。因此基於「未來聚焦在CDN、雲安全、雲計算以及邊緣計算」的戰略規劃,網宿科技決定出售廈門秦淮全部股權,買方為貝恩投資控制的蘇州思達柯,價格為9.9億元。
更雷厲風行的還在后面。2019年5月,秦淮數據在張家口舉辦了一場融資發佈會,正式宣佈獲得了貝恩投資高達5.7億美元(按當時匯率,約合人民幣38.48億元)的戰略融資,創造了中國數據中心行業歷史上單筆最大融資額,這一數字直到今天還沒有打破。2019年7月,貝恩投資宣佈成立泛亞洲數據中心平臺,推動秦淮數據和他們旗下的另一大數據中心運營商Bridge Data Centres合併,合併后的平臺將冠名秦淮數據集團,而秦淮數據及Bridge Data Centres將繼續以本名在新設立的母公司下運作。
正是這一套組合拳,推動了2020年秦淮數據的IPO:2020年9月,秦淮數據正式登陸納斯達克,除了控股股東貝恩投資外,此次上市的基石投資者包括紅杉資本SCEP Master Fund、碧桂園旗下公司Joyful Phoenix Limite和世茂集團旗下的Shiying Finance Limited。按照發行價13.5億美元,發行時秦淮數據的整體市值已經超過了4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8億元)——是貝恩收購時的33倍。
IDC的黃金時代?
對於貝恩投資來説,實際上兩年前他們就有機會賣掉秦淮數據。
時間回到2022年,由於貝恩投資持有秦淮數據已經將近4年,接近人們認知中一隻私募股權基金的退出期,再加上自貿易戰以來外界對於算力自主安全因素的擔憂,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秦淮數據即將出售的傳聞,潛在買家包括EdgeConneX、萬國數據、招商局和PAG等。
與此同時,也有傳聞表示貝恩投資也在考慮私有化秦淮數據這個選項,因為此時恰逢IDC的估值低谷,從財務成本上看買家們並不需要付出更高的溢價,以相對低的成本就可以將優質資產收入囊中。並且一舉兩得的是,貝恩還可以通過私有化,幫助秦淮數據跳出「下行周期」的影響,等待一次價值估值機會。
2023年6月,這則消息成了真。貝恩投資向秦淮數據發出了私有化收購要約,定價8美元/ADS,總價約為29.3億美元,是發行時市值的大概6折。也就在此時,新的買家出現了,招商資本在7月提出擬以9.2美元/ADS收購秦淮數據,交易作價34億美元,總價高出貝恩投資的出價高出15%。
實際上按照這個價格出售,貝恩投資也算是小賺一筆的。當時,貝恩投資共持有秦淮數據約42%的股份,一旦交易成型將是套現最多的股東之一。同時,有分析人士指出,貝恩投資的私有化交易有着難以被低估的沉沒成本,因為成本8美元的收購價,意味着貝恩投資至少需要再投入16.9億美元,時間上至少需要1-2年——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這樣操作對於LP的回報充滿了不確定性。
但到了8月,貝恩投資不僅拒絕了招商資本的收購要約,還進一步提高了私有化報價,以每股A類或B類普通股4.30美元現金或每股美國存托股票8.60美元現金的價格,收購貝恩股東尚未擁有的所有證券,包括由美國存托股票(ADS)代表的A類普通股,以完成對秦淮數據的私有化,整個交易估值約為31.6億美元。
貝恩投資合夥人兼中國區主席竺稼在私有化完成后,提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秦淮數據集團退市之后,貝恩投資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推動現有管理層的各項工作,賦能團隊制定更有雄心壯志的戰略,開拓進取,打造亞洲最優質的數據中心。」
后來的很多數據表明,私有化后的秦淮數據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根據中國信通院在會上發佈《中國算力中心服務商分析報告(2024年)》顯示,集約發展與超大規模方面, 截至2023年末,秦淮數據中國區投運及在建規模近900MW,上架容量中超大規模佔比達98%。其中在山西靈丘和河北懷來的數據中心園區已投運規模超600MW,單棟數據中心平均IT容量超過30MW,集羣總規模、平均單體規模和機櫃平均密度均處行業最前列。
出海方面,秦淮數據也是中國IDC行業內的佼佼者,目前海外業務規模在2023年底佔比已達25%。其中在東南亞市場,根據DC Byte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統計,秦淮數據海外品牌Bridge Data Centres在東南亞的投運規模位居第一。
在基礎上,貝恩投資也確實實現了當年人們預測的那樣,躲過了IDC資產的下行周期,在市場上完成了價值重估。本次交易中貝恩投資的股權價值定價為40億美元,相比於2023年那次私有化又高出了25%。
不過這仍然帶出了一個容易引發猜想的話題:為什麼貝恩投資會選擇在今天出售秦淮數據?
據投中網獲悉,本次併購「經歷了一個競爭性過程,從2025年上半年正式啟動,涉及多方潛在買家」。並不涉及「地緣因素」的考量,主要「基於秦淮數據自身的發展階段、市場機會和戰略考慮,相信「秦淮數據已成長為中國領先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平臺,在規模、運營能力和技術實力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因此認定「本次交易是兑現投資成果的合適時機」。
之所以選擇東陽光(HEC),貝恩投資與秦淮數據考慮的因素在於東陽光「是一家俱有深厚產業背景和資源優勢的企業,與秦淮數據的平臺高度互補」,尤其是在業務協同方面,HEC在液冷材料和超級電容技術方面的積累,可直接支撐秦淮數據高密度AI算力的需求。
同時,HEC在新能源領域已有佈局,在內蒙古烏蘭察布、湖北宜昌的生產基地不僅能夠提供清潔能源,當地的氣候與地理條件也契合數據中心的低碳運營需求。未來,將HEC的綠電資源與秦淮數據的算力設施相結合,一方面有望強化秦淮數據的戰略優勢,另一方面也能降低核心運營成本。
目前,本次交易還需要獲得反壟斷局等相關監管部門的常規審批,預計將在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交割。而退出完成之后,貝恩投資「現階段重心仍然是深耕中國快速增長的數字基礎設施市場」。
實際上不止是貝恩投資。放眼全球,這就是當前資本市場的一種共識。大量分析師報告指出,從2014年到2023年,僅投資數字基礎設施或指定投資該行業的私募基金,就完成了規模為8000億美元的募資。例如博楓Brookfield在2023年完成募資的基礎設施旗艦基金,就創紀錄地拿到了300億美元,其中有40%將投入到數據中心和通訊設施領域。2024年9月份官宣成立的、由貝萊德與微軟共同組建的史上規模最大的AI領域基金GAIIP,實際上主要發力的方向也是以數據中心和電力工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中國市場的類似案例是普洛斯。
自2018年1月完成私有化后,普洛斯經歷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用五年時間將其業務管理規模從私有化時的320億美元拓展到1260億美元的同時,也將主要業務從「物流地產之王」發展擴充到投資數據中心和新能源兩大賽道。截至2024年10月,普洛斯在中國擁有超過450個物流倉儲及製造研發等產業基礎設施;大於1吉瓦(GW)的新能源開發規模;1400兆瓦(MW)的數據中心IT負載。
2024年10月,普洛斯資本GCP已完成拆分后,普洛斯也再次重申,GCP所瞄準的賽道,即以「物流不動產、數據中心、新能源基礎設施以及相關科技領域」的「另類資產」。
這樣來看,以IDC為代表的新時代基礎設施資產確實即將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而貝恩投資、普洛斯們的奇幻時刻或許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