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香港施政報告明確推動全港首間電池回收設施,晉景新能(01783)發展有望再度提速

2025-09-22 10:24

香港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大力支持,是晉景新能(01783)加速成長的強力催化劑。

9月17日上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向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其指出,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香港致力於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新能源產業將發揮關鍵作用。政府正推動全港首間大型電動車電池回收設施,預計2026年上半年在環保園啟用,屆時本地退役電池將轉化為再生黑粉供應內地和周邊地區,促進電動車電池回收產業發展。

李家超的發言,肯定了香港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且表明了對全港首間大型電動車電池回收設施項目的支持,這是來自官方的認證與背書,能有效確保該項目於2026年上半年的順利投產。

而李家超所提及的全港首間大型電動車電池回收設施,正是全球鋰電回收網絡服務商晉景新能正在建設的動力電池處理工廠。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晉景新能旗下香港首間動力電池處理設施設立於香港屯門環保園,於2024年6月正式動工,目前基建工程已基本完成。

據公開資料顯示,該動力電池處理工廠是集智能處理、梯次利用、資源再生於一體的高智能鋰電池產品處理基地,設計產能直接可滿足香港2035年規劃的電動車電池處理需求。該項目預計於2025年底試運營,並於2026年正式投產。

關於該項目投產后所處理退役電池的來源,晉景新能已與「T」字開頭的全球領先新能源車企以及其他頭部新能源汽車廠商於香港市場確定了戰略合作,通過鎖定領先車企的方式獲取退役電池來源,晉景新能已形成了明顯的卡位優勢。

而香港政府對該項目大力支持的背后,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隨着電動車近年來在香港市場的快速增長,電池回收處置的需求逐漸旺盛。

據悉,香港交通領域碳排放佔比約20%,為實現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香港於2021年3月公佈了《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計劃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包括混合動力車。

在該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的電動汽車保有量快速提升,截至2025年7月底,香港電動車總數約12.86萬輛,佔車輛總數約14.3%。且目前香港每10輛新登記的私家車中,就有7輛是電動車,增速處於世界前列。香港電動車保有量的快速提升急需配套的的電池回收及處置設施。

若按照《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的目標,2035年之前私家車將全部轉為電動車,那麼私家電動車保有量有望達60萬輛。若再加上乘用車,那麼總電動車保有量有望達約80萬輛,這是一個超百億規模的電池回收處置市場。而晉景新能在香港的首間動力電池處理工廠的設計產能直接可滿足香港2035年規劃的電動車電池處理需求。顯然,港府支持晉景新能於港的首間動力電池處理設施是順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必然之舉。

其二,晉景新能的業務佈局對於以香港市場為「橋頭堡」組建戰略性再生資源全球供應鏈具有特殊的戰略性意義。

衆所周知,香港是串聯起大灣區與國外資源、國內製造通路的關鍵載體,以香港市場為「橋頭堡」組建戰略性再生資源全球供應鏈不僅是爲了應對本地環保需求,更是香港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在全球綠色革命中搶佔先機、確立新時代發展優勢的關鍵舉措。香港政府的政策導向以及實際行動已充分表明其正在在往該方向上發展。

而晉景新能作為全球循環經濟領域的領先玩家,其致力於搭建橫跨亞、美、歐三大洲的全球電芯循環服務體系。目前,晉景新能在全球28個國家擁有超過70個服務網點及本地業務,豐富的服務網點讓晉景新能具備了強勁的本地化運營實力。其歐洲總部已在德國波鴻正式成立,將全面提升本土化服務與資源整合效率。同時,晉景新能美國首條電池處置產線於8月在羅得島州正式啟動,標誌着其全球電芯循環服務體系生態不斷壯大。

憑藉香港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晉景新能在港的首間動力電池處置設施已成為晉景新能區域協同與全球化戰略的核心樞紐,在其全球電池循環生態體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而該處置設施也將成為香港政府以香港市場為「橋頭堡」組建戰略性再生資源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抓手」,這是香港政企協同推動綠色轉型的經典案例,有望在未來成為推動香港從傳統金融中心向「國際綠色科技樞紐」轉型的標杆項目。

而從近期華潤晉揚科技有限公司的更名中也能看出晉景新能是我國組建戰略性再生資源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一環。由晉景新能全資子公司晉揚國際與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綠色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資環綠色投資」)(前身為華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的華潤晉揚科技有限公司,已在9月份正式更名為中資環國際開發晉景有限公司。

該公司前身於2021年設立,旨在引進國際先進環保技術,提升環保綜合解決能力,為香港地區的繁榮穩定與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此次更名不僅是對雙方合作根基的鞏固與延續,更是戰略性重組和業務深度整合的標誌,明確了中資環國際開發晉景有限公司「國家隊」的身份,意味着晉景新能的全球市場網絡與「國家隊」的政策、資源平臺將加速深度整合,雙方將從項目合作走向全球戰略協同,共同打造再生資源全球供應鏈。

鑑於晉景新能所搭建的全球電芯循環服務體系所展現出的巨大價值,以及其在香港組建戰略性再生資源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性作用,晉景新能已成為新能源企業出海和回收企業組建海外回收渠道的首選服務商。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國軒高科、晶科能源、華友循環、中天儲能等一系列各領域的頭部企業均已成為晉景新能的客户,且根據此前市場測算,僅國軒高科、晶科能源兩家為晉景新能帶來的退役電池的處置價值或已超300億元。已簽約客户讓晉景新能提前鎖定了退役電池的來源,這讓晉景新能未來的業績成長具有高確定性。

且在今年5月份時,循環經濟「國家隊」之一的中資環國際、寧德時代(300750.SZ)控股的邦普循環便與晉景新能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三方擬在政策研判、技術協同及海外網點建設領域展開深度探索和合作。

中資環國際作為「國家隊」成員之一,被譽為是產業發展趨勢的「風向標」,一舉一動牽扯着市場神經,此次三方合作的簽署便是「國家隊+產業龍頭+全球化服務商」的強強組合,是對晉景新能在鋰電循環經濟領域實力的高度認可。

此外,在6月18日時,億緯鋰能(300014.SZ)聯合格林美(002340.SZ)、華友鈷業(603799.SH)、晉景新能等企業,正式啟動了「全球鋰電回收網絡平臺」。該平臺旨在通過全球化佈局、數字化溯源與開放化合作構建覆蓋全球四大洲的鋰電回收網絡,實現對退役電池材料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計劃於2030年實現12萬噸/年回收產能。顯然,隨着晉景新能戰略合作朋友圈的不斷擴大,其全球化服務商的巨大商業價值也越發凸顯。

而從行業層面看,國內市場將在2025-2027年迎來動力電池的自然退役時間窗口,這是國內即將迎來的首個動力電池退役高峰期。至2030年時,僅國內退役動力電池將達到300GWh,5年的年複合增速高達45%。而國外歐美儲能和早期電動車電池將在2027至2030年迎來退役,這就意味着,2030年將成為全球鋰電池集中退役的爆發性高峰期。

雖然全球性的爆發高峰期還未到來,但晉景新能作為全球循環經濟領域中的領先玩家,其業績已先一步迎來爆發式成長。數據顯示,2024財年(截至3月31日止12個月),晉景新能逆向供應鏈管理及環保相關服務的收入暴增710.41%至2.29億元。

在如此高的基數下,晉景新能2025財年的逆向供應鏈管理及環保相關服務繼續「高歌猛進」,錄得收入6.96億元,同比暴增204.21%,該業務佔公司總收入的比例也從2023財年的7.03%提升至2024財年的50.58%,並在2025財年達到了約80%。顯然,晉景新能已加速邁入了收獲期。

既然晉景新能在全球鋰電池集中退役的爆發性高峰期來臨之前便能實現爆炸式成長,那麼可以預見,面對隨之而來的產業高潮,晉景新能在香港首間動力電池處理設施即將投產、已簽約客户項目的逐步落地、以及新客户拓展等多維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成長潛力將迎來徹底釋放,晉景新能的發展速度有望邁上新的臺階,讓我們拭目以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