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認識大腦」邁向「產業創造」新極地

2025-09-22 05:13

(來源:新華日報)

南京生物醫藥谷

□ 本報記者 許雯斐 顏芳 通訊員 錢鈺玲

認識你自己,而后去創造。這句話適用於正在全力推進腦科學產業化的江北新區南京生物醫藥谷,這里正集聚各方資源,從「腦認知」走向「腦調控」。

9月20日上午,世界青年科學家論壇(南京)啟幕,20余位諾獎科學家、海內外院士,超百位國際國內青年科學家齊聚南京江北新區,共同為「活力新區、青春主城」賦能。當天下午,青科論壇生物醫藥主題會議以「解鎖腦科學前沿,賦能產業化未來」為主題,聚焦腦智融合領域,探討腦科學科研新進展和研產轉化新路徑。

從腦觀象平臺到全國首箇中國神經科學領域獲得中、美認定的創新葯,中國南京藥谷憑藉引領性平臺、龍頭企業、不斷積澱的核心技術以及對外的輻射能力,正在成為腦科學產業化版圖重要一極。

扛起「類腦智能」發展大旗

20日下午,10余位來自海內外腦科學領域的頂尖學者與產業先鋒,探討腦科學前沿成果、臨牀應用和產業轉化。

加拿大國家首席科學家、多倫多大學加正平教授,北京大學吳璽宏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黨委副書記張冰,神曦生物創始人、董事長陳功,分別從神經元突觸可塑性、人工智能、大腦成像技術及神經再生技術方向,對各自的研究成果作了精彩分享。

在圓桌討論中,腦科學領域科研和產業專家,就產業發展難點和方向深度交流,引發現場嘉賓共鳴。「學術大腦」與「產業大腦」深度嫁接,助力更多「0到1」的原創成果在新區「1到100」地開花結果。

全球腦科學產業正處在技術突破與商業化的關鍵突破期,市場規模正迅速擴大,預計到2030年,全球腦機接口在醫療應用領域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億美元,而更廣泛的認知神經科學市場在2034年預計將增長至近740億美元。

這些巨大增長主要由腦機接口技術、神經影像設備,以及全球範圍內神經系統疾病患者龐大的診療需求所驅動。

在腦機接口領域,我國七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推動腦機接口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形成新質生產力。

南京市明確提出要打造腦機接口領域科研和轉化高地,江北新區是重中之重。

南京生物醫藥谷已集聚企業超1300家,自主培育上市企業7家,形成了生命健康全產業鏈創新體系,支持包括腦科學在內的前沿領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早在今年3月,江北新區揭牌成立「江蘇省類腦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獲批牽頭,聯合南京醫科大學、南京腦科醫院等多方資源,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體系,打通產學研醫全鏈條,計劃用5年時間突破一批前沿科技成果,發揮引領性作用,全面打造「類腦智能技術」發展的良好生態。

這一創新中心已經具備每年開展上百個研究課題及承接大型腦科學合作項目的能力,一些為腦卒中、漸凍症患者開發的腦機接口應用,以及為機器人觸覺提供「柔性電子皮膚」等前沿技術的落地轉化也在推進中。

去年9月,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落地生物醫藥谷,這個轉化中心重點聚焦原創新葯、精準醫療與產品創新創制、高端醫學裝備研發與轉化三大方向,推出84億元規模的基金支持計劃,支持全國高校腦科學等前沿領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目前,中心已對接全國高校79家,遴選醫藥成果1467項,成功落地轉化項目50余個。

先人一步成為高地

認識人類,先要看見大腦。

大腦是自然界最為複雜精妙的「浩瀚宇宙」,由數百億神經元與數百萬億神經突觸協同運作。如何精準捕捉神經元與突觸活動的動態變化,是腦科學研究的核心難題。

就在今年,北京大學程和平、王愛民團隊與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多色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首次實現自由活動小鼠高分辨率的深腦雙光子彩色成像,通俗地説,就是「彩色直播」了神經元與細胞器的動態活動,為解碼複雜腦功能機制提供了新工具。

自程和平院士牽頭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以來,團隊先后完成多次技術迭代,2017年研製出第一代2.2克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首次實現自由活動小鼠神經突觸清晰穩定的功能成像,此后視野擴大,接着實現深腦海馬區觀測。最新問世的第四代系統,在多色激發、深腦觀測與跨尺度成像三個方向同時取得了重要進展。

6年前,江北新區開始進軍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產業,此后以程和平院士團隊牽頭,成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2020年12月,揭牌成立南京腦觀象臺。

南京腦觀象臺匯集瞭如微型化雙光子成像系統(FHIRM-TPM)等我國科學家原創獨有的高精尖成像裝備,致力於構建全腦水平的全景式腦功能成像體系,這使得研究者能夠在自由行為的動物身上觀測大腦神經元和突觸的活動,為研究睡眠、記憶、痴呆等重大問題提供了強大工具,推動腦科學成果加速轉化。

去年,南京腦觀象臺在哺乳動物生物鍾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首次成功獲取並解析了哺乳動物視交叉上核(SCN)的「生物鍾大數據」,揭示了神經元羣體以「集體決策」機制高精度計算時間的奧祕。

洞察研產轉化新路

南京江北新區對類腦研究和產業化積極佈局,已初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技術開發,再到產業應用的創新生態。

通過搭建高能級平臺(如江蘇省類腦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吸引頂尖團隊(如程和平院士團隊)、支持企業創新(如先聲藥業),打造產業生態,積極推進類腦研究和產業化,目前已在腦成像技術、腦機接口應用、神經系統疾病創新葯等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

在產業上,一批腦科學相關企業正起步奔跑,有從事「腦機接口」和認知訓練的博而雅,有專攻神經外科手術設備和耗材的南微,還有聚焦腦功能康復和數字療法的翰翔科技、心康醫學,以及提供高端腦成像技術和服務的景瑞康等,最備受矚目的當數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新葯研發上不斷拿到大結果的先聲藥業。

在20日上午舉行的世界青年科學家論壇(南京)上,江北新區和先聲藥業發佈「全重求索計劃」,該計劃由先聲藥業5年內投入20億元,江北新區輔之以若干資金、人才、政策層面的資源,支持神經與腫瘤藥物等研發領域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

74%的創新葯收入佔比,80億的研發投入,從仿製和銷售代理起步的先聲藥業如今已成為創新驅動型企業。

2024年12月,先聲藥業用於治療腦卒中的創新葯先必新®舌下片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當年8月,先必新®舌下片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突破性療法」認定,是全球腦卒中治療領域首個獲得該認定的創新葯,也是中國神經科學領域首個獲得該認定的創新葯。

而先聲藥業的腦卒中1類新葯先必新,2023年貢獻收入超過10億元。該款藥物是自2015年以來,全球卒中領域唯一獲批的創新葯,已累計幫助數百萬卒中患者,但先必新需要患者在醫院輸液治療,而卒中具有突發性。先必新®舌下片,只要患者舌下含服即可迅速生效,有效降低腦細胞死亡率,延長治療「時間窗」,為醫生帶來更大的救治空間。

在神經科學領域,先聲藥業還引進了一款用於治療失眠症的創新葯物科唯可(通用名:達利雷生), 2025年6月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並於今年9月在阿里健康平臺正式首發。

創新已內化成先聲的基因,其「神經與腫瘤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是醫藥行業唯一一家由企業獨立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全面進軍顛覆性創新的先聲,已擁有8款上市創新葯,佈局了超60項的創新研發管線,未來3年還將獲批5—6個創新葯,創新葯收入佔比預計將保持在80%以上。

先聲的足跡,見證國內企業要在全球醫藥創新版圖標註中國的努力,是南京江之北20多年堅持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迴響。

江北新區生物藥品製品製造產業集羣入選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羣,形成以基因細胞產業為引領,創新葯、高端醫療器械為製造業集羣,檢驗檢測、CXO、醫藥流通服務為特色的生命健康全產業鏈創新體系,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