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窮查理寶典核心邏輯之逆向投資

2025-09-22 08:53

(來源:資本市場那些事兒)

逆向思維,就是,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芒格認為,研究失敗比研究成功更有價值。因為失敗往往揭示了根本問題和風險所在。通過逆向思考,人們可以更好的識別和規避陷阱,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在股市投資中,芒格通過研究失敗的公司的共同規律,來規避風險,他認為避免愚蠢比追求智慧更容易成功,芒格在書中把失敗的公司的原因歸為四大類。

第一類失敗,能力圈之外的無知型失敗:不懂的公司堅決不買。

投資者買股票踩雷,本質是公司的失敗。公司失敗,本質是投資者和管理者,對業務的底層邏輯毫無認知。導致決策脱離現實。比如盲目跨界,盲目多元化,比如傳統制造業去做互聯網,消費品公司去投資芯片,缺乏技術積累也不懂新行業規則,最終投入打水漂。比如箭牌口香糖,主業做的很好,但是爲了多元化盲目收購軟件公司,因為完全不懂軟件的研發,迭代邏輯,最終軟件業務持續虧損,拖累了主業。再比如阿里巴巴投資餓了嗎,蘇寧易購,大潤發,高德地圖,基本都是虧損累累。伯克希爾1989年收購美國航空優先股,到1994年虧損75%。芒格后來承認他和巴菲特低估了航空業密集的資本投入和同質化競爭;再比如貴州茅臺投資冰激淋,啤酒業務都失敗了。好在茅臺主業造血能力強,容錯率高。

還有一種,就是對「複雜商業模式」缺乏判斷力。有些業務看似賺錢,但是底層邏輯複雜(比如高槓杆的金融衍生品,依賴政府補貼的偽創新業務,依賴反覆市場融資的子公司不斷上市業務(微創醫療系列),管理者因為看不懂風險,最終被隱性風險拖垮。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前,很多金融公司盲目發行次貸衍生品,最終破產(雷曼兄弟)。

芒格的總結就是,堅決不買看不懂商業模式的公司(比如複雜金融衍生品公司或者依賴概念炒作的科技公司),堅決不買「主業不聚焦,盲目跨界多元化」的公司,(比如白雲山順鑫農業,阿里巴巴)。

第二類失敗:「貪婪與短視」的非理性失敗:賺快錢的公司堅決不買。

芒格認為,人性的貪婪和短視是公司失敗的重要推手。很多公司爲了短期利潤,犧牲長期競爭力,最終走向衰退。

1.爲了短期財報美化,犧牲長期投入。公司削減研發,品控,員工培訓,品牌培育等長期價值投入,只爲了讓季度財報的利潤更好看,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客户流失。比如 IBM爲了短期股東回報忽視長期雲計算投入和培養,導致其主營業務被亞馬遜顛覆;比如某電器公司,爲了提升短期報表利潤率,選用普通材質,結果導致其產品質量差,返修率飆升,口碑崩塌,股價連續九年下跌。再比如東北民營企業東方集團,主營的現代農業毛利率很低,2015年投資66億搞房地產,基本都血本無歸,主業不賺錢還亂投資導致負債率飆升,爲了維繫股價和融資能力,選擇了財務造假來續命。20年到23年虛增營收161億,越虧越造假,越造假越難回頭,最終退市。投資者虧光。

2.高槓杆賭性經營。爲了快速擴張,公司大量借錢(尤其是高息負債),一旦行業周期下行,現金流斷裂,直接面臨破產風險。(恆大,碧桂園)。比如航海集團,主業是航空,后來盲目擴張,大量借錢,2020年破產之前,有息負債高達1868億,資產負債率113.5%。再比如貴人鳥運動服裝,上市之后瘋狂開啟擴張模式,先后涉足投資,科技,足球經紀業務,高速擴張導致資產負債表不斷飆升,收入和利潤下降,2018年到2020年連續虧損。2021年公司向糧食貿易轉型,2022年再次虧損,2023年虧損幅度擴大,2024年3越因為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被迫退市。投資者血本無歸。

3.賺快錢心態下的投機行為:公司放棄主業,投身股市,比特幣等短期投機領域,試圖通過資本炒作賺錢,而不是靠主營業務創造價值,最終因為投機虧損拖累主業。比如金花股份,2023年用賬上資金炒股虧損2700多萬,雲南白藥2021年炒股虧損24.7億。上海萊士,2015年淨利潤18億,股市投資收益就6億。2018年,炒股虧損,導致其當年歸母淨利潤虧損15億。其中炒股虧損19億。秦安股份,本來是汽車零部件製造商,2023年,投入1.5億買入隆基綠能,2024年,虧損8300萬。導致公司淨利潤下降51%。此外,公司投資期貨虧了1.28億。再比如,騎士乳業,2024年,投資尿素,白糖等期貨,到年底,8個賬户累計虧損4000多萬。公司一年利潤才1個多億。(和中糧家佳康老總當年炒作期貨有點類似)。

芒格堅決迴避這三種公司。高槓杆(有息負債佔比過高/説的是伊利股份嗎,有息負債600億),犧牲長期投入換短期利潤,主業不賺錢,靠投機業務輸血。

第三類失敗:「糟糕管理層」的治理型失敗:人品/能力差的管理層堅決不買。

芒格認為「管理層是公司的靈魂」,糟糕的管理層(人品差或者能力弱)會直接把好公司拖垮。這個是他最看重的避雷點之一。

1.管理層自私自利,損害股東利益。比如管理層爲了個人利益,侵佔公司資源,或者做出對股東不利的決策。比如低價增發,關聯交易。比如2024年報喜鳥推出定增方案,發行價2.8,當時股價4.08. 大股東參與定增。再比如中核鈦白大股東王澤龍,與機構勾結,利用融券做空把公司股票從8元打到4元,從中獲利6000萬元。此外,華遠地產,蘇寧易購都有過相關記錄,蘇寧關聯方輸送利益高達148億(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再比如農夫山泉,2017年分紅3.67億,2018年分紅3.67億,2019年分紅95.98億,大股東分紅84億。2018年有息負債是0, 2019年因為大筆分紅,有息借債10億,2020年,22.5億,之后公司上市,把22.5億的有息負債留給了全體上市公司的股民。小股東幫助還這些負債,卻沒有享受到之前的96億分紅。

2.管理層剛愎自用,拒絕糾錯。管理層過度自信,堅持錯誤的戰略。(比如明明產品被市場淘汰,仍然固執加大產能)。比如諾基亞,在智能手機時代到來之際,沒有果斷擁抱這一變革趨勢,仍將大量的精力用於功能機的研發和生產,最終被時代拋棄。股票退市。投資者爆虧。1975年,柯達的工程師發明了第一臺數碼相機,但是管理層對其不屑一顧,擔心其會蠶食利潤高昂的膠捲業務,最終2012年公司破產。2020年復星集團控股捨得酒業以來,高管頻繁更迭,2年換了3個董事長,核心崗位變動20人次,復星推行激進改革,過度依賴高端化轉型,庫存高企的情況下還激進擴張產能,導致營收和利潤大幅暴跌。

3.管理層缺乏誠信,財務造假。爲了掩蓋經營虧損,管理層通過虛增收入,虛減成本等方式財務造假,一旦暴露,公司直接面臨退市或者破產風險。(康美藥業,康得新,樂視網,安然公司,獐子島等)。

第四類失敗:依賴不可控變量的脆弱型失敗:靠天吃飯的公司堅決不買。

芒格認為,好公司應具備護城河,能抵禦外部風險。有些公司的盈利完全依賴不可控的外部變量,一旦變量反轉,公司立刻陷入危機,這類公司本質是脆弱的。

1.過度依賴政策補貼,缺乏自主盈利能力。公司的核心利潤來自政府補貼,税收優惠等,而不是自身產品競爭力。一旦政策取消,利潤立刻消失。(華潤新能源,華電新能)。比如北汽藍谷,2018到2023年,政府補貼合計106億。但是2020年以來虧損合計270億。晶科能源,2024年前三季度政府補助16億,利潤12億。

2.過度依賴單一客户/供應商,議價權為零。公司的收入大部分來自一個客户,或者原材料完全依賴一個供應商,一旦客户流失,供應商提價,公司經營直接崩潰。立訊精密90%收入來自蘋果。億海國際曾經過度依賴海底撈。寒武紀第一大客户佔比79%。2024年,瀘州老窖前五大經銷商銷售總額佔比72%,第一大客户佔比49%。

3.依賴周期性行業紅利,無長期競爭力。大宗商品漲價,房地產牛市賺塊錢,行業下行期立刻虧損。中國鋁業,2009年,2012年2014年累計虧損290億。江西銅業類似。還有中遠海控海螺水泥、大量的新能源公司。

第四類失敗,其實說白了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公司都可以依賴主業賺錢。外部因素無法影響上市公司的賺錢能力。比如但斌曾經評價,最好的公司就是改變世界的公司或者不被世界改變的公司。前者比如英偉達,特斯拉,蘋果,拼多多。后者比如貴州茅臺。他説貴州茅臺只有2種情況會不賺錢,一個是赤水河的水流乾了,還有一個就是中國人未來不喝白酒了。顯然這兩個都是發生概率極低的事情。散户億當年評估瀘州老窖的風險,説最大的風險就是他的窖池都毀於百年一遇的大地震。我現在敢重倉中國飛鶴,其主要的風險源也有兩個,一個是東北大草原,北緯47度黑土地在冰河世紀或者全球變暖海嘯大潮中徹底消失,還有一個是100年之后中國人不生孩子了或者30年之后新生嬰兒每年只有100萬了。顯然這種事情發生概率是極低的。

芒格不追求找到最成功的公司,而是通過規避上面四類必然失敗的公司,將投資風險降到最低。只要不踩雷,長期持有優質公司,自然能獲得合理回報。這也印證了他的名言,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里,我就永遠不去哪個地方。意思是如果我知道我會虧損在哪些類型的公司上面,我就永遠不碰那些股票。

芒格的逆向投資思維模型,在股市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應用,就是好公司股價大幅暴跌之后抄底。但是這個抄底有三個前提,分別是公司質地,暴跌原因,安全邊際。

1.逆向抄底的前提:先判斷「暴跌是否摧毀了公司的核心價值」。芒格始終強調:投資的本質是買公司,而不是買股票。因此好公司暴跌,能否抄底,首要前提是區分「暫時性衝擊」和「永久性傷害」。

如果暴跌是暫時性衝擊(非公司自身問題),比如宏觀環境(經濟危機,政策短期調整),市場情緒(恐慌性拋售,行業短期利空)導致股價下跌,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如品牌壁壘,技術優勢,穩定現金流,護城河)未被破壞,此時才具備逆向抄底的基礎。

如果暴跌是「永久性傷害」(公司自身出了問題),比如失去了核心技術,管理層舞弊,行業邏輯被顛覆(數碼技術取代傳統膠片),此時逆向抄底就是接下落的刀子。

2.逆向抄底的核心:利用市場愚蠢,而非對抗市場理性。

芒格的逆向,不是和市場對着干,而是等待市場犯錯。市場長期是稱重機,短期是投票機。多數投資者會因為貪婪和恐懼而做出非理性決策,導致好公司股價偏離其內在價值,此時的暴跌就是市場給的機會。

芒格曾經説,如果你不覺得自己周圍有很多愚蠢的人,那説明你自己就是那個愚蠢的人。這里的愚蠢,指的是市場因為情緒放大短期風險,忽略長期價值的行為。

比如某好公司因單一事件(如一次性產品召回,短期業績不及預期,新品鋪貨時間推迟導致季度業績暴跌)被市場過度懲罰,股價暴跌50%以上,但時間對公司長期盈利的影響微乎其微,此時芒格認為市場的恐慌是錯的,而我們的機會來源於這種錯誤。但他反對爲了逆向而逆向,如果市場下跌是因為公司基本面惡化(營收持續下滑,毛利率崩塌),那麼市場的拋售就是理性的,此時逆向買入就是錯的。

3.抄底的安全墊:用能力圈和安全邊際控制風險。芒格從來不主張在未知領域逆向。即便好公司暴跌,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纔會行動 

一個是在能力圈內判斷。芒格只投資自己能看懂的行業和公司。他長期聚焦消費,金融,科技等領域。對看不懂的新興行業(早期互聯網,加密貨幣),即使出現暴跌,他也不會貿然介入。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才能準確判斷公司價值是否被低估。

另一個是預留安全邊際。即便確認公司核心價值沒有被破壞,芒格也會等待股價跌到「顯著低於內在價值」的位置纔出手。比如他測算某公司的內在價值為100元,也會股價跌到50元以下,纔會考慮買入。其本質是用價格的折扣,來對衝未來可能的判斷失誤。比如某全球銷量第一的嬰兒奶粉公司,通過測算其長期內在價值至少2000億,(國際三大奶粉巨頭都1萬億+市值),那麼至少也要等待1000億市值以內纔會出手。500億市值以內則可以重倉出手。

其邏輯可以簡化為,好公司(有護城河)-因短期因素暴跌(非核心價值受損)-市場情緒放大恐慌(非理性拋售)-股價低於內在價值(有安全邊際)-在能力圈內買入-等待價值迴歸。

案例一: 1963年,色拉油危機事件,導致美國運通從60跌到35, 巴菲特買入了1300萬美元。到了2023年,這筆投資價值220億。收益近2000倍。持有60年。1300萬美元佔當時巴菲特合夥公司總資產比例75%。當時巴菲特個人資產也才400萬美元。這筆投資到2023年年化收益率12.4%。這個單單是市值增長,沒有算分紅再投入。如果算分紅再投入,其年化收益率大概15%-16%。

案例二: 2008年金融危機,比亞迪股價從18港幣暴跌到8港幣。跌到了6倍市盈率。當時,芒格團隊通過四步倒推法,驗證投資邏輯。假設鋰電池技術停滯,比亞迪是否仍有成本優勢;假設特斯拉發起價格戰,比亞迪能否應對;假設新能源補貼停止,比亞迪能否持續其盈利能力;假設石油價格暴跌,電動車市場是否崩潰。通過逆向思考,芒格團隊確認了比亞迪的投資價值。最終14年獲得了近40倍回報。年化收益率高達25%。

案例三: 1939年大蕭條期間,鄧普頓借錢買入了104家股價低於1美元的公司。其中多數公司處於破產邊緣。最后,這104家公司只有4家破產。100家股票都是大幅上漲,鄧普頓4年賺了4倍。年化收益高達49.5%。這筆投資也驗證了鄧普頓逆向投資+分散佈局優質低估資產的核心策略。為后續其設創立鄧普頓基金,成為全球逆向投資之父奠定了基礎。此后,他的投資邏輯,就是在最悲觀的時候買入,在最樂觀的時候賣出成爲了全球價值投資領域的經典範式。

此外,在9.11事件之后,93歲的鄧普頓又讓助手研究美國航空公司中最好的5家公司的股票,開始后大量買入,5個月獲得80%收益。

案例四: 2013年四季度,李錄通過香港易方達基金,均價130元,買入了516萬股貴州茅臺。投入6.7億人民幣。到2014年3月加倉到1148萬股。總成本仍然是130元。到2019年2季度開始減倉,持有6年,總成本15億。賣出的時候市值150億。大概6年賺10倍。年化收益率高達49%。

案例五:2014年,茅臺因為塑化劑事件股價暴跌,葛衞東逆勢重倉買入1148萬股,成本在120元附近。2019年之后開始逐步減持,持有7年,投入14億,賣出的時候市值230多億,賣出均價高達2000元,淨賺216億。年化收益率高達58.5%。 10倍市盈率買入,50倍市盈率賣出。堪稱教科書般的完美操作。(葛衞東,李錄都是2000元左右賣出,比董寶珍600元賣出的價格好的多,資金量也大的多。對比起來,2013年董寶珍基金規模僅僅300萬,其茅臺只能買2萬多股。和李錄和葛衞東的1000多萬股相差500多倍)。

案例六: 1970年代末期的石油危機,導致油價暴漲,克萊斯勒生產的大尺寸,大排量的豪華汽車因為耗油量很大,銷量大幅下滑。消費者傾向於購買小型,省油的汽車。1974年,整個汽車行業產量下降20%,克萊斯勒總產量下降26%。導致其股價從15暴跌到1.5, 利潤從1976年的盈利4億美元到1978年虧損2億,1979年虧損11億,1980年虧損17億,負債高達48億美元。市值從100億美元跌到10億美元。彼得林奇在1982年,投入了其總資產的4.5億美元中的2250萬美元,買入了克萊斯勒375萬股。到1987年股價從6塊漲到48塊,公司從虧損17億到利潤14億,市值從10億漲了30多倍到300多億,彼得林奇這筆投資年化收益率高達47%。

案例七:中國石油2000年4月7日在香港上市,此后股票一路下跌,從2塊多跌到1塊錢。巴菲特投入了5億美元,買入了23億股。買入時股息率高達7%。到2007年,均價11.7港幣分7次賣出。5年賺了7倍。年化收益率高達54%。

案例八:2014年,因為大陸某房地產富豪相對高位槓桿投資比亞迪,后來比亞迪暴跌導致其被動爆倉賣出,導致比亞迪2014年12月18日,單日股價暴跌48%。從36跌到19港幣。李錄當日均價23港幣買入了330萬股。(我當時20港幣均價買入了3.4萬股,是李錄的百分之一)。后來李錄2021年開始230港幣減持比亞迪,這筆投資7年賺了10倍。年化收益率高達38%。(我在2014年12月19日比亞迪29元開盤就賣掉,單日收益近50%。。。當時足夠聰明,但是段位和這些大師還是有差距。。。看的不夠遠,持續反思十幾年)。

案例九: 比爾米勒,在亞馬遜ipo的時候就買入了股票。后來翻倍賣出。到了1998年,在亞馬遜88美金的時候再次入場,一直到1999年最高漲到130塊錢,后來到2001年股價暴跌到6塊錢。比爾越跌越買,平均成本30美元。股價最低的時候,他被套80%。前復權價看,2001年亞馬遜最低價0.28, 那麼比爾成本相當於1.4. 到今天盈利165倍。今天他有4500萬股亞馬遜股票,按照231的價格,大概104億美金的價值。這筆投資也堪稱經典。如果你選對了公司,即使短期買高了,還是可以賺幾百倍。如果你選錯了公司,即使短期買的便宜,最后也是歸零。如果你只盯着自己的賬户的浮盈浮虧,對公司基本面沒有了解也沒有信心,那麼你就不應該買這個股票。對公司不瞭解,你就不可能拿住偉大公司,也不可能賺到幾百倍收益的。那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股市。因為股市中賺大錢的少數人都是對所投資的公司非常瞭解,又能重倉拿得住,結合公司長期的良好表現,最后纔會賺大錢。

案例十: 2018年,陝西煤業股價只有7塊錢,當年每股分紅0.33, 股息率高達近5%。人民大學畢業的投資大户張堯,買了7000萬股,成爲了第八大股東。到現在,成本降低到了4塊錢。這筆總成本3億的投資,到現在價值14億。2018年全年陝西煤業利潤110億,市值只有700多億。市盈率僅僅不到7倍。(張堯過去投資26年,收益高達5000多倍,從當年的幾百萬本金到現在已經賺得超過200億身價)。

案例十一: 2000年,納斯達克暴漲,網易股價最高35, 新浪最高59, 搜狐最高14. 到了2001年納斯達克泡沫破裂,指數暴跌80%,從5000點跌到1000點,網易搜狐新浪都跌到1塊錢以下。知名投資人但斌曾經動員朋友拿100萬美元買入搜狐新浪網易,結果這個朋友的證券經理説這三家公司可能破產,導致其朋友沒有買入。如果隨機買入3家,每家33萬美元,那麼到今天,網易漲了3000多倍。搜狐收益15倍,新浪漲了40倍。(新浪2021年退市,40倍是退市截止的收益)。那麼如果隨機買入3家,到今天市值分別是10億美金,500萬美金,1300萬美金。本來三分天下的組合100萬美金,到今天是10.18億美金。三個組合佔比分別是98.23%,0.49%,1.28%,總收益1000多倍。雖然這個客户最后沒有買入這個組合,但是如果買入了,結果無疑是很完美的。年化收益率高達32.5%。這個假設的案例告訴我們,組合投資非常重要。即使看對了一個,收益也會非常驚人。

案例十二: 2011年12月7日,重慶啤酒宣佈其研製了13年的乙肝疫苗經過臨牀試驗評估為無顯著療效,股價應聲暴跌,連續多個跌停。從高點83.12連續暴跌到20. 大户徐翔,在24元和20元精準抄底,分別買入了3000萬股,總成本22元,持股高達6000萬股。成本13.2億。2012年2月,股價反彈到30多,徐翔快速離場,盈利50%多,2個多月賺了6億多。

案例十三: 2021年,因為雙減,新東方股價從高點下跌了90%。20跌到2塊。2021年12月8日,段永平在雪球上透露,自己買入了新東方股票。成本2.15. 2022年1月11日,他又在雪球上説,買入新東方股票就像風險投資,他就是在賭60歲的俞敏洪不會就此倒下。后來股票繼續下跌到0.8, 段永平浮虧超過60%。到2024年,新東方股價漲到97(前復權),段永平買入價21(前復權),3年收益近5倍,年化收益高達58.7%。

案例十四: 1984年,奧地利股市暴跌,跌到1961年水平的一半。幾乎無人問津。羅傑斯親自前往奧地利實地考察,發現奧地利的經濟正在穩步發展,且政府有刺激投資的計劃,但是摩根斯坦利編制的國際指標卻因為樣本問題顯示奧地利股價過高,誤導了投資者。羅傑斯果斷大量買入奧地利企業的股票和債券。次年奧地利股市暴漲145%。1987年,股市繼續上漲,羅傑斯3年獲利超過500%,年化收益率高達82%,贏得了「奧地利股市之父」的稱號。

案例十五: 1999年,B股指數長期低迷,從1992年的高點140點暴跌到21點,7年跌到高點近7分之一,張裕B儘管利潤連年增長,股價也從0.64跌到0.25, 暴跌了60%。市盈率只有6倍。數據顯示,1997年到1999年,張裕營收從4億到6億多,利潤從6000多萬到9000多萬,複合增長率高達20%+, 按照彼得林奇的peg理論,此時市盈率應該給20倍,但是6倍市盈率的估值,peg只有0.3. 因此羅傑斯大量買入。2001年2月20日,中國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允許國內居民買賣B股,政策出臺后,指數從21點暴漲到241點,一年多漲了10倍。張裕B的股票也從0.25暴漲到2.5, 到了2007年更是暴漲到26.8. 8年暴漲超過百倍。羅傑斯8年獲利60多倍,年化收益率高達69%。

案例十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和敍利亞入侵以色列,以色列因為武器裝備技術過時遭受重創。索羅斯由此推理美國的武器裝備也可能已經過時,國防部可能用巨資購買新式武器裝備軍隊。爲了驗證這個想法,索羅斯和自己的基金搭檔羅傑斯開始和國防部官員和美國軍工企業的承包商進行會談,會談的結果讓他們相信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於是,他們開始投資幾個擁有大量國防部訂貨合同的公司股票,並且獲取了鉅額利潤。這些投資為索羅斯基金后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整個70年代,40多歲的索羅斯多次抄底和切換不同的股票,十年獲利高達40多倍,年化收益率高達49%。 1979年,索羅斯把索羅斯基金改名字為量子基金。當時他的身價已經2500萬美元。與索羅斯同歲的巴菲特,1979年身價1億美元。此時兩個人都49歲。而此時37歲的羅傑斯,個人財富也高達1400萬美元。索羅斯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羅傑斯畢業於耶魯大學和牛津大學,巴菲特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三大股神都是超級學霸。1979年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起訴索羅斯,指控他操縱股市。羅傑斯打算讓索羅斯打官司,但是索羅斯準備直接簽署同意判決書,此外,兩人在投資理念上差異明顯,索羅斯注重短期和宏觀經濟因素,羅傑斯更強調基本面分析和長期投資,1980年,兩人分道揚鑣,此后30多年,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也沒有説過話。

案例十七: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鋼鐵行業低迷,新澤西鋼鐵公司股價12美元,每股淨流動資產18美元,施洛斯認為公司雖然沒有增長潛力,但是資產真實可靠,管理層還持有大量股份,有清算動力,於是買入,3年回報200%。年化回報率高達44%。

案例十八: 1970年,濱州中央鐵路破產,1976年重組。新公司每股淨資產16美元,但是股價只有9美元。施洛斯抄底買入,5年獲得3倍回報,年化收益率高達25%。 施洛斯1916年出生,猶太人,高中畢業當兵,退伍后加入格雷厄姆公司成為證券分析師,和巴菲特是同事。不過比巴菲特大14歲。1955年,格雷厄姆解散了公司之后,39歲的施洛斯自立門户成立基金,到2002年,47年年化收益率高達20%,累計收益5186倍。此時施洛斯已經86. 施洛斯2012年去世,享年96歲。近50年年化收益率高達20%的投資高手,全世界不超過5個人,巴菲特和施洛斯就是其中的兩個,兩個人還都是格雷厄姆的弟子。

案例十九: 大衞泰伯,1957年出生,畢業於卡耐基梅隆大學。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美國銀行從55美元暴跌到2美元,花旗銀行從50美元跌到1美元,大衞在3.72大舉買入美國銀行,1美元附近大舉買入花旗銀行,美國銀行買入之后又被套40%,之后銀行股暴漲反彈,大衞豪賺70億美元。2025年,68歲的大衞泰伯身價1550億人民幣,位列胡潤全球富豪榜第93位。(大衞泰伯也是猶太人)。

案例二十: 戴維斯,1909年出生,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經濟+歷史)。1944年,35歲擔任紐約州保險司副司長,(保險是其能力圈),1947年,38歲的他不顧家人反對,從公務員職位辭職,用妻子的5萬美元嫁粧,重倉買入當時股價暴跌,只有4倍市盈率的保險股。之后保險股盈利漲了3倍,市盈率漲了4倍,股價暴漲12倍,(戴維斯雙擊由此而來),戴維斯因為加了槓桿,十年爆賺32倍,年化收益率高達35.4%。1962年,他去日本調研,隨后買入2倍市盈率的保險股。1994年,戴維斯去世,享年85歲。其個人資產從5萬美元到9億美元,47年收益高達近2萬倍,年化收益率高達23%。 他的兒子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兩個孫子分別畢業於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如今,戴維斯家族管理資產高達500億美元。其投資組合中包括富國銀行,伯克希爾哈撒韋,紐約梅隆銀行,國民保險公司,花旗銀行等。

以上眾多股神暴跌抄底最后大賺的案例,很多抄底之后股價還繼續暴跌。所以我們投資要賺大錢,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芒格的逆向投資理論,應用於我們自己的投資實踐。只要買在好公司的低估區,買入之后股價再下跌是很正常的,浮盈浮虧都是短期股價波動的結果,最后要看5年10年之后賣出的收益。比如最近我4.38買入15萬股中國飛鶴,扣除分紅的0.12, 成本4.26, 今天中國飛鶴4.09, 這筆投資也被套,但是我心中沒有絲毫波瀾,他即使跌到2.13, 套我50%,我也不會驚慌,因為歷史上這麼多案例表明,股價短期波動的幅度,你是無法去預判和預測的,好公司股價暴跌,是你發財的巨大機會,短期股價的劇烈波動,也是未來大賺的契機,我們買的並不是股票,我們買的是偉大公司的業務,是一個每年給我們大量分紅的印鈔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