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0 12:18
原標題:兇猛追趕,吉利殺回銷量戰 來源:深氪新消費
銷量還是利潤?要不要All in 新能源?純電還是混動?
在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的幾年時間里,所有車企都面臨這樣的抉擇。而吉利與比亞迪恰好在很多選擇上都有不同——比亞迪孤注一擲,停掉燃油車,全力衝刺新能源;而吉利選擇兩條腿走路,至今仍是國內車企燃油車銷量第 一。
在技術上,比亞迪早早擁抱混動技術,讓包括吉利在內的一種競爭對手望塵莫及;而吉利的混動技術直到2024年發佈的雷神 EM-i纔有所起色。
在定位上,比亞迪用秦、漢和海豚拉爆了新能源汽車的性價比底線,而吉利在幾何汽車徹底淪為網約車品牌、極星銷量寥寥后,只剩領克和極氪苦苦支撐中端市場。
路線上的選擇,導致了兩家車企的不同命運。
2020年,吉利的銷量超過132萬輛,是自主品牌的第 一,而比亞迪的銷量僅有吉利的1/3,堪堪超過40萬輛。兩年之后,比亞迪爆賣186萬輛,迅速超過吉利。
自此,吉利彷彿失去了媒體和大眾的聚焦。比亞迪的戰場已經着眼全球,新入場的小米和賽力斯吸走了所有視線,蔚小理的向死而生贏得尊重,就連那些撐不住倒下的品牌,彷彿都比吉利更值得關注。
到了2025年,吉利終於重回聚光燈下。上半年,吉利與比亞迪的銷量差距僅20萬輛,開始向重奪王座的目標衝刺。
重回「一個吉利」
重奪王座的第 一步,是整合旗下眼花繚亂、各自為戰的品牌。
吉利旗下的擁有吉利汽車、極氪、領克、沃爾沃汽車、極星汽車、蓮花跑車、幾何等近10個品牌。沃爾沃汽車與領克、極星等多個品牌之間還存在股權關係、或產品定位重疊現象。
5月7日,吉利完成極氪的私有化,極氪從紐交所退市。一周后,吉利舉辦「一個吉利」戰略整合計劃説明會,對外公佈合併細節。在主要的品牌上,幾何併入銀河,領克和極星併入極氪,極氪再回歸吉利。
吉利汽車控股CEO桂生悦表示,面對激烈競爭,市場不給容錯空間,吉利汽車要快速整合提高企業競爭力。
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閲則補充稱,整合后,集團將實現整體效益超5%,研發效率、管理效率及營銷效率達到15%-20%。
很顯然,和比亞迪一個后臺,一個主品牌的策略相比,吉利的賽馬策略稍顯式微。
極氪這個品牌發展過程中的光鮮與坎坷,恰恰是吉利過去幾年彎路的縮影。
極氪001上市后,遇到了車機和軟件問題。當時,車主普遍反映車機體驗較差,有網友稱,與競品相比,它像一款半成品。
2022年7月,極氪投入3億元,為新老用户免費升級8155智能座艙芯片,取代之前的驍龍820A。此前,根據極氪001下線交車時間,8155無法按時上車,所以極氪事先預埋了給8155升級的空間。
爲了補足車機的短板,吉利后來又收購魅族,試圖在軟硬件層面提升體驗。但幾年下來,無論是吉利、領克還是極氪,網絡上依舊有車主對其車機的詬病。
到了2024年,「小米三年磨一劍,極氪一年磨三劍」的梗更是一語道破極氪老車主的辛酸。
8月13日,2025款極氪001和極氪007正式發佈。前者配置升級,保持原價,后者配置升級,價格還降低了2-3萬。
這直接惹怒了老車主。
因為此時距離2024款極氪001發佈,纔過去了不到6個月。也就是説,在6個月的時間里,用户可以買到2023款、2024款、2025款極氪001,買得越早越吃虧。
2024款與2025款採用不同的智駕方案,因而老車主不僅購車更貴,還面臨着無法升級智駕方案的窘境。
4年來管理和研發上的各種問題,造成了極氪雷聲大、雨點小的現實。而吉利也終於下定決心,將旗下的品牌進行整合,避免內耗,以更好地與比亞迪正面競爭。
通用架構
甜蜜的毒藥
在整合品牌之后,確定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研發架構,降低成本,成了吉利的第二步棋。
吉利收購沃爾沃后,由沃爾沃主導、吉利參與,二者共同開發了全新中級車基礎模塊架構CMA。吉利將CMA架構稱為「超級母體」,簡而言之,吉利的中端車型都由CMA這一個架構為基礎開發而來。
由於CMA的高通用性,以及吸收了大量來自沃爾沃的技術,因此安全性、操控性和成本得到了很好的平衡。2020年之前,吉利在燃油車領域推出的幾款高產品力的車型,CMA起了很大作用。
但問題是,CMA是燃油車架構,在新能源時代明顯有些力不從心。
當時,吉利把雞蛋放在了兩個籃子里。幾何汽車以吉利的FE平臺為基礎進行研發。而定位中高端的領克、極氪等品牌的車型,吉利斥巨資研發了SEA平臺。
結果就是,FE這個研發於20年前的,本就行將淘汰、和新能源汽車兼容度很差的平臺,讓幾何汽車產出了大量品質堪憂的「油改電」車型,徹底淪為網約車品牌。
而SEA架構又有些過於超前,技術亮點包括800V高壓快充,高階自動駕駛等,很明顯不適合中低端新能源市場的短兵相接。SEA架構研發的極氪001、009、X三款產品均不是主力走量車型,小眾化產品疊加極氪較高的研發費用支出,反而加大了吉利在電車板塊的虧損。
一個過於高瞻遠矚,一個太接地氣,導致吉利在新能源這條賽道上始終打不開局面。最終,在成本、利潤、銷量的壓力下,吉利不得不死守CMA平臺,成為轉型最慢的自主品牌。
到了2023年,吉利纔開始用銀河替代幾何繼續征戰大眾市場,但首推的兩款產品銀河L7/銀河L6在設計上延續極氪的小眾設計風格和幾何的高端定位屬性,也仍然沿用了CMA架構。
CMA平臺下的大量鋁合金用料和國際大廠零部件等,因此成本還是打不下來,定價過高的問題仍然困擾着吉利。
吉利的轉型有多慢呢?
在比亞迪成為全球銷量第 一的新能源車企2年后,吉利纔拿出第 一款成熟的、面向大眾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架構。
抄着比亞迪的作業打敗比亞迪?
2024年4月,吉利推出GEA架構。發佈時,吉利用了很多辭藻來介紹其優勢,但最核心的只有一點——「通過自研零部件與EE架構集成優化BOM成本,銀河A7成本效益比優於CMA車型15-20%。」
對吉利來説,銀河的核心使命只有一個,在中低端市場,尤其是混動車型中,全方位對標比亞迪,把失去的一切都奪回來。
很明顯,比亞迪的路線正被數據驗證,眼下的吉利正在摸着比亞迪過河。
壓低成本,拉高銷量,就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當下的唯 一答案。至於技術、手感、智能化和智駕,等有了規模和利潤,一切自有解決方案。
這也是吉利選擇合併極氪的終 極目的——統一品牌,砍掉成本。
目前,吉利汽車在乘用車市場擁有四個主力品牌:定位主流新能源市場的「吉利銀河」品牌;聚焦潮流運動科技的領克;深耕高端豪華領域的極氪;還有繼續撐着吉利燃油車市場的中國星系列。
其中,吉利銀河在上半年表現最為突出。基於GEA架構推出的吉利星願,成為期內中國乘用車銷量排名第 一的車型;基於GEA Evo架構產出的吉利銀河星耀8,上市后即成為中國B級插電混動轎車細分市場銷量第 一。
很明顯,GEA架構的推出,立竿見影地讓吉利在與比亞迪的正面競爭中不落下風。
有了這種底氣,吉利的銀河品牌開始簡單粗暴地推出對標產品,與比亞迪爭奪用户。星願對標海豚、海鷗,銀河A7對標秦L DM-i、星耀8對標漢 DM-i等等。
以吉利銀河L7為例,其早期的2023款和2024款,都是1.5T發動機+3檔DHT變速箱,純電續航里程分為55km和115km。到了吉利銀河L7的2025款,只有售價最高的星艦版才提供1.5T發動機+3檔DHT,其余三款均為1.5L+1檔DHT,純電續航里程都統一為115km,與比亞迪 宋PLUS DM-i基本拉齊。
吉利銀河L7的減配,一方面,是爲了提供更多的價格下調空間,該車型的廠商指導價已經從最早的13.87萬~18.57萬元,降至11.58萬~14.88萬元。與此同時,吉利銀河L7在消費者感受更直觀的彩電、沙發的配置上,比同等價位的比亞迪宋PLUS DM-i更完善。
簡單粗暴的競爭,説明吉利已經完全吃透了市場需求。
2024年,吉利全年新能源銷量達到達到88.82萬輛,而銀河就貢獻了49萬輛。也正因如此,銀河這個創立剛剛2年的品牌,成為吉利旗下的主力品牌,和迴歸的極氪成爲了左右門神。
金九銀十的車市旺季即將來臨,比亞迪和吉利對於自主品牌*的爭奪勢必會更加激烈。對吉利而言,已經無暇再顧及此前走過的彎路,要重回第 一唯 一的路,就是用比亞迪的招式,打敗比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