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2 08:5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風口財經)
金秋九月,山東煙臺萊陽的空氣中瀰漫着秋月梨特有的香甜,在拼多多直播間內,95后新農人付佳奇和團隊小夥伴們開啟了「不間斷直播」模式,這是他們在拼多多創業的第5年,今年的目標是月銷8000噸秋月梨。
與其他商家不同,付佳奇在拼多多的爆單是從直播開始的,那年中秋,他面對鏡頭選貨、打包、貼單,靠着「所見即所得」的真誠打法,將店鋪的日銷量從20箱做到了1萬箱,用最朴實的方式闖出了一條逆襲之路。
為什麼他的果子能物美價廉?為什麼他的店鋪能輕松爆單?這背后藏着的是商家「品質先行,價值取勝」策略的成功,更是平臺重構競爭邏輯的直觀利好。
一場「笨拙」直播引發的爆單奇蹟
付佳奇與電商的結緣始於學生時代,電子商務專業出身的他,在大學里時便熟練掌握了PS、后臺優化、店鋪運營等工作,並對當時熱門的幾個電商平臺瞭如指掌。
2019年,為愛奔赴的付佳奇來到了女友的家鄉煙臺,開啟了他做農特產電商的創業之路。煙臺坐擁北緯37度黃金海岸,年均降水量和日照時長都非常適宜蘋果生長,連續16年穩坐中國果業第一品牌的寶座;而萊陽素有「中國梨鄉」的美譽,不僅有着400年的貢梨種植歷史和文化積澱,更在秋月梨產業發展中走在全國前列。
一直以來,當地銷售蘋果和梨的主要渠道是出口或者線下大型商超,但2020年受外部環境影響,蘋果和梨的出口量大幅下降,大批量的果子成了滯銷產品。爲了拓展銷路,早有電商經驗的付佳奇説服公司嘗試開設線上店鋪,而面對一眾較成熟的電商平臺,他將初戰場定在了拼多多,「要想在線上賣好蘋果和梨,拼多多的生態是最合適不過的。」付佳奇判斷。
最初的創業模式和當時主流的貨架電商一樣,付佳奇按部就班地上架產品、優化頁面,一天大約賣出20來箱,屬於不温不火的存在。轉機出現在他發現拼多多后臺那個不起眼的入口——多多直播,雖然對直播帶貨懵懂無知,但電商人的直覺告訴他,這是個機會。於是他跑去觀摩學習其他人的直播,但很快就對千篇一律的「自賣自誇」式售賣方式產生審美疲勞,就在這時,一個大膽的念頭冒了出來:既然是直播,何不把最真實的打包發貨過程直接「曬」給消費者看?
他將手機的鏡頭架到了農户的果園里、公司的倉庫里,用户一下單,他就立刻當着鏡頭,親手挑選蘋果或梨,仔細打包、封箱、貼單……每一步都清晰可見,沒有任何剪輯和修飾。
這份近乎「笨拙」的真誠,卻在拼多多這個注重真實和信用的平臺上產生了奇效。開通直播以后,付佳奇公司店鋪里的訂單量從最初的零星幾單,悄然攀升到幾十單、上百單……一年后的中秋,直播間和店鋪里的秋月梨總日銷量達到了1萬多箱,幾十位包裝工人從早上7點一直打包到晚上11點。
突如其來的爆單,讓付佳奇公司的店鋪從此在拼多多上聲名鵲起,據他介紹,單「煙臺棲霞果蔬基地」這一個店鋪累計銷量就超過160萬單,「去年秋天,公司秋月梨最高月銷量是5000噸,我們今年的目標是8000噸。」
一次品質為「矛」打響的產業帶突圍
付佳奇沒有想到,爆單的喜悦纔剛剛過去,他和團隊就迎來了更嚴峻的挑戰:全國各地的電商賣家蜂擁而起,市場競爭瞬間白熱化。
付佳奇認為,若隨波逐流,最終損害的是產品口碑和消費者的信任,更違背了老闆「做長久的事」的初衷。如何在競爭中破局?他和團隊將答案押在了「極致品質」上。
秋月梨好吃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甜度,付佳奇介紹,秋月梨的甜度一般在13—16度左右,受品種影響,甜度最高可達17—18度。「我們收上來的每一顆梨都是要用專業的儀器測甜度的,工作人員會給果子拍攝100多張X光片檢測是否有碰傷、病蟲害以及着色度,糖度達到標準纔會裝箱,不合格的會直接淘汰掉,而很多其他商家是沒有這些步驟的。」
正是因為對品質的嚴把關,付佳奇公司拼多多店鋪的復購率高達36%左右,超過了98%的同行。而爲了與新客户快速建立信任,付佳奇和團隊想出了一個「瘋狂」的營銷策略:前期先虧本賣,用兩塊的價格賣三塊的品質,等到成功引流之后,再上調價格保證利潤。
「我們在第一輪售賣時會明確告訴消費者這是嚐鮮價,后期肯定會漲價,為的就是想讓大家都嚐嚐高品質秋月梨的滋味,這樣即便后期再漲價也不會引起消費者的反感。」付佳奇對此非常坦誠,這樣一來,口碑和復購率不但慢慢積累起來,價格也會公開地、透明地調整到合理區間。「來拼多多的人,購物目的非常明確,其實大家介意的並不是價格的上漲,而是商家的誠信。」付佳奇深知這一點。
事實上,平臺本身的特性也為這套策略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首先,低運營成本是關鍵。「拼多多的推廣費用在主流電商平臺中算是低的,運營門檻也是相對較低的,很好上手。」 付佳奇表示,這樣一來,就極大地減輕了他們前期「引流」的壓力和整體運營成本,讓團隊能將更多資源和精力放在產品品控、供應鏈管理和客户服務這些真正創造價值的地方,而不是無休止的流量購買中。
其次,拼多多近年來還相繼落地了「千億扶持」「百億減免」「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等一系列惠商計劃,針對新質商家推出從產品、營銷、運營到供應鏈的全鏈路扶持政策,通過重構平臺競爭格局,讓更多商家走出同質化競爭,憑藉真實力贏得市場。
一輪果園「收編」引發的產業升級
如今,隨着平臺店鋪銷量的節節攀升,付佳奇也將目光從眼前的銷售數據,投向了更廣袤的梨園深處。
一直以來,當地都是以分散的個體農户種植為主,這種方式雖然靈活,但管理粗放、標準不一,抗風險能力較差,尤其是隨着村里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很多果農都種不動了。「這兩年行情不好,果子賣不動的情況下,很多果農都把果樹砍了,導致種植面積逐年減少。」付佳奇講述,還有一些果農會陷入「越不掙錢越不捨得投入,越不投入品質越差,品質越差越不掙錢」的惡性循環中。
這些現象深深觸動着付佳奇,他意識到,僅僅收購果子只能解決一時的銷售問題,要保證長期穩定的高品質貨源,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幫助果農走出困境,需要更深層次的介入。於是,他和公司開始嘗試將產業鏈向上遊延伸,啟動了一項更具雄心的計劃:將分散的農户果園進行「收編」,實施統一的高標準管理。
「收編」的核心是標準化與規模化,目的是實現源頭上的品質可控和穩定產出,從而讓有限的土地產出更高的價值。付佳奇以公司自營的700畝優質果園為例介紹:「我們種的話投入的成本肯定會更高,比如我們的果園都是禁用除草劑,人工除草,再比如我們的種植技術和機械化設備肯定更好,種出來的果子口感也會更好,賣的價格也就更高。」
而這一轉變對於被「收編」的果農而言,則意味着角色的重塑與收益的提升,他們從過去「靠天吃飯」、獨自承擔市場風險和種植辛勞的個體戶,轉變為擁有多重收益保障的參與者。
依託4月啟動的「千億扶持」,今年豐收節期間,拼多多上線「多多豐收館」,加碼農產品扶持。付佳奇以自己團隊為例算了一筆賬,今年豐收節期間,倉庫新增的臨時工人能達到兩三百人,日工資高達300—400元/天,月入過萬並不是件難事。此外,通過土地流轉或入股,那些有地的農民還能獲得穩定的租金或分紅,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增收機會。
農村大地,處處是商機。如今,越來越多像付佳奇這樣的「95后」電商新農人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實踐者,他們和拼多多的故事,以及那份關於品質、責任和產業未來的實踐,還在繼續書寫着更醇厚、更持久的甜蜜篇章。
(大眾新聞·風口財經記者 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